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
2009-03-11刘家鑫
[摘要]《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是日本学者、战争亲历者村山磐先生所写的一部战史记录。村山先生介绍了日军在许多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作战过程和战果,详细记载了作为日军机动部队的第四联队在缅甸战场上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的情形。在此基础上,他以中日两军对比的方法,从武器装备、战术、指战员的军事素质等方面,高度地评价了中国远征军。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盟军,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缅北之战
[中图分类号]K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56—0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1月攻入缅甸,同年3月占领仰光,随后迅速向缅甸全境进击,迫使中英联军退入印度和中国境内。一部分日军从萨尔温江上游附近侵入中国云南。1944年3月,日军由缅甸进攻印度的英帕尔(因帕尔),打算切断中印交通线,并威胁印度。但日军孤军深入因帕尔,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日军在缅甸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根据与美英盟国的约定,中国再次派出阵容强大的远征军奔赴缅甸,与日军展开血战。有关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在抗战史和二战史中已不鲜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人也很关注此问题,日方的战争亲历者也记载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村山磐生是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教授,战争期间他曾在日本陆军步兵第四联队中服役。日军甲种师团的一个的联队,相当于中国一个旅的编制。第四联队创建于1875年,是日本陆军草创期最早的部队之一,兵员来自日本东北地区。这支部队素质优异能征惯战,是日军的精锐。日本名将石原菅尔曾任联队长,曾参加过著名的苏日诺门坎战役。村山在服役期间亲历了日本在东南亚和缅甸的许多战役。战后,他根据亲身体验和各种资料,写下了《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其历史是荣耀还是悲剧》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村山先生详细介绍了日军在许多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作战过程和战果。通过这部日方旅级战史资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日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交战情况。
一、缅北之战与步兵第四联队
1942年5月1日,日军第十八师团(代号菊兵团)占领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同年5月7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占领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至此,缅北已经看不见盟军的影子,似乎战云远去。但是,1943年2月中旬,在纵贯缅北中央地带的密支那铁路沿线,日军第十八师团和第三十三师团(弓兵团)的某部遭到不明之敌的袭击,多处铁路被炸毁。这简直是晴天霹雳的大事件。密支那的西侧一线是敏金山脉,那里崇山峻岭群峰延绵,山脉西侧还有乌尤河与钦敦江流过。日军一直凭借天险守护着缅北要害地区,万万也没有料到盟军会突然从天而降。
1944年3月,日军第十五军(总指挥牟田口廉也中将是卢沟桥事变的肇事者)进攻印度的因帕尔,遭到中美英印四国盟军的联合围歼,败绩昭然。以此为开端,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的指挥下,盟军开始大反攻。史迪威将军率领美式装备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的兵力共32293人,自印缅边境小镇列多附近的兰姆加训练营出发,从北方挺进缅北。该中国军队与中国本土的军队有所不同,是一支重装备部队,携带汤普森短管冲锋枪、M1式卡宾枪、机关枪和迫击炮等,远远胜过日军的装备。此时英军空降兵部队也从日军后面夹击,与中国军队形成包抄合围之势。日军第十八师团集中兵力防御中国军队的正面进攻,其后方空虚,需要紧急抽调其他部队入缅增援。
