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06-18蓝绍敏
蓝绍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的首位,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力,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央和省里的最新部署要求,都为南京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南京将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扛鼎之举,以“产业地标”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在全省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并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地标代表着产业的区域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代表着产业的发展高度和强大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南京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围绕“4+4+1”主导产业方向,加快构建产业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创近两年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南京制造业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比如产业发展聚焦度依旧不够,在细分领域、细分行业上还没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拳头”产业和“高峰”产业集群。如何在“4+4+1”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快提升南京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如何在已有若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形成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后劲?这些都是南京新一轮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工作的最新要求,全力推进产业地标建设,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全球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力争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地标培育领域,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补齐,若干产业原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跑水平,产量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在全省、全国的排名明显前移,成为全国著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产业链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基本成型,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三个以上“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更新与变革,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从宽泛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扣“4+4+1”主导产业体系,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汇聚整合有限资源,在最有特色优势和成长性的领域重点投入、聚力突破,扎扎实实打造一批目标定位高、产业影响大、核心创新能力强、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地标,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南京优势、南京特色、南京标志。二是从粗放支持向精准引导转变。改变“大水漫灌”“雨露均沾”式的产业支持方式,进一步提升政策指向的精准度,紧扣产业地标重点培育方向,逐一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明确目标、找准抓手,制定出台差别化、精准化、持续化引导政策。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与执行的着力点,更加注重功能性政策运用。重点在解决产业发展最迫切的共性需求上下功夫,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努力为产业地标培育营造最优生态环境。三是从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紧扣产业地标培育领域,进一步突出龙头引领、补链强链、集聚集群,引导企业之间纵向配套、横向协同,构建公平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依托科教人才优势,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对接,建立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规模产業化的完整创新链。四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推动制造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型,加快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动态演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在研发设计、定制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延伸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推动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提升。五是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围绕产业地标培育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以企业装备升级和互联网提升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智能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深度对接产业地标发展需求,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大力研发一批智能制造软件、硬件系统集成产品,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为产业地标“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六是从跟随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打造产业地标,是一个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如果按部就班推进,则难以达到所需的高度和速度。必须把产业地标打造放到解放思想、对标找差的大框架下来考量,进一步树立更高标杆,强化赶超意识、争先意识。聚焦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基础保障、发展环境、企业培育、标准制定等各个方面,全面梳理各产业当前位次、薄弱环节、重点任务,一项一项补缺补短,全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产业发展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在明确思路、选准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将聚焦目标产业,逐个制定行动方案,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做到“五个形成”。一是在总量上形成规模。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和旗舰企业,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确立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二是在创新上形成优势。当好科技创新保护者、创新政策制定者、创新平台搭建者、创新文化倡导者,加快营造有利于提升创新浓度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在影响上形成声势。围绕产业发展和要素集聚,积极争取举办1—2项具有高含金量、国际影响力的特别重大活动,加快搭建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和活动阵地。四是在招商上形成攻势。聚焦产业链条、重点区域、龙头企业,主动出击、主动上门、主动对接,大力引进更多重特大项目、高精尖项目和关键环节项目。五是在发展上形成协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坚持定期会商,协调破解难题,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组织水平。强化规划引导、利益引导、行政引导、市场引导,加快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具体实践中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从区域优势、发展形势、未来走势出发,对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产业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在产业地标打造上实现相对的分工、合理的布局、产业的联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打造江北新区(含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南京经开区四个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排名前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极具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城市和应用先导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构建“一核(江北新区)两翼(江宁开发区、南京开发区)三基地(南京软件谷、徐庄软件园、麒麟科创园)”发展规划格局。到202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综合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在5G通信及射频芯片、先进晶圆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高端芯片设计细分领域,实现“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同时围绕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逐一制定行动计划,落实推进举措,不断提升产业高度和竞争力。
