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分析的台湾中学道德教育内容特征研究
2019-06-17耶旭妍李华飞
耶旭妍 李华飞
摘 要 台湾的中学道德教育内容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基于对台湾社会的实证研究,以实地参观访谈的方式了解台湾中学道德教育的具体状况,以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发现:当前台湾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中,中华传统美德有所弱化,而呈现出以道德思辨能力為核心、公民素养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内容,并且包含有人际沟通规范与军事伦理内容。
关 键 词 台湾;中学;道德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5-00-05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两岸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并且寄希望于两岸的青年。[1]台湾和大陆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有着差异,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对台湾的认知和了解也将会越来越多。
一、研究方法
为了获得具体的研究方向,笔者实地观察了台师大附属高中、中山女子高中、兰雅初中、淡水初中等校的公民课堂与学校道德教育状况,访谈了台北、新北、云林、苗栗、高雄等县市22位中学教师。基于实地观察与访谈了解到,台湾中学道德教育大致通过教师、课堂、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四个方面展开,并了解了具体内容。为了使研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基于四个方面内容设计问卷以做进一步研究。以台湾中学教师为对象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以尽可能真实客观地描述台湾在道德教育内容选择上的现状。
(一)社会观察方法
选取台湾7所中学进行校园与课堂观察,以学校环境、班级氛围与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内容。社会观察中学校主要以台北市和新北市为主,其中包括女子中学一所,综合性学校6所,以公民、国文、理化、数学科目的课堂授课作为主要的课堂观察对象。其一,学校环境中的行政部门设置、宣传标语与宣传栏、学校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中所营造的道德气氛与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通过对学校环境的观察以及对学校氛围的主观感受了解学校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内容。其二,通过观察班级中师生相处模式,班级环境,学生关系总结班级的道德氛围。其三,通过观察课堂授课情况,了解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融入道德议题的程度以及对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处理方式。
(二)访谈样本选择与研究思路
以实地访谈为主,共访谈台湾各地中学教师22位,其中公民科目教师6位。在访地域分布上,台湾北部教师为18人,其余4位分别来自台湾南部、东部和西部,大体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中学道德教育内容。访谈结构大致包含五个部分:教师自身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案例,班级管理与经营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对当前道德教育内容的主观评价,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内容。访谈中,引导教师采用尽可能具体的案例进行描述,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对于道德教育内容的看法。
(三)问卷样本选择与研究思路
以问卷星作为开展问卷的线上工具,通过台湾的同学扩散至各中学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其一,问卷内容由四部分构成:教师作为学校中的道德引导者所重视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班级经营与管理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及教师对于当前道德教育内容的评价。以SPSS软件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二,在问卷中设计性别、年龄、学科属性、任教时间四个变量,并针对这四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因素方差分析。问卷的研究数据综合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633,效度KMO值为0.639,总体来看信度和效度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可以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访谈、社会观察的方法了解台湾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教学科目、任教年龄教师在道德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差异。综合三种研究所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特征。
二、传统伦理的弱化与西方道德理论的盛行
作为台湾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主体意识”教育通过上层统治者有目的、有组织、 有步骤地建构推展开来[2]。通过对台湾中学及其课堂进行详细观察了解到,一方面由于统治者施行教育政策的影响,儒家传统伦理中的个人品德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在自由主义影响下,西方道德理论在台湾的影响逐渐超出了传统的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传统道德。
首先,校园景观文化的儒家传统道德标记与内涵逐渐被忽视,当代台湾塑造的校园文化以西方所强调的正义关怀和公民参与为主要内容。一方面大部分师生只是将展现传统道德的标语、宣传画看作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对教育史中道德条目产生的消极的刻板印象也使师生从主观上削弱了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通过课程内容、活动、社会议题宣导等方式传播人权、性别平等、公民不服从等西方道德所强调的内容。