村山磐所在的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一直隶属于日本陆军第二师团(勇兵团),曾随该师团参加著名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但被美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惨重。战败撤退以后,第四联队在菲律宾重建,并进驻爪哇岛。1944年1月10日,该部队已接到命令,要求转战缅甸。是年3月24日,该部队到达缅北的因道支地区。时任联队长为一割勇策大佐,联队暂归独立混成旅团长林义秀少将指挥。
第四联队的先遣部队由马来亚直接空运至缅甸的雷格机场,再分乘汽车奔赴战场。先期到达的只是联队指挥机关和第一大队主力。余下的第二大队、联队炮中队、速射炮中队、通讯中队等,作为后续部队。
第四联队到达缅北后的第一次战斗,就是攻击因道支湖东侧的英军阵地。自此,第四联队与英军对峙数月,并多次被英军重创。该联队一直隶属第二师团,但在此时起,多次被当作机动部队转给其他师团代管。比如,3月下旬到达缅甸时暂归独立混成旅团管辖,4、5月间划归第五十三师团(安兵团),5月24日开始又被调拨给第十八师团。
第四联队继续北上,奔赴胡康河谷(胡冈谷地)。其行军作战的目的,是接应处于中美英盟军包围之中的第十八师团。胡康河谷是一个大盆地,东西宽20-7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这里有大小无数的河川纵横交错,一到雨季就变成了大沼泽,或者化作原始密林地带,是霍乱与恶性疟疾的滋生地。对于日军来说,胡康河谷是个“死亡之谷”。
二、第四联队与远征军的初次交锋
1943年10月30日,专门负责缅北防卫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胡康河谷北端的塔奈河附近碰到了中国远征军的侦察兵。这是盟军将从这个方向进行反攻的前兆。果然不出所料,中国驻印军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中将)就向日军发起了攻击,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中将)则是其后续增援部队。
进而,1944年2月19日,美军的第5307混成旅共2832人(加拉哈特部队,弗兰克·梅利尔准将)到达战场。该部队在美国组建,大部分士兵都参加过对日作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入缅后统归史迪威将军指挥,作战目标是全歼日军的第十八师团。
以中国军队为主的盟军,3月5日攻下密支那北部军事重镇迈昆(孟关),并一路南下。盟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连新式武器——反坦克火箭炮都使用了。日军第十八师团“知难而退”,—边与盟军的精锐部队作殊死搏斗,一边顺次向西南方向撤退。
5月下旬,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经过艰苦的昼夜急行军,越过胡康河谷南部的加迈,向缅北进发。此时缅北已进入雨季,云层很低,美军飞机很少,日军可以白天行军。
村上磐看到,行军路上有许多撤退下来的第十八师团的残兵败卒,这些人行路踉跄,衣衫褴褛,身形消瘦,面色青黑,如同骸骨。而且都患了严重的脚气,双腿甚至连睾丸都浮肿。他们曾经主攻过新加坡,逼迫英军投降,赶走麦克阿瑟将军。但谁又曾想到,这支“英雄部队”如今竟然变成了这样一种可悲的模样。有关这种情形在黄仁宇先生的从军记中也有更加形象具体的记载。
5月25日,日军第四联队终于跟中国第三十八师的前线精锐部队交火接战。但还没打多久,第四联队又突然接到了转移阵地的命令。因为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在其后面的瑞敦构筑工事,准备控制公路交通,切断日军的补给线。第
十八师团长命令“第四联队要迅速击败瑞敦附近之敌,确保补给线的安全”。5月28日,一割勇策联队长将第二大队放在主攻阵地上,第一大队为左翼,联队炮中队为右翼,决定在6月1日下午5点钟发起攻击。
日军联队炮首先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方也不含糊,立刻就以强大的火力发炮还击。随着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日军阵地顿时变得一片狼藉,电话线多处被炸断,致使联队指挥部与各个前线大队无法取得联系,难以相互策应和协调作战。
