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浅谈傅磬老师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
2019-06-14陈力
陈力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对傅磬老师声乐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参考,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探讨傅磬老师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
关键词:现代审美 傅磬 声乐作品 创作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07-02
傅磬老师是广西著名的本土音乐创作家,早在1988年就通过《渔村夜曲》一曲获得了广播新歌的特别奖,自此以后,傅磬老师的名字广为传颂,而其创作灵感也不断被撩拨,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民族乐曲被创作出来,傅磬老师也从此成为了广西甚至全国音乐创作界不可多得的创作型音乐人才。在傅磬老师的音乐作品中充斥了民族特色,融合了现代时代性气息,同时又不乏生活的色彩。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创作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傅磬老师从小生活在有着广西“美人鱼之乡”的小渔村中,无论是海风的声音,或是大海的壮景,都予以其灵感,而海边渔民伴着歌声的出海,傍晚满载而归的情境也提高了其作品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这些都让傅磬老师的音乐作品中充满生活性的旋律与鲜明的风格,有机融合了民族民歌声乐的特色。
一、现代审美下傅磬老师歌曲创作的理念与艺术风格
(一)现代审美下的广西原生态民歌
在傅磬老师的音乐演唱作品中,从形式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独唱作品、合唱作品与组合形式作品,从风格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民族风格、通俗风格、美声风格以及民两风格结合。比如《人民公仆》《感恩父母》《风生水起北部湾》《当兵来到左右江》等,这些比较少体现广西本地民歌,但其他的如《山歌年年唱春光》《三月三,九月九》中都融入了广西旋律。比如《山歌年年唱春光》的“尼的呀”音调就是典型壮族的音调和语汇,但仔细听其中的旋律,又隐含了对原生民歌旋律的致意。傅磬老师的演唱作品并非直接套用其他民歌的原生元素,而是在提炼、融合的基础上加入了全新的审美意识与创作精华,形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1]。
(二)现代审美角度下时尚元素与民族风格的融合
从傅磬老师的声乐作品中不难发现,音乐的旋律不但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时尚的元素。比如《老王》作品中,就将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意境融入其中,同时不乏“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结构融合,这给原有的古老山歌带入了一种新鲜感。在唱法上也改变了过去甜美、朴实的风格,使得歌曲主体部分的空白得到补充,正如一根丝线,巧妙地串联了各种情绪,使一首歌的整体感表现出来,改变了过去很多唱英雄人物时激昂情绪的表述,口语化的旋律更体现出通俗的表达特点[2]。再比如《捶瑶布》,傅磬老师在节奏上利用民族舞蹈性的特点加以表达,贯穿全曲,更是穿插了苗族芦笛的踩点。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在现代摇滚乐中比较常见,应用其中达到古今的融合。还有就是借用“蒙太奇手法做到情景交融”,在演唱过程中拉远景,从朦胧的远处慢慢拉近,形成画面特写,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意境。
《挑着好日子山过山》是傅磬老师很有名的代表作,在这个作品中音调的取材采用的是“尼的呀”旋律,通过前紧后松的旋律形成强烈的交替性对比,即本节奏借鉴了壮族民歌《酒歌》,同时改编了原民歌附点节奏为前附点,这样一来,过去典型的南北壮族音调和节奏形成了巧妙的融合,而插句的应用也很好地为歌曲增色[3]。另外,主题乐句贯穿全曲,而“尼的呀”的补充则是不失时机地贯穿,进一步体现乐曲的民族特色,表达音乐的民族内涵。在唱法上融合了男声的伴唱,其中女声独唱方面犹如电影镜头的特写一般,与男声伴唱共同形成群体场面,对比非常鲜明。在傅磬老师的“纪念音乐会”上,那坡壮族山歌从始至终都实现了贯穿,其中如《山歌年年唱春光》《祖国万岁》等,其主题都与那坡壮族民歌有着渊源,有的则直接体现对壮族山歌的热爱。在关于作品中民族风格问题的采访中,傅磬老师曾说过,民族风格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我们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都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并通過个人的特性显示出民族的特质,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强调民族的风格,并尽可能与现在审美意识相一致。这些话为后一辈的音乐鉴赏者指引了方向,为追求音乐而探索着。