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着力集聚一批潜力项目、优质项目和旗舰项目,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链条。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紧盯行业最前沿,紧跟产业新趋势,鼓励各个板块找准最有基础、最具前景的细分领域,加快形成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针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提高产业的技术密度和创新密度,确保真正把“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紧盯链条融合的突破点。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加快培育产业链,尽快形成制造成本低、核心技术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体系。把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地标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大企业孵化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的初创企业发展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瞄准项目招引的关键点。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产业的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企业,扎扎实实引链、补链、强链。大力开展“招商突破年”活动,以先进制造业招商和科技资源集聚为重点,全力以赴引进一批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跑出新一轮高质量招商加速度,努力以招商的集中攻势带动产业的加快发展。制定出台工业设备投资专项奖补政策,加大对工业投资的考核力度,推动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快速提高。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夯实产业地标的主体支撑。
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坚持把创新名城建设落实到先进制造业发展上,围绕打造产业地标,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好生态。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把高校院所、企业、金融等创新资源有效统筹起来,加快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抓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企业,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找不着、谈不拢、落地难”等问题。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创新的好生态。主动把产业地标打造放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谋划,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坚定不移“引进来”,善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更大力度“走出去”,鼓励优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完善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网络,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企业和品牌。着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好生态。积极抓好基础前沿、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校企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推动从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支持全市各个板块协同发展、抱团发展,明确定位、各展所长,坚持资源共享、有机衔接,加快释放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叠加效应,加快打造一批“南京拳头”“南京力量”“南京特色”“南京品牌”。
打造开放的产业公共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全要素的公共平台和创新平台,切实增强对优质要素、创新成果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在南京落户,大力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机构。聚焦企业共性需求,努力搭建服务中小企业和重点产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抓好一批专业研发孵化器和加速器载体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一批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法律服务、人才招引、市场交易等企业创新发展所必需的领域,着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空间平台。深入开展新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推介对接活动,让政产学研金介各个环节能够得到充分对接,让创新型企业能够得到更加全方位展示,使创新要素能够得到更高效率融合,让创新产品能够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得到应用。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展示交流平台。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举办金洽会、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一批与产业地标相关的展会活动,加快集聚更多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确保办出高质量、办出权威性、办出国际化。积极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地标展示中心,把全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潜力和优势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展示、宣传和推介,打造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展示窗口。
提供坚实的产业空间支撑。抓好园区功能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平台功能转型,为产业项目推进集聚发展动力、筑高发展平台。大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江北新区聚焦“两城一中心”产业定位,持续抓好核心区和重点片区建设,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南部新城、河西新城等板块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提升集聚能力,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落地发展,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新高地。主城各区聚焦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有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积极推进开发园区整合优化、功能提升、制度创新,加快推动项目高度集中、企业高度集群、产业高度集聚,努力实现总量指标前移、效益指标进位、速度指标争先。充分运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果,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大力拓展平台发展新空间。抓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展。积极争取江北新区、空港枢纽经济区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智能制造,实现开发区与综保区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枢纽功能项目和临港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区。
营造最优的产业发展环境。坚持客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加快营造简明有效的政策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打造更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2018年9月,南京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国际通行惯例和改革最新要求,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包括开办企业、金融服务等10个重点事项以及一个全程兜底服务,拿出了众多“创新动作”“自选动作”,占到了改革举措总数的45%。南京将围绕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认真抓好文件的贯彻落实,确保给广大企业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焕然不同的实效。出台更有含金量的资本政策。加快引导设立300亿—500亿元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芯片制造业、设计、封测、设备和材料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将金融活水引向集成电路企业,并设立专项并购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链垂直整合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引导资本市场力量更多地投向特色产业和优质企业。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建立企业资本路演、技术路演、核心产品路演的常态化机制,依托南京都市圈消费市场,全力推动产品首购首用首保政策取得实质性突破,逐步实现市场同城、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同享。下大力气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顶尖人才,实施专项引才计划引进紧缺人才,培育更多跨学科、融合性、交叉性实用人才。通过制定专业化、高含金量的产业政策扶持,为产业地标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