中国军队的主阵地是555高地,那上面分布着许多独立的碉堡,阵地表面还做了巧妙的伪装。碉堡之间有很深的交通壕连接,整个构成了一座没有死角的圆形阵地。机关枪、轻机枪和迫击炮,从那里连续不断地射向日军。为拿下那个主阵地,日军死伤惨重,第一轮冲锋失败。士兵们都知道,只要往前冲就会被打死,但不往前冲还不行,军队的命令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6月1日午夜12时,第四联队的第三中队和第七中队再次发起冲锋,但仅仅炸毁了中方的4门迫击炮和2挺重机枪,结果还是败下阵来。
村上磐写道,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军一向使用着前近代式的进攻战术。即,不用迫击炮和其他支援火炮攻打敌军阵地,而是让士兵用旧式步枪上刺刀,指挥官仅用战刀带兵冲锋。这种方法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盟军面前是行不通的。
6月2日,在联队长的命令下,村山磐所在的速射炮中队将速射炮1门朝北,1门朝西,猛烈炮轰555高地。与此同时,前线步兵趴在地上,寻找机会继续冲锋。中国军人也很勇敢,他们冒着枪炮,从战壕里探出上半身用轻机枪阻击日军步兵的进攻。中国士兵被速射炮弹炸飞,其他的中国士兵又探出身来继续阻击,这些士兵又被炮弹炸飞,不断被炸,还是不断地有新兵从那里射出子弹。中国军队下定决心要死守阵地。下午中国军抵抗减弱,日军前沿中队再次冲锋,终于拿下了高地。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第六中队的小山尚武小队长,手握军刀战死在距离中国军阵地20-30米远的地方。
阵地内横七竖八,到处都是中国士兵的尸体。战壕里积满雨水,非常泥泞。有的尸体浑身是泥水,还有的伤兵濒临死亡,头部倒向一侧,每一呼吸都有泥水从鼻孔中被吸进吸出。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场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村上磐记述了战斗的场景,他认为,这些勇敢的中国军人是在祖国的号召下远征缅甸的,生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原本无冤无仇,他们相互厮杀,侵夺对方的宝贵生命,是命运的捉弄,时代的悲哀。
第四联队虽然在局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瑞敦方向的中国军队加强了阵容,战场的总趋势对日军相当不利,因而第四联队还是往西面的密林中撤退。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终于救出了第十八师团。其间出了几件与第四联队有关的新鲜事,比如,有中国士兵闯入速射炮中队,上演了一场白刃战。
遭到惨败的第十八师团和第四联队,沿着胡康河谷西侧敏金山东麓的密林,顶着疟疾性蚊子和山蚂蟥的折磨,一路西撤。行军路上,许多人不是被炸死就是病死。剩下的人疲劳困顿至极,丢盔弃甲,险些饿死,最后终于冲出了盟军的包围网。但片刻都没有休息,就接到转战命令,要求奔赴遥远的东方滇缅边界驰援友军部队。
与此同时,日军第五十三师团(安兵团)被盟军围困在密支那。第四联队所属第五中队,跟随第十八师团步兵第一百一十四联队增援第五十三师团,在密支那与盟军进行攻防战。1944年5月19日,美军特混部队占领密支那郊外机场。
日军加派水上部队2000余人赶去增援,并于5月30日突破盟军的封锁线,涌入密支那城内,加强了守城的兵力。但第五中队却没有突破盟军阵地,被迫留在密支那的外围,负责保护15座桥梁的安全。得到水上部队的增援后,密支那城中守备队具有两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小队,一个工兵中队(欠缺一个小队),总兵力约为2500人,加上劳工和伤病员共约4600人,外加4门山炮和2门野炮。
增援部队的水上少将担任了新的守备队长,他与前任队长丸山大佐之间发生了暗斗。日本陆军派系相争由来已久,在缅北之战的生死存亡关头也不忘争斗,焉有不败之理。
是年5月下旬英印军空降部队到达战场,6月末美军炮队又带来8门野炮和6门榴弹炮。7月12日,中国远征军的第三十八师、第五十师和第二十师,完全包围了密支那。战斗中,日军已死790人,负伤180人。美军特混部队损失也很大,死伤324人,患红痢疾、伤寒、疟疾和精神病等共1970人。
7月25日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的盟军发起总攻,8月3日中国第五十师攻占密支那。日军死伤数以千计,被俘187人。盟军共战死2207人,负伤4344人。日军一部突围后,第五十六师团的水上少将,在瓢泼大雨中坐在一棵大松树下用手枪自杀,其部下也大多饮弹自尽。第四联队第五中队的残兵败卒,随日军其他部队仓皇出逃,途中多次被盟军截击围歼,许多士兵用手榴弹自杀,该中队大部分士兵“玉碎”,最后只剩下铃木作三伍长和石森忠夫兵长等三人。对此结果,村山磐感到无比的“呜呼哀哉”。
三、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交战情况
