APP下载

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传统文化视角

2019-06-18辛利利

唯实 2019年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党性修养共产党人

辛利利

2015年10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分为八条,共计281字,这是首次面向全体党员提出的道德规范性文件,旨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道德修养。《准则》的突出特点是,凸显儒家“修身为本”“修齐治平”的思维逻辑,将传统道德修养之思想精髓融入党性修养的规范要求之中。其实借鉴传统道德资源来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是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一条思想线索,理清这条思想线索并概括其思想意蕴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德之关系格局大有裨益,亦是探求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一、共产党员道德修养传统道德诉求的历史进程

党员道德修养是指共产党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等方式展开的合乎党的宗旨的精神锤炼。道德修养根本上关乎党员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一个党员在理论修养、政治修为、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思想高度。历届党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在党性修养中的重要角色,积极探索出一条以传统道德文化涵养党性的现实道路。

毛泽东同志堪称以传统文化涵养自身的党员典范,他钟爱中国古代典籍,熟悉经、史、子、集,潜心于散文、诗歌、小说,具有颇深的传统文化造诣。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驾轻就熟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整个《毛泽东选集》五卷中,中国古籍、名人箴言、成语典故可谓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数量远多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共产党人应该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坚持一分为二、取精弃糟的继承态度,科学把握“批判—继承”之间的张力,兼收并蓄地继承绵延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2]。毛泽东同志将这种“连续”而非“断裂”的文化历史观贯彻运用到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之中,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用于党性修养之理论与实践。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忧患意识。毛泽东同志经常告诫全体党员要自省自警,他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生动地形容自我批评对于防止错误思想滋生的意义。自我批评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这是因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以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功效,如此才能让全体党员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堡垒,抵抗“政治灰尘”“政治微生物”侵蚀党的肌体。其二,任人唯贤。毛泽东同志以中国古训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选才标准、为人度量。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并存着两种对立的人才观: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必会“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共产党人应该批判继承古代“任人唯贤”的选才理念,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管子·君臣上》),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组织调查研究,避免盲目自大和主观主义。其三,艰苦朴素。毛泽东同志还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的思想,中国历史上不乏因奢侈糜烂之生活而亡国的史实,他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激励全体共产党员克服重重困境、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上述可见,毛泽东同志这些鞭策性的话语均娴熟地运用了古代名言警句和至理箴言,将中国古人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性思考纳入党的思想建设,充实了中国共产党自身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刘少奇同志在1939年写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这是一篇专门讲述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典范之作。在这篇著作中,刘少奇同志创造性地对共产党人修养与传统道德文化之关系进行了科学诠释。其一,修养之必要。刘少奇同志借用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以此比喻一个革命者要历经长期自我修养、革命历练、思想改造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家,人非“生而知之者”,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新知。其二,修养之路径。刘少奇同志特别推崇儒家“苦其心志”“慎独”“自省”等修身养性的方法,他以《孟子·告子下》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那段脍炙人口的激情话语、圣贤事迹来引喻共产党人修养过程所历经之磨难,以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来提醒全体共产党员要经常检视自身,以《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修身之喻”来鼓励大家互勉互助。其三,修养之目标。《孟子·告子下》有“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刘少奇同志引此鼓励全体党员要高瞻远瞩、不懈努力,他说:“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如果这样,那就会变成‘政治上的庸人,不可雕的‘朽木。”[3]伟大的目标应该成为无限动力之源泉而非“高不可攀”的理由。

邓小平同志继承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党性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批判地繼承了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4],要求党员干部“正人正己”“为政清廉”,这些理念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江泽民同志也颇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党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品质、形成党内良好风尚善莫大焉,中国共产党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根本一致,他说:“我们说的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5]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基本都是“以人为本”“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等传统道德并结合时代精神而来,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党性修养之必然要求,也是全体公民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借诗言志,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言志警人,以极富文学修养与人文意境的形式诠释着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比如他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勉励党员干部严以律己,他引经据典批评某些腐败现象,从南北朝陈叔宝的“亡国之音”,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成由勤俭败由奢”,再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如数家珍。这些传统文化的旁征博引往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点睛之笔,言简意赅的话语渗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时刻警醒着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积极进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紧紧扣住廉洁自律这一主题,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思想背景,向全体党员尤其党员干部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道德规范标准,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道德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共产党员道德修养传统道德诉求的思想意涵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自觉诉诸传统道德以加强党员自身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主要源于“党性修养关键在于共产党人的主体修养”这一清醒认知,《准则》的思想构架更是沿袭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维逻辑。《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种以“修身”为根基打通个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私人生活诸领域的精神诉求对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拟以儒家“修齐治平”为主线对党性修养的传统道德诉求进行系统阐释。