(三)傅磬老师作品的激情与理性
傅磬老师还分享过他的创作过程,他表示当灵感带领走进创作状态时,就应该用心灵与激情去投入,作品一旦完成,就要努力走出来,像旁观者一样审视流动的音乐。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艺术感知有艺术理念的关照,写出来的旋律才能打动人,才有品位。比如《挑着好日子过山》,傅磬老师就把这个作品放置了两年,慢慢摸索好的旋律进行搭配,而在完成作品以后,就尽可能放下它,不去想它,从原有的旋律中走出来,像听众和旁观者一样尝试去感受这个作品,那么就能知晓作品有没有毛病。正是因为有激情,才能感悟生活与音乐,才能正确审视自身的作品[4]。
二、从现代审美的角度诠释与解读傅磬老师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
在傅磬同志纪念音乐会中,共展示了傅磬老师十八首曲目,开场为女声领唱的《山歌年年唱春光》,还有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压轴的曲目为《祖国万岁》。其中的《山歌年年唱春光》是以合唱团合唱的形式进行,除此以外的曲目演唱方式均为独唱,其合唱伴音则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表演过程中广西本土的诸多声乐界演唱家为这场演唱作品进行诠释与解读,形成了一场音乐的盛宴。
第一场入选的曲目是傅磬老师的作品《老王》,让人感觉亲切且熟悉,由著名歌手崔金浩演唱,激情而不夸张,将曲目本身“朗朗上口”的曲风与特色表现出来,也塑造出曲目中脚踏实地与平易近人的“老王”的形象,很快引起共鸣。随后是由胡红一作词的《人民公仆》,歌曲很好地融合了“东方红”的音调,演唱者是甜美嗓音的刘璐。还有后续《山歌年年唱春光》《壮族大歌》《锤苗布》等演唱曲目,都具有典型南方少数民族音调,其中《锤苗布》演唱者舒春秀演唱过程韵味十足,清秀的声线将曲目演唱得耐人寻味。而《感恩父母》和《当兵来到左右江》的演唱者咏峰,男高音深情且富有弹性,刚劲却不失华丽,将傅磬老师的作品灵魂表现出来。而演唱《兄弟姐妹》的是广西观众非常喜爱的歌手郑咏,在《兄弟姐妹》的演唱中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意境,其声线纯净、天籁而空旷,在其另一首曲目《绿都情》中正如歌词所述,“荡起了一个个美丽的绿漪”。而后是傅磬《壮锦》《桂花雨》等作品,分别由男高音谢斌、廖鸿飞以及女高音莫笑萍演唱,值得探讨的是莫笑萍的演唱乐感和洒脱的台风,很容易让人从通俗唱法中理解“一句情话老了还在等待”的含义,无疑为傅磬老师的作品增砖添瓦。最终将傅磬老师作品演唱推向高潮的是吴碧霞老师,演唱傅磬老师的《风生水起北部湾》和《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这两首都是具有非常强烈风格的音乐,不少学者在倾听前都存在疑虑,如吴碧霞老师的演唱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同时她也是学院派出身,要将傅磬老师“山野风味”的作品演唱出来,无论是演唱和舞台表现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实际的表现中,吴碧霞老师则很好地诠释了傅磬老师的两首音乐作品,比如《风生水起北部湾》,这部作品集合了美声的风格和民族的风格,正好与吴碧霞老师的中西合璧相结合,无疑是锦上添花。
三、结语
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需扎根生活,在傅磬老师的声乐作品中,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和主题,其在音乐创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就证明了这一结论。傅磬老师声乐作品的生活性、艺术性均反映在精神上,而时代精神也是歌曲的灵魂所在,予以了傅磬老师作品无穷的生命力,也因此得到更多音乐欣赏者的纪念和缅怀。在举办的“傅磬同志纪念音乐会”中,尽管演唱的作品只是傅磬老师生平创作作品的一小部分,但在这些作品中观众都能感受到一个坚持创作的作曲家努力追求的精华所在,即充分吸取本土音乐、民族音乐的元素与养分,通过创造与改造,使其赋予时代的气息,并激情的演唱与表演中更好地诠释作品整体性,使其达到完美的境界。纵观傅磬老师的声乐作品,无论是美声、民族或是两者结合的演唱,都要通过深刻感悟和深入研究,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参考文献:
[1]蒋艳.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评傅磬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J].音乐表演与欣赏,2014,1(02):108-109.
[2]黄海燕,傅磬.灵性在山水间跳跃[J].当代广西,2007,11(01):22-23.
[3]黄伟林,麦展蕙.汇山海之风,谱八桂之歌——论作曲家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6,2(02):67-68.
[4]庞小连.谈谈广西本土音乐家傅磬的歌曲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2,2(0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