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时代太空科幻电影的繁盛
2019-06-15刘书锴
刘书锴
摘要:太空科幻电影自上世纪初萌发至今已席卷全球电影市场。该类型电影通过其宏大的叙述视角,精良的后期特效制作,“万金油”式的剧情融合,直指科技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克服了文化商品跨文化传播时因文化碰撞导致的“文化折扣”问题,跻身世界主流电影行列。
关键词:文化折扣 科幻电影 全球传播
20世纪初是人类太空科幻电影发展的萌芽时代,人类开始从电影视角思考宇宙景观。1902年,由法国人梅里爱导演的世界首部太空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问世,随后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科幻电影。上世纪50年代,科幻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类型在美国兴起。①1977年卢卡斯拍摄的《星球大战》和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两部影片的出现标志着该类型电影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进步的技术与艺术犹如两股洋流,它们的交汇之处必会带来电影生态圈新一轮的繁盛。全球传播缩小世界文化交流距离的同时,文化也因差异产生碰撞。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阿帕杜拉伊所说的,这些全球化文化力量在遭遇世界上不同意识形态和传统时会产生“异质对话”。
“文化折扣”正是这种“异质对话”在影视商品贸易中产生的结果。在传播领域,电影这一带有特殊文化印记的信息商品在世界范围流通,因语言、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一定的文化特征差异,导致价值被受众低估,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出现流通不平衡现象,这是种现象被称为“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
本文主要探讨科幻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兴起并一跃成为主流电影的原因。太空科幻电影是否因采取不同于其他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拍摄手法以及核心主题之方式,降低特定文化色彩,获得低“文化折扣”。
太空科幻电影的迷人之处
学界对科幻电影的界定尚不统一。通常来说,科幻电影是基于现实科学方法,涉及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关于对未来的幻想类的影视作品。 ①有学者指出“科幻片以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为出发点,表现出科技力量对当下社会造成深刻影响后人类的兴奋、紧张和对未知的恐惧。科幻片运用想象和幻想,对理想的未来进行乌托邦式的生动描写,因此往往情节曲折复杂,场面惊险离奇,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特技摄影制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②科幻片满足了人类对自身和科技探索的欲望,内容同时兼顾批判现实、娱乐、审美等消费需求,这些特点与功能使其成为影视中最为重要和热门的类型片之一。
思想的启迪——启发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乌托邦包含两种相反的意義:一为“美好之地”,二为对乌托邦冲动持否定态度的“反乌托邦”。苏文和萨吉森等认为,当代乌托邦文学最重大、最普遍的主题即对技术力量的反映和思考。
科幻电影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文本,思考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透过视听冲击的表层感官认知,它以诗话的艺术形式预示科技爆发后异化的人性。有学者认为,科幻电影是人类反思自我和科技理性的精神指向,是一种预警和镜鉴。③
科幻电影中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的问题与人性关系是科幻片中最基础的一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并决定了一部科幻片的高度,两者的讨论和思考贯彻整个科幻小说及科幻电影的历史。凯温斯卡和金的合著《科幻电影奇航》中描述了科技与反乌托邦电影的关系。他们指出科技“恶”的一面——异化人类。科技为刀俎,人类为鱼肉,人类的本质被扼杀于所谓的科技理性中。“这里所呈现的反乌托邦世界图景是想告诉人们,人类试图创造的完美世界其实是极其荒谬、相当危险的。”④
电影《安德的游戏》里,人类因为与虫族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与之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人类为绝后患毁灭了虫族星球。从边沁等人提出的功利主义角度来看,毁灭虫族是获得“最大幸福”的最直接方法。但卢梭认为,道德才是评判行为正确与否的出发点。人类灭绝虫族星球是非道德的行为,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被唾弃。刘慈欣在《三体》中将宇宙比喻为黑暗森林,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文明之间只有消灭与被消灭,没有共存的可能,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为了自身文明延续,是否要消灭其他文明,这是太空科幻电影想要启发观众思考的。
感官的享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19世纪西方唯美主义思潮认为:艺术是为了愉悦人的感官,而非产生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抛开电影的叙述性,现代工业电影呈现的视觉、听觉奇观,更能迎合当下受众的偏好和消费倾向。
居依·德波在分析“景象社会”中提出“奇观”这一概念。⑤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率先把这一概念应用于电影领域。⑥影像“奇观”去除了复杂的叙事逻辑,快速变化的图像跳过大脑思考过程,直指观看者的视觉神经,给受众带来的冲击力和感性享受是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
科幻电影兼容性极强,它既有自身独特的叙述特征、美学特征,又可以与其他不同类型电影融合,转变为科幻动作片、科幻灾难片、科幻喜剧片等。在黑暗封闭的空间中,只有前方屏幕投射出光影,这些绚丽的光影完全超出观众以往对现实的认知,普通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宇宙景观在此刻触手可及。黑暗中,没有人发出声音,在激荡人心的音响下观众完全沉浸于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虚拟画面。这种“万金油”的特性让太空科幻电影成为好莱坞式工业电影的“一招鲜”,堪称海外票房的“吸金”大户。
好莱坞太空科幻电影霸业
很多媒体经济学家一般是通过电影上座率、 票房收入或者净利润来衡量其商业成绩。⑦根据www.cbooo.cn(中国票房)网站数据统计。2008年至2018年十年中,中国大陆每年票房收入前25部电影,共250部中,票房收入最多的电影类型是动作类,其次是科幻类电影,共有41部,这41部电影全部来自美国或美国与他国合拍,没有一部是中国本土科幻电影。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2011年和2014年上映的两部《变形金刚》系列科幻电影占据当年中国电影票房榜首。
为什么美国电影可以从国外市场中获取利益,而其他类似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俄罗斯没有做到这一点?有学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美国是一个庞大的移民国家,“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其结果是,国内人口现在由许多民族组成:欧洲人、中国人、拉丁美洲人、非洲人等等。国内市场本身已成为国际市场。在美国发行的电影必须能够面向多元化的公众,克服与文化差异有关的问题。” ⑧波特在分析各国竞争优势时总结认为:“国内市场是世界市场的实验室和缩影。欧洲人大部分人种较为单一,没有同多文化背景的观众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没有优势。” ⑨太空科幻类电影关涉全人类的未来,重新构建新世界的物质要素和意识形态,更少涉及当下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跨文化传播中有更好的文化趋同性和更低的文化折扣。能够打开国外市场,吸引国外观众眼球的必定还是少教化多娱乐、轻说理重人文、放下历史着眼未来的“大”电影。(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释:①Craig. Cultural Matters.Consumer Acceptance of US Filmsin Foreign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5(4):80–103.
②王一鸣:《中美科幻电影数量比较及对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科普研究》,2011(1)。
③杨 铮:《跨文化视域下的影视对外传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9页。
④ 陈旭光:《〈星际穿越〉与科幻电影:类型、叙事与文化精神》,《创作与评论》,2015(16)。
⑤黄朝斌:《当代电影视觉奇观与消费文化语境的趋同》,《电影文学》,2015(3)。
⑥周 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3)。
⑦Francis L.F. Lee:《电影成就的文化折扣:奥斯卡金像奖与美国東亚票房》,《文化艺术研究》,2010(4)。
⑧Cucco M. The promise is great: The blockbuster and the Hollywood economy[J].Media,Culture and Society,2009 (2):215–30.
⑨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