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部融合状毛母质瘤MRI 与病理对照分析1 例

2019-06-1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诊断科辽宁沈阳11000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条状母质偏右

齐 迹,张 震,李 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诊断科,辽宁 沈阳 110001)

病例女,35 岁,以“背部偏右肿物10 年余,逐渐增大半年”入院。患者10 余年前无诱因出现后背部偏右约1 cm 小包块,无红肿热痛,半年前包块表面出现小水疱,刺破后有粉红色液体流出,后又继续增大。查体:后背中部偏右侧约10 cm×8 cm 肿物,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轻压痛。

超声检查:浅筋膜层见多发不规则低回声,范围大,超声无法准确测量,融合状,较厚处约1.95 cm,其内高回声部分不均匀,内见点条状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减,边缘见少许血流显示(图1);提示背部中线偏右多发不规则低回声伴钙化,皮肤纤维肉瘤样变? MRI 检查:背部皮下脂肪层内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呈长T1、混杂T2信号,其边缘毛糙见多发点条状长T2信号影,较大的肿块内可见环形短T2信号影,其外侧皮外可见条状更长T2信号,局部突破皮肤,较大者约4.6 cm×2.7 cm×4.5 cm,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3)。与邻近肌层分界尚清。诊断为后背部皮下脂肪层内软组织肿物。病理诊断:(背部)毛母质瘤(图4)。

图1 超声示高回声部分不均匀,内见点条状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减。图2 T1WI 冠状面增强扫描见皮下脂肪层内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见网状及壁环状强化。图3 T1WI 矢状面增强扫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1WI 轴位,脂肪抑制T2WI 轴位示多个层面肿块影像,有的大小相连,有的向体外突出。图4 病理示嗜碱细胞和影细胞构成,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炎细胞浸润。

讨论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是多发生于真皮深层与皮下脂肪层交界处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头面部及颈部,约占50%[1]。肿块生长缓慢、多为无痛单发、大小一般在0.3~2.5 cm,最大可达5.0 cm[2]。毛母质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诊断率参差不齐,高频超声应用较广泛,其中MRI 诊断此病误诊率较高[3]。腰背部并非毛母质瘤常见发病部位,本例肿块体积巨大,融合状伴疼痛,与常见的毛母质瘤特点有所不同。本例病程长,追问病史有劳作背部受力史。肿块可能受外力刺激而生长,可由单发小病灶增生发展为相邻数个毛母质瘤;周围间质组织增生活跃,相互延伸融合,遂就诊时MR 图像呈巨大融合状,漫长病程中纤维组织向外延展,有角化、骨化等多种改变,造成组织成分复杂,MRI 示多个不规则肿块信号混杂,边缘毛糙及多发点条状信号;肿块表浅部位摩擦出现水疱,破溃后或伴继发感染,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刺激肿块生长,而出现就诊前体积快速增长并伴疼痛的表现[4],同时炎细胞浸润可刺激肿块内血管充盈扩张。

回顾分析其MRI 图像,脂肪抑制T2WI 图像上的呈网状和环状高信号以及脂肪抑制钆增强T1WI 图像上的网状和环状增强表现,这与Kato 等[5]报道的毛母质瘤MRI 特征性表现一致,他们认为MR 图像上的网状结构可能是水肿和纤维间质,伴有炎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其病理学机制尚未明确。

本病常伴有钙化现象,主要是影细胞内代谢障碍所致钙质沉着,本例由于钙质沉积时间久,MRI 可见到条状的T1等信号、T2低信号。洪晓纯等[3]认为高频超声检查小钙化点、小病灶较MRI 敏感,而MRI 对钙化不敏感,对较小的病灶由于层厚等原因对细节难以体现。本例毛母质瘤体积大,形态不规则,MRI 图像能够呈现肿块的整体全貌,具有超声检查所不具有的图像优势。

本例提示对于真皮与皮下脂肪层的囊实混合性肿块,MRI 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环形和网状强化时,同时还可在MRI 中观察钙化情况,从而与毛母质瘤加以鉴别。

猜你喜欢

条状母质偏右
毛母质瘤临床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巢湖十五里河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河南省成土母质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特征*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CT图像“条状”伪影校正方法研究
治三叉神经痛
不同母质类型下耕地土壤速效锌与速效钼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祝您健康处方(3)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