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阳民歌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变化
2019-06-14容霞
容霞
摘要:静宁阿阳民歌是静宁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智慧结晶,阿阳民歌从歌词到曲调,都散发着浓郁的静宁气息,代代相传,不绝于耳。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阿阳民歌从演唱人数到演唱环境,从演唱曲目到演唱风格都有不少质的变化。
关键词:静宁 阿阳民歌 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22-02
阿阳民歌,当地人们称静宁小曲,是世世代代静宁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即兴创作,信口漫长的民歌形式,从歌词到曲调都有属于静宁地方风格特色的方言和韵味,由于其旋律简短上口、唱词生动有趣而深受人们喜爱,代代相传、不绝于耳的阿阳民歌为静宁人的生活也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但近几十年,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迁移,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再加电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高科技传播手段不断丰富,越来越多鲜活的音乐涌入城市角角落落、山山水水,静宁阿阳民歌不可避免也受到很大冲击,属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现在静宁,阿阳民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会演唱阿阳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仅在逢年过节政府组织的社火、演出活动中出现,虽然有静宁县前音协主席张志全老师等人在积极宣传推广阿阳民歌,也有喜爱静宁小曲的吴栓栓等退休老人自发成立老年曲子团,但团员多数是退休老人及从农村来城帮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群众自发的唱民歌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少,民歌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一些优秀传统曲目正逐渐消失。如黄翔鹏先生所言:“传统是一条河流”①,那么阿阳民歌这条小溪已经快断流枯竭了。采访中78岁的演唱者尹清英老人曾亲口告诉我们:“你们再不来,我这一肚子的歌就烂在肚子里了”。通过此次艺术采风,我们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2018年,阿阳民歌在时代变迁、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中也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一、演唱者性别
演唱者性别和年龄上有了大的变化,据吕恒全老师说,80年代他走访的这些艺人歌手都是男性,且大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年龄最大78岁,这些老艺人有王世国、高有玺、杨振林、李德林、齐证明、张志录、王芝全、李孝、高怀远、高万年、朱文玉等人②;而2017年我们课题组采风时,演唱者几乎绝大多数是女性,只有一名男性。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最小8岁到最大85岁,绝大多数年龄还是70岁左右,主要演唱者有尹清英、王秀兰、吴瑞芳、吴栓栓、李兰芳、张彩琴、李秀梅、杨芳莲、王慧莲等人。三十几年之间静宁小曲演唱者性别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带着疑问,我们在采风中经过采访演唱者得知,70-80年代的静宁农村,人们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意识依然还是非常浓的,逢年过节表演社火唱小曲只要男性参加,平时也只有男性能随意歌唱,女性只能观看偷偷学悄悄唱,不能在随意在人面前演唱,现在社会改革进步,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可以大胆公开自由歌唱了,因此才有了我们这次课题组采集的静宁小曲。女性演唱者的出现丰富填充了阿阳民歌,使阿阳民歌从80年代的60多首扩充到了现在的90多首。
二、演唱曲目
我们在采集民歌过程中发现,只要是静宁人,小到七八岁的孩子,大到耄耋老人,大多数人张口就能唱大家耳熟能详的《十杯酒》《十对花》等歌曲,但问及是否会演唱其它阿阳民歌时,曲目就有限了。采风中我们了解到,五六十岁左右人会唱的歌曲比较多,除了以上两首歌曲,比较熟悉的还有《进门曲》《道谢曲》《茉莉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歌曲,对旋律、节奏相对难一点的歌曲,比如《扬燕麦》《送干哥》等歌曲,他们只熟悉歌名,唱不出来。演唱静宁小曲的老人们绝大多数人不识字,没有见过《阿阳民歌》集这本书。老人们演唱曲目,全凭自己记忆演唱,记性之好让我们都汗颜,尤其尹清英老人,70多岁高龄,一口气唱那么多歌,每首歌最少都有十段歌词,实在让我们课题组人惊叹不已,他们演唱的曲目有些与书上相同,有些曲目书中并没有记载。这次采集的曲目,在吕恒全老师1983年采集基础上,内容更充实丰富了,比如有歌颂毛主席、朱德等领袖领袖人物的《绣荷包》;有完整描述女人10月怀胎变化过程的《娘怀儿十个月》;有描写女子勤劳聪明、心灵手巧的《剪窗花》;有反映农村女子对爱情大胆追求的《王哥》,这些歌曲曲调优美,语言自然生动,一腔一调、一字一句,都发之于心,都是真情实感的流淌。
三、演唱风格的变化
由于男性和女性演唱韵味和咬字行腔不同,同样的歌曲演唱风格就会稍显不同。如本课题组采集到的《扬燕麦》和1980年采集到的版本相比,歌词基本没有变化,但旋律变化较大。80版调式调性为D商燕乐,男声线条简单奔放,但受音高限制,在第3、4、5小节、第10小节等多处的最高音都只能达到小字二组e(谱例1)。新版调式调性为C商清乐,偏音“闰”被“变宫”替代,女声细腻悠扬,高音可以达到小字二组f,旋律线因加入经过音和辅助音而更为婉转(谱例2)。
再比如《进门曲》,笔者本次采集到的曲谱和吕老师1980年采集的《进门曲》歌谱基本一致,但歌词不同。在音乐特征方面,80版男声旋律线较为硬朗,节奏多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进行多为级进,最后旋律结束在徵音上,终止感较弱(谱例3);而新版女声在演唱過程中则加入了较多经过音和辅助音进行装饰,节奏也变得更为紧凑,在第四小节处加入的装饰音使得旋律更加婉转动听,最后旋律在宫音上结束,终止感较强(谱例4)。
四、演唱区域
静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北与宁夏隆德、西吉县接壤,西南与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与庄浪县相依③,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地势险要,现共有13镇、11乡。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为编写《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卷本,要求各地的音乐工作者收集本乡、本县、本市的民歌集成地方版本,静宁县响应文化部的号召,1983年,由县文化馆工作的吕恒全老师骑着自行车在两个月内跑了20多个公社(以前叫公社,现在合并成乡镇),他拉着二胡深入田间地头、村头院落,共采集61首民歌。当时的民歌主要分布在静宁县八里、三合、任大、城川、威戎、李店等公社,这些地方大都盛产苹果,用吕老师的话说有静宁有苹果的地方就有民歌。到2017年我们采集阿阳民歌时,会唱民歌的人大都聚集在静宁县城,喜欢唱静宁阿阳民歌的人还成立了曲子团,他们每天都练唱小曲,节假日时他们还参加举办演出,民间组织缺少经费,演出条件也比较简陋,但这为阿阳民歌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为我们这次课题的艺术采风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五、结语
静宁阿阳民歌从1983年吕老师初次采风到2017年我们课题组再次采风,这期间阿阳民歌从演唱者到演唱环境,从演唱曲目到演唱风格都有不少的变化。随着很多农民的进城,阿阳民歌也随之从农村带到了城市,但通过此次采风也发现,大多数优秀传统曲目正随着高龄演唱者的去世而被埋在了黄土垄中,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传播阿阳民歌不仅是我们课题组人要做的,更需要政府和广大艺术工作者们同心协力,保护我们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拯救即将淹没的阿阳民歌。
注释:
①崔玲玲:《现代文化交流中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趋同化现象》,《人民音乐》,2018年第7期。
②吕恒全(采集):《阿阳民歌》,静宁县文化馆,1983年印刷。
③张占社(主编):《静宁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志全.静宁民歌[J].甘肃文苑,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