严以修身与党性修养。儒家传统道德赋有浓郁的德性传统,道德特别注重培养行为者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品行,诸多道德规范的设置均服务于德性之培养,故常被誉为“成人之德”“成德之教”。这套“成德之教”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要求就是行为主体要有慎独精神和自律意识,也就是强调行为者的自我道德约束能力。如《礼记·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6]要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域”用力,一般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尚能恪守道德,而在独处之际则难以自觉,儒家对此有着清醒认知,所以尤为强调慎独。这种以慎独、自律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方法又何尝不是每个共产党员应该恪守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到干干净净干事,很重要的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7]一个具有自律精神和慎独品格的共产党员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精神“缺钙”,抵制各种外在诱惑、抵制歪风邪气、远离低级趣味、应对各种挑战,严以修身是共产党员塑造崇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儒家修身之道则为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家风门风与党性修养。传统社会把家庭视为德性养成的摇篮,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而获得,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关系主体构架的“五伦”中有“三伦”是家庭伦理,即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敬”,历朝历代的大家旺族多有家训、家书传世,意在告诫子弟传承优良家风门风,这种强调家风习染的优良道德传统也的确成效显著,出现了大批被誉为“一门忠良”“一门廉洁”“书香门第”的模范家族,这些家族成员往往才俊辈出、多人登第、争相效仿,在所处地域一度传为佳话。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普遍强调的人伦家教实际上营造了家庭成员成德、成教、成才的人文氛围与德性环境,他们在其中相互习染、相互劝勉、互证互成,对于家庭成员养成正确价值观尤为关键。传统社会的这种重视家风门风的优良传统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颇具借鉴价值,“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是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重要根源,那些走向堕落的官员往往始于经不起“亲朋好友”打所谓“亲情牌”,进而直接围绕家庭关系构筑起贪污腐化的利益链,最终一损俱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纪委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他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8]党员干部应责无旁贷地加强家风建设,积极营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廉洁向善的家庭氛围,坚决杜绝纵容家属幕后敛财、搞权钱交易、发不义之财,坚决杜绝党员干部利用多年从政积攒的“人脉”和“面子”为子女、家属非法牟利。显然这一切离不开优良的家风建设。

为政以德与党性修养。自孔孟肇始,政治生活从未淡出儒家学说理论探讨的视野,如何构建理想的道德化政治秩序成为儒家学者学术研究的一大主题,如何通过扮演“王者师”的角色布道说教、兴利除害、经世利民成为儒家学者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尽管他们表达方式各异,却都秉持“德治优先”的原则,紧紧围绕“为政以德”理念来设计一套能够全面安排社会秩序的政治设计学说,即政治价值的评判标准在于政治秩序能否与伦理原则相符合。质言之,儒家在探讨政治问题时倾向于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相互指称,儒家政治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政治型”或“政治伦理型”文化。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包括正人正己、施行仁政、关怀民生等内容,这些依然是当代执政者所应批判借鉴的伦理原则,有助于提高共产党人的执政水平和涵养共产党人的执政德性,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悉心参悟其深刻意蕴。“为政以德”的最高境界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执政者的道德修为能够感化民众,民众就会“如影相随”,进而实现“垂拱而治”,达到孟子主张的“王道”理想。虽然儒家热衷的“王道”理想带有浓郁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但它深刻揭示了政治生活的情感主义逻辑,“德治”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情感凝聚力,从而构筑起政治统治的向心力,这也是当今大力提倡“以德治国”理念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为政以德”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它要求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严于修身、廉洁自律,关怀群众生活,心系百姓疾苦,如此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天下情懷与党性修养。儒家教育理念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天下情怀,孔子周游列国14年竭力宣传仁爱主张,四处碰壁却不为所动,依然坚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颜渊》)的理想信念。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就曾描述过一个“天下大同”的场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大同”的圣明景象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刻苦攻读的理想信念,天下情怀促使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产生一种超越个体“小我”的卓越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壮举,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先锋战士需要崇高的理想信念,心系天下、高瞻远瞩,中国古人那种天下情怀又何尝不应该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呢?