1944年5月11日,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中国军队集结了16个军的约72000人开始大反攻。此地的中国军队称作“云南远征军”,由卫立煌将军统领,史迪威和郑洞国将军等负责具体指挥。各个兵团都配备有6~20名美国军人,指挥战斗并负责兵站后援,还有野司机关和医院随行。
日军主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松山祐三中将)在高黎贡山、拉孟(腊勐)、腾越(腾冲)、龙陵和平戛等地区负隅顽抗,但我强敌弱,例如,守备腾越的日军第一百四十八联队2025人,于6月27日受到中国第二十集团军49000人的猛烈攻击。从周边高地每天都有2万发炮弹落到日军阵地上,第一百四十八联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日军上层也不下达突围命令,将士们被逼到绝境,于9月14日弹尽粮绝,全部被歼灭。
基于云南方面的战况,日军调遣在缅南的勃生(巴塞因)担任警备的第二师团火速驰援。7月24日,第四联队接到命令,要求脱离第十八师团长的指挥,进入第三十三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的指挥之下,火速集结到腊戍。已经转移到云南的第四联队,重新复归第二师团,为救出龙陵守备队,前进到距离龙陵西南方向5公里处的芒市(潞西),进攻正在“小松山”构筑阵地的云南远征军第九师(师长张金廷少将)。
日军右翼前线部队为第十八师团第一百一十四联队的第一大队(猪濑少佐),左翼前线部队是第四联队的第二大队(山岸圭介大尉)。9月2日拂晓开始进攻,这两个大队进攻到中国军阵前70米处,中国军队组织200~300人进行数次反击,日军受到飞机轰炸和炮兵的集中轰击,伤亡很大,不得不退回原地。翌日,再次发起攻击。中国军队以美式装备进行顽强抵抗,日军最
终无法占领那座阵地,不得不实施撤退。
拉孟原本并不是一个城镇,在战争爆发之前只是个无名的小村落,仅有5、6户农民居住。村子附近有座高地,称作“松山”。村东有怒江流过,还有惠通桥(红旗桥),日军占领此地之前,这里是运输英国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在仰光上岸的武器弹药经腊戍越过惠通桥,被运往保山、昆明和重庆。
金光惠次郎炮兵少佐指挥的拉孟守备队在松山构筑工事,并死守阵地。第二师团的救援作战收效甚微,9月上旬时腾越守备队已被歼灭,9月10日金光少佐的拉孟守备队也全军覆没。
日军步兵第一百一十三联队之一部,与野炮兵第五十六联队第三大队1280人,扼守惠通桥并守卫拉孟,被约50倍的云南远征军所包围,日军防守120天后全军覆没。
中美盟军占领密支那后,做了几个月的休整。11月开始南下,以4万兵力攻打八莫守备队,日军第三十三军以第二师团1200人固守位于密支那南部的八莫。11月末,盟军夺取日军外围阵地。11月30日,日军第三十三军派遣第十八师团的山崎支队(山崎四郎大佐)以3000人马前来解围。在山崎支队的策应下,八莫守备队共有980人杀开血路,突出重围。他们抱着220名阵亡战友的骨灰盒,携带200名伤兵,甩开盟军的追击,进入原始密林,穿过深山峡谷,于12月17日夜间到达南茂坎。山崎支队也苦战两天,于同日夜里回到南茂坎。支队战死130人,负伤320人。
在云南小松山战斗后,第四联队集结到曼德勒东面的眉苗(眉谬)地区,充当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12月16日,该部队接到第三十三军的命令:“要求你部火速赶往南渡附近,以主力部队占领南渡北侧的高地,截击从莫茂附近南下的敌军。另将一部分兵力布置于兴威(登尼)与南渡之间,以及南渡河南侧要地,主要警戒南坎方向的敌军动向”。因此,第四联队12月17日乘坐汽车或徒步行军离开眉谬,19日联队本部到达南渡,25日联队集结完毕后倾注全力构建阵地工事,小心翼翼地侦察远征军动向,28日完成了排兵布阵,等待再次交手。
此刻的云南远征军,物力和兵力远胜于日军,可以随时打击日军,或者从日军阵地侧面背后攻击,逐渐渗透到前沿来。此刻,第四联队又接到转移的命令,要求急行军到滇缅边境的南卡去。部队走在边境线的崇山峻岭间,为了避开盟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夜里急行军,一到天亮就转到灌木林里去睡觉,夜幕降临时开始做饭,之后立刻开拔。盟军飞机如果发现炊烟,就会扫射。越走山势越高,气温也随之降低,一到半夜就降到零度以下,路面落满霜雪。
1945年1月12日,第四联队集结到南卡附近,在第五十六师团长指挥下,马上进入前线阵地。19日,约有600名盟军带着火炮打到洛伊坎高地北侧的河谷,与第四联队守军展开肉搏战,并占领“勇山”阵地。20日,占优势的盟军部队,向日军第一大队正面阵地和日军“决胜山”阵地实施猛烈炮轰,下午2时“决胜山”被盟军攻破,联队不得不收缩战线。
远征军的炮火猛烈无比,联队阵地被炮弹炸得飞沙走石,眼前一片昏暗,伸手不见五指。在炮烟弹雨中,日军官兵不是被炸断身体,就是被活活埋在战壕里压死。猫在战壕里的听天由命。不知中国军队到底向日军发射了多少发炮弹,反正最让村山磐吃惊的是,盟军源源不断的炮弹补给能力。
