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不同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聚集效应的临床研究
2019-06-13梅雪岭张蕊娜李邻峰
梅雪岭 王 莉 张蕊娜 李邻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5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其基本特征是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近20余年来,A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目前,对特应性皮炎的相关研究较为广泛而深入,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许多指南共识[4-6]对其给出了诊断和治疗建议,并不断完善,但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国内也缺少对AD的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发病部位的研究。本研究对国内31所三甲医院收治的湿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特应性皮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与发病部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分析,旨在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的聚集效应。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国内13个城市31所三甲医院接诊的湿疹患者6 208例,排除无发病部位的255例患者(其中特应性皮炎无发病部位共11例),因此纳入分析的病例为5 953例,其中明确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共964例。
1.2 诊断和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及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5](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
1)诊断标准:主要参照指南推荐的特应性皮炎Williams诊断标准[7]并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诊断标准。主要标准:皮肤瘙痒。次要标准: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皮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有屈侧湿疹(4岁以下儿童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湿疹);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确定诊断:主要标准+三条或三条以上的次要标准。
2)治疗标准:①患者教育;②沐浴、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等基础治疗;③外用药物治疗;④系统治疗;⑤中医中药治疗。
1.3 分组观察
1)性别分组:本研究中,首先对患者的性别进行了分组观察,总结不同性别患者发病情况。
2)年龄段分组:分别包括:<3岁组、3岁≤年龄<12岁组、12岁≤年龄<24岁组、24岁≤年龄<41岁组、41岁≤年龄<61岁组及≥61岁组,观察各年龄段患者不同性别发病的构成差异,以及发病部位的差异,并分析发病年龄的“聚集效应”。
3)不同发病部位分组:①按照单一部位(个),统计各部位的构成,描述每名患者发病部位数(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②“聚集效应”统计分析,“聚集效应”为“特应性皮炎”累及多个部位的情况。按照累及部位汇总统计,整体描述累及多个部位的情况,计算构成比及累计的构成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发病情况的比较
全部5 953例门诊湿疹患者中,特应性皮炎共964例占16.9%。男女性别间特应性皮炎占湿疹患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详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的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特应性皮炎占湿疹患者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期(<3岁)和儿童期(3岁≤年龄<12)比例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按照年龄组分层后,相同年龄组内性别间,特应性皮炎占湿疹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5 953例湿疹患者中不同性别患者AD发生情况的比较Tab.1 Comparision of incidence of A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 5 953 patients with eczema n(%)
AD:atopic dermatitis.
表2 5 953例湿疹患者中不同年龄患者AD的发生情况比较Tab.2 Comparision of incidence of AD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5 953 patients with eczema n(%)
AD:atopic dermatitis.
表3 5 953例湿疹患者中不同年龄组患者中男女性别间AD的发生情况比较Tab. 3 Comparision of incidence of A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all 5 953 eczema cases n(%)
AD:atopic dermatitis.
2.3 不同发病部位组的结果
2.3.1 全部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描述
将发病部位整理成为7个发病例数最多的部位进行统计。全部96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前7位的AD发病部位分别为四肢伸侧(50.10%)、头面眼睑(41.08%)、躯干(33.30%)、项颈(27.07%)、肘窝膝窝(25.10%)、手部(17.22%)及足部(13.49%),详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分组AD发病部位的比较Tab.4 Comparision of distribution of skin region of A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n(%)
2.3.2 发病部位个数
全部96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每例患者发病部位个数平均为(2.07±1.12)个。1个发病部位患者占35.06%,2个发病部位占37.66%,3个发病部位占17.95%,4个及以上发病部位占9.34%,详见表5。
表5 AD发病部位个数的情况Tab.5 Number of lesion sites of AD n(%)
AD:atopic dermatitis.
2.4 “聚集效应”的统计分析
“聚集效应”为特应性皮炎累及多个部位的情况。按照累及部位汇总统计,整体描述累及多个部位的情况,计算构成比及累计的构成比。
2.4.1 按照发病部位汇总统计
前10位的发病部位共583例患者,占全部患者60.48%,详见表6。
2.4.2 按照AD发病部位数统计
汇总前7位的发病部位或发病部位的组合。1个发病部位患者以头面眼睑和四肢伸侧为主,占全部患者的71.01%。双部位发病患者以足-四肢伸侧、头面眼睑-项颈、躯干-四肢伸侧为主,详见表7。
2.4.3 不同分组AD发病部位比较
按照单一发病部位(7个),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各部位的构成差异,发病部位个数的差异。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的发病部位“聚集效应”。
表6 不同性别患者前10位发病部位构成比的比较Tab.6 Comparision of the top 10 skin regions in male and female n(%)
表7 按照AD发病部位个数汇总统计Tab.7 Distribution of ski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lesion sites of AD
(1)不同性别分组,7个常见发病部位占比的比较:男性患者发病部位为肘窝膝窝的比例为30.11%,高于女性的2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患者发病部位为足的比例为18.24%,高于男性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患者间其他发病部位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不同年龄分组,7个常见发病部比例的比较:3岁≤年龄<12岁组发病部位为肘窝膝窝的比例最高,为47.86%,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岁组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比例最高,为98.59%,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岁≤年龄<41岁组发病部位为足的比例最高,为23.81%,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岁组发病部位为四肢伸侧的比例最高,为70.97%,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8)。婴幼儿(<3岁组)71例患者中70例为头面眼睑,而老年人(≥61岁组)以四肢伸侧为主。
(3)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发病部位个数的比较:男性与女性患者间发病部位个数分别为(2.11±1.14)个(95%CI: 2.01~2.22)和(2.04±1.09)个(95%CI: 1.94~2.1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5,P=0.306)。不同年龄分组间,发病部位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岁≤年龄<61岁组患者发病部位个数最少,3岁≤年龄<12岁组患者最多(P=0.017),详见表9。
表8 不同年龄分组AD发病部位的比较Tab.8 Distribution of skin regions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AD:atopic dermatitis.
