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2019-06-14韩再红陶美良
韩再红 陶美良
摘要:《红豆词》本是四大名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的一首诗,在剧作中贾宝玉与众朋友饮酒叙谈,行令唱曲时所作,谱曲后仍以原名命名。1943年,刘雪庵为朱彤的话剧《红楼梦》写了插曲,并由周小燕演唱,1947年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录成唱片,至今已成经典艺术歌曲。《红豆词》虽然不是古典艺术歌曲中艺术价值最高、传播最为广泛的乐曲,但其经历几次改编,刘雪庵的版本至今也传唱了七十余年,足以看出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豆词》 古典艺术歌曲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15-02
一、文学内涵分析
《红豆词》根据《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宝玉当时是和众人谈论女儿之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喜欢女人而厌恶男人,他唱出来的这首歌曲也很切合恋爱中女性的愁绪。词作每一句都在表现相思之情和相思之景,又把相思之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文学上来分析,词作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和生活现象,通篇没有写一个情字,却满含深沉的感情抒发。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词汇都具有特殊的意象和指向,比如“柳”往往代表依依惜别之情,在古代的长安渭水旁有很多柳树,古人送别友人往往在这里作别,通过诗人们不断对“柳”的意象的描写,“柳”便有了情的内涵。《红豆词》中就用了很多这类意象词汇,达到了虽然没有写一个情字,却情感深沉的艺术水平。“纱窗”“风雨”一组词让人不免想到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林黛玉在病重的情况下,看着窗外的秋雨,难免心中的悲怆和凄凉,这首《红豆词》恰似她那个时候的心境写照。开头三句点名主题之后,第四句说“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这一句在词作的内涵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了爱情的状态是新愁加上旧愁,而忘不了新愁和旧愁的结果就是:“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这四句是在描写陷入爱情中的生活状态,再好的食物也无法下咽,明亮的镜子里是容颜的逐渐消瘦,眉头紧锁,无法展开,说明感情无处表达,内心得不到舒展。“更漏”是古代的报时工具,听见更漏的声音,说明时间的漫长,时间的漫长说明愁绪和思念之情的浓烈,以至于无眠的夜晚显得如此漫长。
二、音乐风格分析
(一)《红豆词》的和声特点
1.五声纵向结构特点
《红豆词》的乐曲不长,曲式也不复杂,不过乐曲的伴奏和和声却很丰富,这种丰富的音乐表达,不仅使乐曲更加动人,也形成了对词作的独特表达。五声调式在我国古代的音乐中就有所运用,后来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桑桐专门从事声乐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五声性纵向结构的和声方法。这种和声方法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把五声调式中的纵合作为和弦的基础,根据五声纵和的纵向结构中的五声调式音,把这种和弦结构分为三个类别,即三音、四音和五音和弦。同时,在这三个类别中,又把和弦构成音相同的和弦结构分为一类,称之为同音组和弦,同音组和弦又可以根据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作为一首古典艺术歌曲,《红豆词》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表达习惯,在乐曲的和声部分,就采用了五声性纵向和弦。乐曲的第一小节中,为了营造幽静的气氛,在一开始就用三音和弦,并隔四个八度,强度为“p”(弱),使得全曲在一种相对幽静的调式上开始,让听众慢慢进入曲调的抒情氛围和状态之中。
2.复合和弦的运用
复合和弦是由不同和弦的同时结合而构成的复杂化的和弦结构形式,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不同根音、不同结构或不同音级的和弦或音程相互纵合而构成的和声结构。复合和弦比单纯的和弦更加复杂,也就使得乐曲有更多的变化,可以提高听众的紧张感,丰富声音的色彩,进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在《红豆词》中,复合和弦主要是由七和弦以及其他高度叠置的和弦的分离排列而构成。乐曲开始两句的下方和声就是这种叠置的复合和弦。
3.连续七和弦的运用
