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的影响*
2019-06-14王爱丽
王爱丽,王 倩
1.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00);2.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漯河 462000)
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流灌注障碍致使脑组织局部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可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关键性阶段,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主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营养神经等常规西药治疗,虽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整体疗效有待提高。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疗法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主要方法[3]。丹红注射液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功效,已有研究证实本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改善脑血管血液流变学水平、提升神经功能[4]。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为《医林改错》中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代表药方,具有温阳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4例,分组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丹红注射液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接收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女20例,男27例;年龄43~76岁,平均(56.87±4.81)岁;病程15~71 d,平均(34.78±8.05)d;脑梗死部位中小脑14例,颞叶6例,基底节区23例,脑干4例;城市29例,农村18例;自费7例,医保40例。研究组:47例,女22例,男25例;年龄44~79岁,平均(57.02±4.77)岁;病程16~70 d,平均(35.46±8.21)d;脑梗死部位中小脑11例,颞叶7例,基底节区24例,脑干5例;城市26例,农村21例;自费5例,医保42例。两组一般资料(脑梗死部位、户口所在地、付费方式、病程、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中气虚血瘀型标准;恢复期患者;无精神疾病史;对本研究药物无禁忌;首次发病;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治疗者;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于此基础上给予以下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治疗,30 ml/次,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
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生黄芪60 g,当归、赤芍各6 g,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3 g。随症加减:口舌斜、言语不清者加白附子6 g,全蝎、益智仁、僵蚕各5 g;阳虚肢冷者加桂枝、附片各10 g;恶心、纳呆者加陈皮、半夏各10 g;下肢不遂者加怀牛膝、地龙、川续断、桑寄生各15 g;上肢不遂者加羌活、葛根各10 g;头晕目眩者加天麻、白菊花各10 g,钩藤15 g;加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得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口舌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次症包括头晕目眩、口角流涎、面色白、气短乏力、心悸、舌苔白腻、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脉搏沉细,共12项,参照《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分为4级,按症状由轻到重分别为0、1、2、3分,总分分值0~36分。两组中医临床效果,评价标准[8]。显效即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以上;有效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即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u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a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述血清指标,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基免实业有限公司。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数(Platelet aggregation index,PAG)、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HF-3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Concise health status scale,SF-36),从健康状况、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估,分值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结 果
1 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研究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1=0.632,P1=0.529;t2=0.781,P2=0.437);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00,P1=0.000;t2=8.702,P2=0.000)。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2 中医临床效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较对照组(76.60%)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临床效果对比[例(%)]
3 血清神经细胞因子 治疗前,研究组血清NGF、BDNF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1=0.599,P1=0.550;t2=0.720,P2=0.473);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58,P1=0.007;t2=3.146,P2=0.002)。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对比
4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研究组PAG、FIB、EAI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1=0.430,P1=0.668;t2=0.448,P2=0.655;t3=0.938,P3=0.351);治疗后,研究组PAG、FIB、EAI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56,P1=0.000;t2=2.346,P2=0.021;t3=9.839,P3=0.00)。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5 生活质量 治疗前,研究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1=0.793,P1=0.430;t2=0.481,P2=0.632;t3=0.521,P3=0.604;t4=0.461,P4=0.646);治疗后,两组SF-36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42,P1=0.000;t2=4.756,P2=0.000;t3=4.566,P3=0.000;t4=6.201,P4=0.000)。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讨 论
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其与癌症、冠心病被医学界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存活者中80%以上遗留不同程度残疾症状,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恢复期进行有效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9]。
常规西药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具有一定效果。丹红注射液提取自丹参、红花两味中药,主要药用成分为丹参酮和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具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可全面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促进脑细胞修复、再生,改善神经功能,且具有一定抗血栓形成作用;红花黄色素可降低全血黏度,可有效降低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10]。本研究中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0%,可见其疗效良好。
中医学认为本病虽在脑部,但累及肝、脾、肾,属本虚标实,气虚血瘀为其根本病机,气为血之帅,血乃气之母,气虚则血瘀,瘀血阻于脑络则引起中风,此乃本病进展的核心所在,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原则,需以益气补血、疏经通络疗法治之[11]。补阳还五汤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为补气活血的典型方剂,本方由生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诸味中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具有补益元气之功效,可起到补气促血、调整血脉的作用,治其本;臣药为川芎、赤芍、当归,可活血化瘀,治其标;桃仁、红花可入心经与肝经,入肝经可疏血瘀,入心经可通血滞,是活血通络常用药对;地龙具有疏通血脉之功效,可使气旺血活;随症加减药物中,僵蚕、全蝎可祛风通络,半夏、白附子可祛风定惊,川续断、怀牛膝、桑寄生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陈皮可止呕化痰,天麻、钩藤、白菊花可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可益气活血、行气通瘀、疏经通络,具有标本兼治之功效,且依症加减,有利于促进症状改善[12-13]。本研究将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丹红注射液应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PAG、FIB、EAI水平低于对照组。可见,上述用药方案能显著提高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损伤脑组织作用,从而保护、改善神经功能,同时能增强免疫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可降低血管阻力,促使脑血流量增加,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地龙具有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还可通过激活纤溶蛋白酶作用促进血栓溶解,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增强疗效[14-15]。
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NGF、BDNF水平较低,二者可参与神经细胞分化、增殖过程,具有降低外源性、内源性损伤对神经元损害、促进突触再生等作用,还可促进神经递质合成,改善神经功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