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2019-06-14张珊
张珊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 艺术歌曲 美学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05-02
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虽然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积极学习西方艺术歌曲写作手法的精华,艺术歌曲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展到今天,众多音乐家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用中国的语言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而陆在易先生就是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艺术歌曲《桥》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简介
陆在易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有着江南水乡风情的小村,自幼喜欢粤剧,学过民族乐器二胡和竹笛,经贺绿汀的指点,先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部进行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先后任職于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从陆先生的这些经历和他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他热爱祖国,因此他的大量作品都洋溢着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赤子之情;他拥有传统文人情怀,因此他的作品热衷于“乡愁”这一中国人传统审美情结。曾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三首艺术歌曲《桥》《盼》《家》就将陆先生的创作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背景
《桥》创作于1981年,是陆在易先生创作的第一个代表性时期,陆先生的创作生涯有两个代表性时期,即80年代的“阳光歌者”以及90年代被称为“忧患诗人”的时期,80年代的作品多为抒情性、颂扬祖国大好河山一类。歌曲《桥》于当年陆先生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所谱写的,再加上其本人从小深受江浙民俗文化的影响,创作出的这首艺术歌曲《桥》,可谓是把江南风情的婉转、细腻把握的恰到好处。首发于《上海之声》,曾获第十届“上海之春”优秀作品奖。
二、《桥》的美学意境
《桥》这首艺术歌曲,无论是从歌词或旋律还是钢琴伴奏来看,都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的,再加上三者融合到一起,相得益彰,使得整首歌曲极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词曲的意境美——绘画性
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采用诗词,《桥》的歌词为于之所做,短短的八句词:“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愿做人间桥一座。”看似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实则富含诗意,寓意深远,再加上陆在易先生精心的谱曲,词曲相融,呈现出一幅风景清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的江南水乡画。
歌曲从通篇的谱面上来看,也极具画面感,波浪形的旋律婉转起伏,像极了波光粼粼的水面。歌词里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既返璞归真,对细节的刻画又做到了面面俱到,每一句里都有一到两个具体形象。上半部分的水乡、小桥、石板、藤萝、水港、玉带、碧波呈现出静态美,下半部分的姑娘挑藕、老汉送粮,通过一挑、一歇、一送、一过这几个动词,画面仿佛又动了起来。这一静一动,再结合歌词、旋律的相互映衬,给予了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听众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把这些物象组织起来,编织出一幅按照自己心中的层次格局来安排的江南水乡画。
歌曲的旋律一开始从后半拍弱起进入,对应歌词“水乡”,给人以温柔、婉约的水乡印象。在“小桥”二字处使用了切分节奏,使重拍落到“桥”字上,呈现出虽小却稳固这一桥的形象,歌词“姿态”二字的旋律,在两个八分音符中插有十六分音符带附点节奏的倚音这一点睛之笔,使姿态各异的众多小桥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对小桥外观的无限想象。第二句歌词的“藤萝”,在“萝”字旋律的附点二分音符前加一个单倚音,呈现出纤纤细长、相互缠绕、卷曲交错、正在生长的藤萝意象。第三句里的“三步两桥”,通过主要采用八分音符节奏的谱曲,把水乡桥的大密度以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连水港”中的“水”用二度下行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展现出缓缓荡漾的水波。第四句的“条条玉带”四个字都运用了切分节奏,第二个“条”字用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呈现出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玉带。后面“映碧波”三个字,在“碧”字上作无限延长,旋律拉宽,有把前面的玉带拉长的效果,呈现出一幅小桥倒映于漫漫水面的静态画,“波”字的旋律中倚音的运用,犹如波光粼粼的水面泛起的涟漪。
后半部分,前两句基本为切分节奏,把“姑娘”二字放在中低声区,“老汉”二字放在高音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出姑娘的温婉和老汉的力量感,在动词“挑”“歇”“送”这几个动词上都采用上行旋律,使得整幅画面更富有动态的美感。后面两句为抒情,旋律多在高音区进行,增添了歌词感叹和赞美的力量,并且依然多处运用十六分音符和倚音的修饰,让人仿佛看到游子归乡后站在小桥上,望着粼粼流波,由心抒发出对家乡的骄傲和依恋之情。
(二)钢琴伴奏的意境美——象征性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桥》的钢琴伴奏在陆在易先生的精心写作之下,表现出细腻而丰富的特点,节奏、音型、织体的巧妙运用,对于歌曲更是锦上添花。
引子部分一出来就有大量的柱式琶音和分解琶音的交替运用,在音响效果上尤似潺潺的流水,在谱面上又极像一座座倒映于水面的小桥,最后以e羽音为根音,流出一串分解琶音,落到e羽的柱式和弦上,并做无限延长的处理,仿佛把人们带入了水光泛泛、静好和美的江南水乡。
主体部分,第一句的伴奏有两处都用了歌词的旋律音作为呼应,就像是小桥的影子。第二、三句也跟第一句一样,用了后面的几个旋律音作为推动,不仅有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体的效果,更是赋予了歌词中“藤萝”这一形象以蔓延生长的生命力,也体现了“桥”与“水港”的亲密联系。第四句,“碧波”二字之间的间奏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用十二连音和六连音的分解和弦,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进行,象征着流动的碧波由近到远荡漾开来。第四句和第五句之间的间奏,伴奏织体全部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在旋律声部上方的小字三组跑动,塑造出靈动跳跃的碧波形象,好似阳光洒落在水面上,小桥倒映于水中,光影交错,微风轻拂而过,水中小桥的倒影被吹散于泛起的涟漪中。第五、六句的伴奏织体较上半部分更为规整,低声部用八度重叠的二分音符,上面声部全部采用十六分音符从后半拍进入,既表现出“挑藕姑娘”和“送粮老汉”这两个劳动者形象的力量感,使音乐更加富有节奏的律动,也从细节方面刻画了水乡的温柔。
尾声,在经过歌曲的高潮之后,慢慢回归平静,采用三连音节奏型的分解和弦,渐渐弱下来,最后落到主和弦上,做无限延长,音乐渐行渐远,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象征着游子归来在抒发完内心的感慨之后,走下桥去回归于静谧祥和的水乡,继续平凡而和美的生活,引人无限遐想。
整个钢琴伴奏部分,大量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为歌曲中的写景、叙事营造出流动的水乡这一大的背景,伴奏织体和旋律在节奏型上相互呼应,并多处运用切分节奏,无论是从视觉效果上还是音响效果上都有“桥”这一象征意象,两边的八分音符如桥墩,中间的四分音符似桥面。伴奏延续了旋律婉转、悠长、上扬的特点,既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宁静祥和,也体现出游子对家乡的自豪和赞美。
三、结语
陆在易先生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既注重歌词的选择、旋律写作的考究,也非常注重钢琴伴奏与词曲的呼应。《桥》这首艺术歌曲是陆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虽短小,却精致,整首歌曲情景交融,极富画面感,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陈立兴.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探究[J].当代音乐,2017,(12).
[2]李飞.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音乐价值[J].黄河之声,2013,(03).
[3]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
[4]程灏.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与歌唱处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5]庞卡.诗、歌、琴之完美契合,真、善、美之永恒追求——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诠释[J].音乐创作,2015,(1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