以调式主和弦为中心的各级和弦连接构成和声进行,乐曲中的和声进行多运用七和弦形式,各七和弦相互连接形成连续七和弦。七和弦的使用使各和弦有如链条环环相扣,音乐不间断向前发展。如乐曲开始引子旋律出现,乐曲2-4小节和弦进行为Ⅵ7—Ⅱ7—Ⅰ—Ⅴ7,左手和弦上方声部构成连续下行,由于七和弦连续使用使得和声声部进行保持级进特点,音乐的情绪也随之向前发展。
(二)《红豆词》的演唱
《红豆词》这首歌曲并不难,歌词和旋律相对简单,但是,每首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气息、吐字等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演唱《红豆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气息
《红豆词》的曲调委婉,节奏较慢,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气息的平稳,气息不稳容易打乱曲调的协调和谐关系和幽静的氛围。比如,在进行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演唱时,要注意先打开喉咙、控制好气息,避免用力过度造成的僵硬感。进入节奏之后,要保持气息的流畅。这首歌虽然简单舒缓,但气息如果不能保持平稳和一致,就会破坏这种和谐的韵律,不能展现歌曲的魅力和抒情的感觉。歌词进入第七句“展不开眉头”的时候,字数变少,旋律随之改变了舒缓平稳的节奏,旋律的高低起伏明显。此時要控制好共鸣,音量要开始慢慢增强,气息的力量要富有弹性和张力,使音量增强的同时显得饱满。“捱不明更漏”的首字“捱”是开口音,这要求歌唱者在声音、音量上做好准备,气息要足,一直唱到“更漏”两字的时候,声音要有所停顿并短促收音。
2.吐字与发音
歌曲的传唱离不开语言,语言又通过歌唱者的咬字发音传进听众的耳朵,咬字发音的准确性与否就成为歌唱者能否准备传达词意的基本要求。读音的准确性是保障吐字发音的前提,很多学习唱歌的人由于自己口齿的条件限制或者从小的语言习惯,某些字词的发音不够准确,这就无法在歌唱的时候保证对曲词的准备把握。比如一些地方的方言里缺少后鼻音,南方方言则普遍没有翘舌音,北方方言的儿化音又过多,这些语言习惯都不能带到歌曲的演唱中。除了字音的准确,还要咬字准确,所谓“字正腔圆”,就是指咬字和发音的准确,要让人听清楚。此外,还要根据歌曲演唱的需要,适当调整发音。比如《红豆词》开头第一个字“滴”是一个闭口音,但是闭口音的声音比较沉闷,而且与后边的字音不统一,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发“滴”字音的时候,注意找开口音的感觉,从而保证这个字的字音一直保持到句末的“豆”字上,达到这一整句在腔调上的统一。金铁霖在谈到字音的问题上说要“求同存异,以同为主”就是要保证曲调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所形成的和谐审美取向的内在要求。第九句的首字是“呀”字,这个字是作为全曲高潮的开始,它的拖腔和重复目的是要使乐曲达到高潮,营造抒情的情绪,歌唱的时候,歌唱者的情绪也要随之上扬,音量和音色要饱满圆润,歌唱者的感情要丰富,“呀”字的发音要有力度,之后,慢慢回到平稳的音调上演唱最后的两句,最后全曲的结束,声音要尽量平稳减弱,达到意韵悠长的抒情效果。
三、《红豆词》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很深的内涵和积淀,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传统。音乐方面来说,中国的音乐很早就形成了“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在音乐创作上注重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变化,因此,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显得更加优美,更具悠长的意蕴。《红豆词》的词作全部押“ou”音,字句的长短虽然错落,但顺序先后安排得当,感情的表达层层递进,在刘雪庵的谱曲下,乐调平缓,虽然表达幽怨,却不至于伤悲,这就保证了音乐的流畅性、通俗性和艺术性。西方的音乐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与中国的音乐道路不同,古典艺术歌曲的创作学习和利用西方的音乐技巧,实际上是“西学为用”,以他们的技巧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艺术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传统,也要博采众长,学习西方先進的音月技巧,使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2]张永杰,张平.歌唱知识与技能训练[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
[4]孙会玲.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
[5]李明忠.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