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旗券”初探
2019-06-16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相比于其他法国法郎券种,印刷相对简陋、设计较为单调的“国旗券”在国内并没有得到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太大关注,相关的汉语资料亦十分有限。作为二战末期盟军在法发行带有军事性质之流通券,其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不言而喻。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发行和历史资料,对“国旗券”进行初步探讨。
一 “国旗券”简介
“国旗券”一名直译自该套券的法语俗称(le billet drapeau),其正式名称为法国法郎辅助货币(法语:Francs supplémentaires)。全套面额包括2、5、10、50、100、500、1000 和5000 法郎等共8 个面额,其中5000 法郎券印刷后从未投入流通。该套券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切尔西的福布斯平版印刷集团(英语:Forbes Lithograph Corporation -Chelsea-Massachusetts)印刷,于1944 年诺曼底登陆后开始流通于法国“解放区”,由盟军财政部门投入流通。“国旗券”流通时间非常短暂,并于1945 年6 月起即告作废。但实际上,除了50 法郎及更高面额券种被强制回收并作废,其他低面额券种,包括2 法郎、5 法郎和10 法郎三个券种,直到1948 年1 月1 日后才宣告退出流通。
二 “国旗券“的发行与废除
在诺曼底登陆前,面对登陆后欧洲沦陷地区的货币发行问题,盟军就两种发行方案争论不休。盟军最高指挥部认为应在全欧洲范围发行带有军用货币性质的“军事支付凭证”(英语:military payment certificate),而已被盟军认证的欧洲各国“合法政权”则希望发行本国货币。自由法国显然更倾向于后者。此时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还未成立,代表自由法国的机构为民族解放委员会(法语:Le Comité de la Libération Nationale),而该机构并不被美国视为法国的合法政府。在1943 年11 月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两份发至华盛顿的电报中,自由法国强调不希望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在法国解放区内投入流通的货币扮演“纯军事角色”,并要求在货币上应标注该货币是由法国指挥部为盟军指挥部发行的。在两份电报中,自由法国亦对货币的形式、角色以及与盟军中其他主要货币(英镑、美元)的汇率提出了建议。在自由法国与盟军的协商中,盟军提出了多种在法国解放区的货币发行方案,包括发行印刷有英语“盟军指挥部”字样和法国法郎面额的纸钞;在钞面加盖“为盟军最高指挥部发行,法国军事指挥部”(法语:pour le compte du commandement allié,le Commandement militaire français)字样;或发行用纯法语标注“各盟国间军事指挥部”,并在钞面中间纹饰中印刷交织的英、法、美三国国旗的纸钞。然而这些方案均被自由法国否决,自由法国仅接受由法国国家解放委员会发行的,钞面纯法语标示“法兰西共和国-中央财政部”的纸钞。1944 年,在发行方依旧悬而未决的情况下,美国同意就钞票印刷作出让步,将钞票上“盟军货币”字样用一面法国国旗代替,“国旗券”就此诞生。1944 年1 月15 日后,第一批钞票订单印制完成并运往法国。由于发行方迟迟未定,“国旗券“上并未印有任何机构和组织的名称,亦无任何签名,仅标注“在法国发行”(法语:Émis en France)字样以及法语面额。“国旗券”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为50:1,与英镑的兑换比率为200:1。1944年5 月15 日,法国国家解放委员会正式转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立即宣布所有“美元样式的钞票”(及“国旗券”)全部是“假钞”。1944 年法国光复后,“国旗券“开始被回收。
三 “国旗券“的印刷与版别
图1 2、5、10 元面值国旗券背面(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2 50、100、500、1000、5000 元面值国旗券背面(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3 2 法郎券 无字冠
图4 2 法郎券 字冠“2”
图5 2 法郎券 补号字冠“X”