第二,教师与学科教学不再以个人美德为主要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台北、新北、苗栗、高雄等地中学教师进行的访谈,了解到在台湾当前的学校生态中,由于学科设置中公民与道德这一科目已经为公民与社会所取代,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引导。越来越多的公民教师将自己的学科定位为社会科学,即使涉及道德层面也偏向于道德认知而不是情义教育与道德观念引导。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也证实,不同的学科属性与是否融入道德教育没有相关性(见表一),由此说明了道德教育与公民与社会这一科目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又因为在道德教育难以融入课程教学的程度调查中,72.81%的教师并不同意难以融入的预设(见表二),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德育内容融入不同的课程中,在课程教学中是否进行道德教育、推行怎样强度的道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几乎成为了教师主观的选择。
三、课堂教学中重视道德思辨与沟通能力
受后現代伦理学的影响,台湾地区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不再进行具体道德规范的引导,教科书、课堂活动、课程管理等课堂教学内容均注意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寻求在不同道德观点的对话中做出的道德行为选择。沟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其一,教科书在涉及道德领域时偏向于道德思辨与沟通能力层面。台湾的教材采取“一纲多本”的形式,通过康轩版、南一版、翰林版教材的对比发现,尽管各个版本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内容具有同质性,因此以使用较为普遍的翰林版为例进行分析。初中阶段的道德教育以人际沟通为主,在初中一年级课本中以个人与社会生活为主,主要涉及人际关系与沟通,通过认识自己、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从而学会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而学会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见表三)。高中阶段以三民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教材仍然是以自我与社会为主,内容方面更为偏向于理论层面。适用于高二(上)的教材以道德和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涉及什么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产生的原因、各种不同的社会规范等,并且以伦理学的视角从效益论、义务论、德行论进行道德多元观的阐释。引入生死议题、动物权、环境伦理、资讯伦理、专业伦理等社会议题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辨。(见表四)
其二,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师资培育中,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与就业辅导处的三位老师在访谈中均提到,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掌握)基本的学科能力,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更为理性”。师资培育中会引导教师保持中立的道德立场,引导教师进行道德思辨能力的教育。另一方面,公民科目教师并不认为自己是道德教导者,而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即使会讲解公共性的道德也不会开宗明义地说这是道德议题。由于教师并不愿意被认为是道德条目的灌输者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思辨,尊重学生作为道德判断主体的道德选择。
正如台湾学者李琪明教授在《道德思考与沟通能力作为品德教育的核心》中将道德思辨与沟通能力认为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到民主时代的品德教育目标,是要将威权戒严时期局限于行礼如仪、且听命行事的“乖孩子”与“顺民”的窠臼,翻转为着重学生德智兼备的思考与沟通能力,以面对多元剧变的社会万象及严峻挑战的世界局势。[3]
四、重视公民不服从与民主参与的公民素质
中学阶段在公民素质方面的道德教育以民主参与和多元融合为主。教育发展过程中缺少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并不进行价值观的指引,尤其是尽可能避免政治和宗教的议题,学校也提倡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培养公民不服从意识。
公民素质在教科书中被界定为尊重他人、理性沟通、重视公德、促进公益、捍卫正义、促进公共事务。以三民版为例,在前言部分即写到,“本书编写宗旨,在于帮助学生探究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素质,涵养国家意识……增进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将台湾翰林版初中教科书、三民版高中教科书与大陆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进行对比,台湾所进行的公民意识、公民素养教育多于大陆地区。(见表五)其一,在内容的选择上,台湾教科书从校园、社区、社会进行逐步性的公民教育,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具体实际环境相联系,更为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状况与认知能力。其二,台湾的公民教育更为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通过流程图、时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并产生公民行动。
公民不服从教育也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化的学校政策与措施,一方面使学生在学校的民主参与活动和服务学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的升学压力极大,高中升学考试和大学升学考试是学校系统中最为重视的目标,因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都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上。正如台湾学者李琪明教授所指出的:校园中的品德教育或被忽视,或赖教师自由心证与己身经验法则,这些多半缺乏科学性加以验证。[4]
