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青少年作用

2019-06-17应颖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

摘 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过程中,青少年群体起到的积极作用展开分析。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概述,在对实践案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从未来性、独立性、学习性、适应性这四个方面,详细说明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需面向整个社会环境,在其现有发展状态的基础上重点对未来的发展动力进行规划,以此保证传承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为维护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发展状态贡献力量。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内容的主要体现,也是表现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化的文化内容有明显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条件,不仅体现在时空的错位中,也在艺术工艺的方法上,与时代技术水平与明显的差异。但之所以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价值,是其在内容中对于民族技艺与精神文化的深刻延承。对此,在进行文化内容传承的过程中,需克服此类差异化条件,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性与时代适应性,以此才能保证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在接近现代化技术形式,或是现代性的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跨年代发展。

2 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表现

2.1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构成未来社会文化空间的基础单位。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承的工作中,必须认识到青少身上这种未来性的基础特征。在具体方法上,需着重强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效果,通过社会环境的构建与优化,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成长的种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奠定基础性的认知空间[1]。而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并在整体社会环境中,去掉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的面纱,使其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文化领域内容,更好发挥出自身的影响力与适应性。

2.2 青少年社交群组的独立性

青少年的社交群组较为独特,既依附于整体社会的社交群组中,又保留着较为明显的独立性。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承的工作中,需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着手,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空间。从整体社会的文化社交群组的角度出发,需保证非遗内容发展的稳定性。并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保证其基本的影响范围与适应性条件。而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需重点加强对于青少文化活动的影响,通过多种类型文化活动的举办,使青少年真正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中。而这种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不仅保证非遗传承工作的完整性,也更好的突出了青少年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性,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例如,永康市青少年宫就将“工匠精神”传递作为基础内容,组织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并在针对青少年展开教育指导工作的同时,扩大活动自身的影响范围,实现了对于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活动中,以“与百工大师面对面”为主题,在面向市内所有中小学,召集学生参与活动。而在宣传活动中,还充分的利用的网络化优势,在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扩大了非遗内容的社會影响力,实现了借势发展的宣传目标。

2.3 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学习性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与发展的阶段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学习,是实现非遗内容传承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非遗的文化内容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掌握非遗技艺的匠人,在年龄上明显偏大,虽有较为高超的手艺,但在影响力水平上,无法与社会主流艺术形式形成对比,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政策保护与文化传承,势必会在社会环境中逐渐走向消亡,并消失在社会环境中。

青少年在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强,并由于自身的年龄的特征,带有较强可塑性,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成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就需要借助青少年的这种学习优势,在进行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传承。

同样以永康青少年宫的活动作为案例,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针对当地铜雕、锡雕、打银、钉秤、竹编、草木染、剪纸等多项非遗内容,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完成教学活动[2]。通过这一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更加深入的接触非遗内容。而从传承的角度出发,这种文化活动也为非遗文化内容传承人的选拔创造了条件,发挥出了青少年的学习性优势。

2.4 青少年与时代环境适应性

青少年与时代社会环境带有自然而然的适应性。在其学习能力的影响下,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并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将知识内容应用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构筑中。在对非遗内容进行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凭借对于非遗传统内容的学习,将自身所掌握的技艺内容很自然的与时代主流环境融合在一起,并使传统性较强的非遗内容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时代环境中展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而从当前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青少年吸引着更多的社会注意力,在进行青少年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希望投入更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带有优势性的传统文化属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内容的尊重,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技艺与美德,在重点对此项内容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使更多的家长与社会资本条件认识到这一优势,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到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中,以此保证自身发展的有效性,在完成传承人才培养的同时,借助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实现有效的发展与传承。

3 总结

综上,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传承文化内容的主体。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这一基本的发展特征,并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构建起完整的传承对接空间。通过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在发挥青少年成长性、独立性、学习性、适应性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琼.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3):14-16.

[2]张纬,熊嘉芝,张芷蔧.传承人创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6):109-111.

作者简介

应颖(1974-),女,浙江永康人,本科,青少年校外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