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的生长
2019-06-17余颖
余颖
人,是教育目的,亦是教育的手段。但学校这一专业场所中的教育,不应只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影响。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互为“支点”。教育的过程,即为教师和学生于多维互动中携手共行走向教育彼岸的一段旅程。
学校教育要让人“目中有人”。于教师而言,“目中有人”意味着学生不只是课堂中的“听众”,不只是学业水平测试卷上不同的“分数”,而还是一个个完整、独特、鲜活的生命存在。学校要让教师看到完整而具体的“人”,需在分科教学中注重德育的全方位渗透与评价,并积极开发跨学科主题性课程、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帮助教师跳出学科壁垒,以全人的视角看到一个个完整的生命,并立足人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去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于学生而言,“目中有人”意味着他的世界不只有“我”,还需在与伙伴、师长、他人共建的互动关系中逐步成为“社会人”,不断积淀并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智慧。为此,让他们学习见面主动问好的“待人之礼”,与人交流时注视对方的“言谈之礼”等,以具体的行为细节去帮助儿童逐渐做到“目中有人”。
学校教育要让人“心中有爱”。于教师而言,“热爱学生是最大的师德”。以“爱”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整个教育场域中将爱毫无保留、没有偏差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以“童心”爱“童心”、以“童心”激扬“童心”,了解儿童、保护儿童、支持儿童,让儿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于学生而言,善乃德育之核心与根基,以爱心的培育为重点,让成长中的儿童保持一颗纯善之心、赤子之情。内容上,可由“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而至“爱国家”“爱人类”;路径上,可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而抽象;方式上,可如南京师大附小的“小伙伴学习”般贯穿学生学习的过程、“红豆荚志愿者”行动般涵盖学生校园内外的生活。在点点滴滴中,培育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
學校教育要让人“行中生智”。于教师而言,其智慧体现为敬业爱生的专业能力,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而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之能的自我优化、迭代升级、永无止境的成长之路。如此说来,让教育实践与爱同行,以儿童视角助推教师发展,是促使教师始终行走在改变之路上的“动力源”。于学生而言,“行中生智”体现为学习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方法习得、认知丰实和能力提升。让儿童在“小游戏学习”中葆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在“小研究学习”中积淀探究的经验与智慧,在“小伙伴学习”中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效度,都可促使学生“生智”。
如此,以“德”为根脉、“爱”为血脉、“智”为支脉,方可助力校园中每一个鲜活的人蓬蓬勃勃、昂然生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