尽管受到猛烈炮击,第四联队于23日再度攻击了盟军的侦察机着陆场,24日还击退了进攻“青叶山”阵地的约300盟军,25日夜袭并重创该部盟军。但29日下午1时,日军遭到300盟军的偷袭,第一大队的右翼阵地被占领。日军马上组织反击夺回了阵地,30日,盟军400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夺得阵地。两军的阵地争夺战,反反复复,可谓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其间,第五十六师团给第四联队送来了许多遗留在前线阵地的军需品。然而,第四联队根据第三十三军的命令,连夜9时实施撤退,又折回到腊戍方面去了。
至此,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结束。此后该联队主力再次归建第二师团,它之所以总是被当作机动部队反复调拨给其他部队指挥,就是因为它的兵源来自日本东北地区,士兵蛮勇好斗,且坚忍凶顽,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后来,在缅甸战场的大反攻中,该联队的某些小股残余部队还分别参加了曼德勒、密铁拉、伊洛瓦底和标贝坦克战等一系列会战,被美英联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被赶出缅甸。1945年8月,在越南西贡向盟军投降。
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在缅甸大反攻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多次消灭或重创日军主力部队。他们正义在身斗志昂扬,敢打猛冲勇于进攻,如攻克孟关、孟拱和密支那等军事重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弘扬国威,光荣返国。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的中美英三国盟军从缅甸西北、西部和东北挺进缅甸中部,消灭了缅北日军步炮兵的大批有生力量,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保证了美英盟国援华战略物资的顺利运送,并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这部旅级战史中,村山磐先生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其所在的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的情形,并从两军对比的视角进行描述分析,他较高地评价了中国远征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他非常重视中日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问题,认为中国远征军武器先进火力强大,而日军的装备则显得简陋过时。其二,他还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术灵活多变,而日军的战术过于保守,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其三,他觉得中国远征军士兵的军事素质高战斗力强,积极主动英勇顽强,而日军则消极被动士气低落。其四,或许是日本人以胜者为尊的习性所使然,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同时也是亲历战争的下级军官,他对中国军事长官乃至战胜国中国抱有敬佩之意。反之,对日军某些将校的鲁莽愚蠢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持厌恶和批判之态度。
[作者简介]刘家鑫,男,1958年生,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史研究。
参考文献:
[1][日]村山磐著.战争と步兵第四连队、荣光加悲剧か、その历史[M].日本:步兵第四联队会发行.昭和62年(1987年)8月15日.
[2][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战争陆战概史[M].日本:岩波书店,昭和26年(1951年)3月5日初版.
[3][美]黄仁宇著.缅北之战[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4][日]今西英遗著.昭和陆军派阀抗争史[M].日本:传统与现代社,1983年(昭和58年)3月15日新版.
[5]天津市政协委员会主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大本营陆军部》摘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6]郑建邦.胡耀平整理.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