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统美术的延续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2019-06-14曹小劲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当代艺术文化遗产

曹小劲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包含地区与族群共同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信仰,由艺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它的守护与传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几千年来,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延续中,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艺术语言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中国艺术文脉打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非遗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非遗传统美术   当代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85-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它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民族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及其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亦成为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的表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千汇万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项目分成十大类别,其中,传统的剪纸、版画、雕刻、陶艺、民居、泥塑等被归纳为非物质文遗产传统美术的范畴。这些传统美术是在农耕、畜牧业为主的社会时期,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求而自然衍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载体,反映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现象,体现的是中国的东方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态。

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非遗传统美术传承

非遗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包含族群共同的文化理解和价值信仰,它的传承教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的非遗传统美术受到猛烈冲击,非遗传统美术传承具有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承上启下的特征。对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是对民族共有的历史文脉、价值信仰、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守护。就目前的研究和传习情况来看,尽管在讨论非遗传统美术时,守护传承这样的词汇使用的频率极高,但在对其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的困惑和难题,特别在青少年中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形成断裂。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传承是密切相关的,要实现文化认同就离不开文化传承,没有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文化认同。对于非遺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非遗传统美术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要使其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就必须具备清晰的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

三、非遗传统美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研究要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语境出发。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被运用于现代艺术中已经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一大潮流,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成为中国艺术发展所关注的热点。而非遗传统美术所蕴含的美学、造型、工艺以及色彩等艺术特征对当代艺术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当代艺术创造带来了诸多灵感,为当代艺术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运用传统艺术符号表现文化内涵方面,非遗传统美术对当代艺术的文化影响则更加直接、普遍。非遗传统美术的民俗内容,主要依托美术作品中的纹饰符号展现出来,而约定俗成的符号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同化过程,然而这种纹饰一旦形成,就会长久的稳定下来,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的传播开,为所有美术形式所应用。在民间,老百姓统称艺人为“画匠”,因为这些人为了生存,必须掌握多种绘画手艺,以应对人们各种各样的要求。这一现象无意中推动了非遗传统美术那些特殊的纹饰符号在各类别美术作品中具有了普遍的寓意。例如莲生贵子这种造型语言普遍使用在刺绣与剪纸中,托物寓意,祈福纳祥。同样,莲生贵子的题材在砖雕中也普遍存在,其造型语言与面花等其它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代表传统民间文化的纹饰符号在青花瓷与版画、剪纸、刺绣及各类装饰作品中均代表相同的文化含义,具有稳定性、普适性及代表性,成为中国民间约定俗成的艺术表现语言为大众所认同,进而通过多种渠道广泛的传播,使非遗传统美术深受民众的喜爱,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传承着、散布着、影响着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这种蕴含深刻文化寓意且普遍为大众所认同的艺术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作为设计元素被抽取并运用到艺术创新中,就形成了浓郁民族文化与民族个性的独特艺术风格。木版年画中的《麒麟送子》多用于新婚夫妇新房顶棚正中的位置,祈福早生贵子,家丁兴旺,其在手法表现和造型语言上与宗教庙宇中的木雕殊涂一致,延续至今,其传统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寓意对现代的造型艺术影响至深,意义非凡。对非遗传统美术中的器物图案形式、工艺技巧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为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技巧、风格追本溯源,不仅对中国艺术打下民族文化烙印,更是为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非遗传统美术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对于当代艺术精神也是开悟和启发,这种体现着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追求务实求真的精神,也是当前在推进艺术发展中当代艺术精神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四、当代艺术发展要形成深刻的文化自觉

当代艺术发展要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语境出发进行研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在学术层面上追溯传统文化的源流关系,研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演进动因,追寻族群永恒的“心灵图式”,需要建立更加宽广、深邃的学术视野,实现共有的文化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此举为保护“文化多样性”,为一些处于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弱势文化提供了一种继续生存的可能,而“文化自觉”则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遗传统美术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讨论和强调当代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融合吸纳、弘扬发展时,有必要首先结合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对当代艺术研究中的文化自觉进行深刻探讨。近现代以来,在西方舶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而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与大节奏”。其间不断遭遇认同和变革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确定传统文化的位置,挖掘在多向度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张力,寻找文化赖以延续的自在土壤,形成深刻的文化自觉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五、结语

非遗传统美术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有“聚瑰宝撒珠玑之美,揽天地含宇宙之妙”,堪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非遗传统美术蕴含精妙的艺术语言,为大众广泛接受,它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维系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一支重要力量。非遗传统美术传承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顿悟。当我们在探索现代艺术发展之路时,要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确立传统文化的位置,深刻融合、承继传统文化的血脉,并结合文化认同与文化回归进一步深化文化自觉,将当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民族土壤,打造现代工匠精神,传承传统艺术精髓,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形成“融通古今、以中化西”的独特艺术风格。将中国非遗传统美术中的文化符号语言与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准确融合到当代艺术之中,在传承与创新的把握中寻找突破,将“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将当代艺术发展与艺术精神统一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文化回归的深厚感情上,形成深刻的文化自觉。重视非遗传统美术,正视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价值,深度融合非遗传统美术与民族文化,提升當代艺术发展文化自信,唯此才能真正进入世界艺术语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索[J].设计,2015,(05).

[2]王群.非物质文化的功能特征及其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当代艺术文化遗产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Tough Nut to Crack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