正如上文所述,“国旗券“的发行由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军执行,其全部印刷工作亦均在美国完成,其钞纸、印刷油墨和样式与美元一致,但所有面额,即便是最高的5000 法郎券,均采用平版印刷而不是安全性更强、成本更高的凸版印刷。规格上只有两种,2、5 和10 法郎均为78×67mm(图1),其他更高面额均为156×66mm(图2),即当时美元钞票的统一尺寸。值得注意的是,其低面额的钞纸,是由标准美元尺寸的钞纸裁成两张制成的。其承印公司在二战后亦承印过美国军队在欧洲、日本和韩国驻军中流通的美国军票券,因此不难看出其钞面纹饰与设计,与战后美国军票有相似之处。
版别方面,2 法郎、5 法郎和100 法郎券种由于发行量较大,除了常规8 位流水数字编号外,还有两种字冠,一种为无字冠(图3),另一种在流水数字编号的右下方以相同字体印有“2”(图4)。除此之外,每个面额的券种均有补号券(特征为字冠“X”,图5)和样钞(流水号为00000000,图6,带有specimen 字样细孔)存在(图片来源:http://www.cgb.fr)。
各券种发行量及字冠一览表 (单位:张)
⋆ 从未投入流通
图6 5000 法郎券 样钞
四 “国旗券“的历史背景
正如前文所述,该套法国法郎券具有浓厚的美国烙印。事实上,“国旗券”的诞生虽然经过了自由法国与美国的磋商,但“国旗券”从未获得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的承认,其在法国“解放区”内的短暂流通是由美国强制推行的。美国在诺曼底登陆后,即在“解放区”内推行“国旗券”,并开始收兑在德国占领期间在市场上流通的法国法郎。此举被认为有助于回收德国占领时期积压在黑市中的大量钞票,以打击猖獗的黑市经济。而实际上,美国通过推行“国旗券”,亦有自身的政治考量。
自从1940 年法国沦陷,戴高乐前往英国,并在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的支持下成立自由法国以来,美国从未承认过自由法国,而与纳粹傀儡政权维希法国保持外交关系,并对自由法国持敌视态度。1943 年5 月30 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致信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在对依旧处于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实行“由英美将军负责的军事占领”。与此同时,随着自由法国力量的不断壮大,戴高乐于1943 年结束在英国的流亡生涯,并于同年在法属北非成立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美国一直忌惮于自由法国力量的壮大,1943 年8 月26 日,美国虽然在外交层面承认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但仅承认其对法属北非地区的控制,而不承认其为法国的合法政府。1944 年,在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前夕,美国依旧对自由法国持敌视态度。此时美国已经计划将法国视为战败国,在法国成立与意大利等战败国相似的“盟国占领军军政府”(英语:Allied Military Government of Occupied Territories
结合以上史实我们不难发现,“国旗券”这一特殊的券种,正是二战末期美国与自由法国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见证者。虽然美法两国均为同盟国成员,在打击“轴心国“这一根本目标上趋于一致,但自由法国与美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明争暗斗,其过程贯穿二战始终,从未停止。二战末期“国旗券”的发行,不仅从侧面印证了美国希望在战后对法国实行军事占领,以获得法国政治与经济控制权的图谋,更反映了同盟国内部深深的裂痕与分歧。此套“国旗券“的昙花一现,亦可以被视为历史对自由法国成功捍卫战后法国利益的一个小小褒奖。
五 “国旗券“的收藏与研究
由于2 法郎、5 法郎和10 法郎的发行数量大,流通时间长达三年半(1944 年6 月6日至1948 年1 月1 日),其市场存量非常庞大,价格亦相对低廉;与三个低面额券种情况相似的还有50 和100 法郎券,尤其是发行量高达4 亿张的100 法郎券;至于500 和1000 法郎券,由于相对较少的发行量使得其价格均远远高于其他中低额券种,其中全品罕见且价格高昂。作为全套的最高面额且唯一从未投入流通的券种,5000 法郎虽然印刷数量超过2000 万张,但不论实钞还是样钞,均极为罕见且价格高昂。至于补号券和样钞这两个特殊品种,由于存世量小,其价格均远高于普号券。
如前文所述,笔者在寻找相关资料时,并未找到较为翔实的汉语资料,可见“国旗券”并未得到国内相关研究者的太大重视。实际上,“国旗券”作为二战末期美国与自由法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斗争与博弈的见证者,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细节和政治考量耐人寻味,值得二战史、国际政治等方面之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