台湾的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中强调品德教育不仅在强化个体优质品格面向,增进个人生活幸福,更期奠定公共领域之共识基础与规范,增强身为现代公民应有之核心价值、行为准则与道德文化素养,使社会更朝良善发展[5]。也指出品德的核心价值与具体行为准则由各县市学校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进行确定,意味着品德教育不只重视传统意义的个人修养,还更被视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核心价值,注重培育社会与公民责任、服务意识,在品德教育的目标方面,公民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孕育国民具备在品德、教养、感恩、法治、人权等的现代公民素养。
五、童军团与教官所强调的纪律意识与军事伦理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融入军事伦理学中所强调的忠诚、守纪、勇敢、正义等内容,一方面体现在自初中时期开始,进行童军课程的学习以掌握一定的野外求生技能、侦查定向技术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与纪律意识,并且通过参加童军团获取不同级别的荣誉称号。另一方面高中的教官往往担任着学校行政系统中生活辅导组以及国防教育课程教师的角色,其特有的军人气质与专业知识对中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现行的兵役制度要求每一位台湾的男性都需要进行至少为期四个月的军事训练,因此中学阶段进行的军事素养教育是其重要内容。
初中阶段设置的童军课程以野外求生、定向运动、野外侦查为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合作以及荣誉感。由于童军课程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纪律意识是教师强调的重点。童军团的等级发展是军事伦理中荣誉感的初期培养,通过童军团所要遵循的纪律意识和荣誉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阶段,教官承担着奖惩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的职责,当前高中的教官一方面担任国防课程的教学与一定的军事技能训练的任务,通常是高中阶段一学分的课程。由于其军人的特殊身份与军队经历,在学校中进行国防课程的教学更具专业性与说服力。另一方面由于军人的固有印象和气质,使其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担任着处理学生偏差行为与引导学生正向行为的角色,往往具有着生活辅导和身教示范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台湾的教官制度也陷入“阻碍校园民主”的社会争议中,然而军事素养与文武合一的教育方针仍在持续。
六、班级管理与经营所强调的沟通能力
台湾中学的道德教育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与经营中有着重要的体现。促进特殊生融入班级、品德教育联络簿、班级团体活动以及校园机会教育,都是培养个人美德与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受到少子化时代的影响而产生的学生骄纵化现象以及特殊生的融入教育,都使得人际沟通能力成为班级管理与经营的重点内容。
其一,特殊生(身心障碍学生)的融入问题是大多数教师在班级管理与经营中面对的重要问题。融入教育本意是使一般的学生和特殊生相互学习,然而实际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体现了道德教育在落实中的不足。根据问卷中不同性别、年龄、学科属性与任教时间对特殊生教育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R·=0.167,这就意味着着四因素对于特殊生教育的影响仅为16.7%,为不显著影响。(见表六)根据频数分析可知,56.31%的教师认为特殊生应当进行抽离式教育,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特殊生问题是各个性别、年龄、学科教师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见表七)
其二,初中阶段的品德教育联络簿是家长、班导师(班主任)、学生三者进行日常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描述。一方面,联络簿中有针对学生品德素养而设计的道德故事,以“尊重”“理解”“善良”等道德条目为主,通过阅读道德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想,进行隐性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涉及行为是否适宜。任课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行为,而班导师可以看到学生在人际交往等的多个面向。在联络簿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有学业上的成绩与表现,也会涉及到日常行为尤其是人际沟通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班级经营与管理中,班导师注重进行沟通能力方面的引导,通常以机会教育的方式进行。在户外教学、隔宿露营、班级旅行等班级集体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到在團体中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团体负责。在同学间产生霸凌行为时,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
七、结语
台湾地区的中学道德教育内容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与不稳定的政党轮替制度下呈现出自身特色。无论是教师对于自身道德引导者角色的认知、课堂教学中融入的社会议题,或是班级管理与经营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教育内容,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反映着台湾社会对青年发展的期待。台湾作为中国学校德育的一个独特样本,有其诸多可取之处,但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剥离的倾向,需要我们随时保持警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3.
[2]石勇,刘佳雁."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及危害——另一种视角审视台湾道德教育[J].台湾研究.2017(05) .
[3]李琪明.道德思考与沟通能力作为品德教育的核心[J].中等教育.2015(04) .
[4] 李琪明.中小学品德校园之实施策略与评鉴方式探析[J].教育时论.2007(07)
[5](台湾)"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EB/OL].https://ce.naer.edu.tw/policy.php.2013.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