总的来看,儒家“修齐治平”的修养逻辑恰好契合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需求,儒家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最终诉诸行为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找准了道德发生作用的着力点,我们现在谈党性修养根本上就是党员的自身修养,如果没有一群严于律己的党员,又何谈一个有修为的政党呢?当然对于儒家这套修养体系的实际效用也需理性看待,更不可盲目将其视为党性修养的唯一选择,而是结合现实需求将其发展为共产党人提高党性品格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三、共产党员道德修养传统道德诉求的辩证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既包括基于两种文化之固有且无可互代的异质特性所产生的正常分歧,也存在学界某些试图以此代彼、以此否彼的过分解读。以上试图将传统道德尤其儒家道德学说与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实现了某种“嫁接”,这种“嫁接”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的范围相当宽泛,本文拟结合上述分析对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探讨。

以传统道德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的典范案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学界充满争议,实际上通过梳理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能够获得这一问题的有益启发,尤其上述以传统道德加强道德修养的这条思想主线更是值得借鉴。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近现代问题,如何处理这对关系的历史进程与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程中大量运用了传统文化资源,重温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经验教训、具体操作等,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重新性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历届领导人传统文化修养都颇为深厚,他们早年接受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根基必然影响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他们尤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特殊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学习探索马克思主义真谛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如何将其进行话语转换以用于指导中国实践的问题,以毛泽东、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人自觉运用大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意,他们引经据典将马克思主义转换成服务中国社会实际的“大众哲学”,这种以传统文化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意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党的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沿用、创新和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颇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可以“有的放矢”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人以传统道德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无疑是个成功案例,他们深刻意识到传统道德在塑造完善人格方面的深刻洞见,完善人格又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加强政党凝聚力和延续政党生命的精神根基,传统道德对于改造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建设一个有理想、有德行、有追求的政党善莫大焉。历史证明,共产党人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也确立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恰当对接与基本原则。首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道德走向现代生活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基础和指导方法。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共产党人开创了传统道德进行现代转化与发展的时代格局,如果没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又何谈文化建设呢?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的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道路实际上为传统道德的当代走向廓清了重重障碍。同时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认知世界的科学方法能够为我们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提供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主张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正是甄别、传承、发展传统道德的要求所在。其次,传统道德理论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在修养论层面的薄弱一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强调发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但就如何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发,中国传统道德尤其儒家积极入世的淑世情怀恰恰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演化出一套系统完善的修身理论,这一点实际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补充,上述共产党人以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无疑就是为了增强党员自身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严密的契合点,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最后,传统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必须尊重二者的“异质特性”,不能夸大传统道德的解释能力,以传统道德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生硬套解”,应该认真思考哪些传统道德还有实际价值,既不能割断“精神命脉”,亦不可搞“复古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吸收传统道德应该用于切实发展自身,深刻领会传统道德的精神大义,而不是为了所谓“迎合潮流”的敷衍了事,或者将其作为徒具形式并无内涵的“装饰品”。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道德结合是历史必然与现实需求,而选取恰当的结合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传统道德加强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课题。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不乏理论建构,但根本要求在于用道德理论指导修养实践,道德修养理论也是道德实践之理论总结,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思想精髓在于“知行合一”,这种行是“行善”与“去恶”之统一,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道德修养最终落实于笃行,并且指出这种修养过程绝非易事,而是充满艰辛且道路漫长。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提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般能力,传统道德的着眼点在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如上所述,以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成功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切入点,同样必须把握传统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的精髓,真正将传统修养的思想精义融入共产党人的思想世界,转化为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传统道德在党员群体中发挥实际作用的一个标志就是,它真正能够激发起共产党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孟子·告子上》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坚忍的意志品质是事业成功的精神保障,共产党人一贯强调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所在,每个共产党员都应积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以此作为毕生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永远在路上”“赶考”等形象地比喻共产党人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尤其党员干部提出的实践要求,道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话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798.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7.

[5]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N].人民日报,1997-05-16.

[6]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18.

[7]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N].学习时报,2008-05-26.

[8]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党性修养共产党人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论党性修养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