表9 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病部位个数的比较Tab.9 Comparision of the number of lesion sit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4)不同性别患者前10位发病部位构成的比较:发病部位为足-四肢伸侧和项颈-躯干,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躯干-四肢伸侧和肘窝膝窝-项颈,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6。
(5)不同年龄患者前10位发病部位构成比的比较:低年龄组(<24岁)患者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24岁≤年龄<41岁患者足-四肢伸侧、躯干-手-四肢伸侧、项颈-躯干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24岁以上年龄组四肢伸侧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0。
2.5 多因素分析
将性别和年龄分组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发现,患者年龄是AD发生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表11)。
表10 不同年龄患者前10位发病部位构成比的比较Tab.10 Comparision of top 10 skin region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表11 特应性皮炎多因素逐步回归Logistic分析结果Tab.11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topic dermatitis
3 讨论
AD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免疫变态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遗传和微生物等[7];AD症状多为剧烈瘙痒,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它可能进展到其他过敏表型,因此,特应性皮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8]。近年来,对于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上,而对于其临床表现聚集性的研究甚少[9-10]。为此,本课题组针对AD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及部位的分布情况及聚集效应进行了回顾性的病例研究,为我国人群特应性皮炎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不同性别患者间发病情况
邵莉梅等[11]对我国汉族人群3 9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的研究显示,84.6%的患者于出生后2年内发病,早发组(<3岁组)中男性较女性多,且男性病情比女性重(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患者间特应性皮炎在湿疹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间,年龄因素未见明显影响(P>0.05),但男性患者肘窝、膝窝发病较女性多(P<0.001),女性患者足部发病显著高于男性(P<0.001)。因此,性别差异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AD发病情况并无显著影响,而发病部位略有不同。这与上述文献的结论并不相符,这可能是因为统计的对象不一致以及诊断标准不一样造成的。
2)不同年龄患者间发病情况及其聚集效应
特应性皮炎好发于婴幼儿(<3岁)及少儿时期(<12岁)[12]。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期(<3岁)和儿童期(3岁≤年龄<12岁)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D发病的年龄因素具有“聚集效应”,这与文献[12]报道的结论相似。
本课题组对各年龄组患者不同发病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3岁≤年龄<12岁岁组发病部位为肘窝、膝窝的占比最高,为47.86%,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岁组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比例最高,为98.59%,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岁≤年龄<41岁组发病部位为足的比例最高,为23.81%,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岁组发病部位为四肢伸侧的比例最高,为70.9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2岁组)71例患者中70例为头面眼睑,而老年人(≥61岁组)以四肢伸侧为主。低年龄(<24岁)患者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24岁≤年龄<41岁患者足-四肢伸侧、躯干-手-四肢伸侧、项颈-躯干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24岁以上患者四肢伸侧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结果均表明不同年龄患者发病部位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
3)不同部位的发病情况及其聚集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部96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四肢伸侧最多,占50.10%;其次为头面眼睑,占41.08%;前10位的发病部位共有583例患者,占全部患者60.48%;每例患者发病部位个数平均为(2.07±1.12)个,1个和2个发病部位分别占35.06%和37.66%。上述结果表明,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具有一定的聚集性,但并不明显。
在“聚集效应”的统计分析中,笔者发现,1个发病部位患者以头面眼睑和四肢伸侧为主(占71.01%),双部位发病患者以足-四肢伸侧、头面眼睑-项颈、躯干-四肢伸侧为主。女性发病部位为足-四肢伸侧和项颈-躯干的比例高于男性(P<0.001),男性躯干-四肢伸侧和肘窝膝窝-项颈的比例高于女性(P<0.001)。低年龄组(<24岁)患者发病部位为头面眼睑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24岁≤年龄<41岁患者足-四肢伸侧、躯干-手-四肢伸侧、项颈-躯干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24岁以上年龄组四肢伸侧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这些结果均存在“聚集效应”。
综上所述,性别对于不同年龄患者AD发病情况并无显著影响,仅男性患者肘窝膝、窝发病较女性多,女性患者足部发病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好发于婴儿期(<3岁)和儿童期(3岁≤年龄<12岁);发病部位具有一定“聚集效应”,尤其是不同年龄患者,其发病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