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
2019-06-12王旭红
王旭红
摘 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慢孩子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理解和记住所学知识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孩子多两三倍;第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记了;那么用什么方法让这类孩子能巩固所学知识呢?
关键词:阅读;学习方法;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妙招:给他们大量的有趣的阅读,阅读能激发起孩子的智力刺激。
我以前总这样认为:只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让他们把许多东西死记硬背下来,慢慢的就会掌握很多知识,没想到这种办法只是养成了习惯,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大脑。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些书。”
一、我们如何选择阅读书籍呢?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么说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同时,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迫使他加强工作。”是的,阅读面越广,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深化的条件下,孩子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因为它储存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我们努力要做的,使孩子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知识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孩子们的相互关系中、在课堂交流中不断活起来,只有这样,他的“慢”思维就会被得到激发。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孩子思考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即万事开头难。
二、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閱读呢?
那就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教学的最初起步。阅读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应的现实和外面的世界;词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新颖的、在他上小学之前上完全陌生的方面。孩子要在阅读的梯子上攀登时,他迈出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孩子好奇的意识里活跃起来,使词成为孩子阅读的工具。让孩子把自己的认知用词表达出来,既养成了孩子认智的享受和思想活动,也锻炼了他们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在孩子渐渐掌握词汇的基础上,老师要教会孩子“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获取知识”呢?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诱导,让孩子去观察、去感觉、去触摸他们没接触过的东西,然后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所想把自己观察、感觉直接写出来,再让他们把自己写的文字放声读出来,自己体验一下自己写的句子通顺不通顺,条理清楚不清楚,这个环节就是阅读“自己”。阅读来自热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热情。作为教师,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知道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向没形成阅读热情的孩子推荐他们需要的图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技巧的工作,是阅读引导的关键。没有充分体验过阅读快感,没有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孩子,用再多的方法鼓励他阅读,或者惩罚他阅读,都是无济于事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只能来自阅读本身,来自于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成人如此,孩子也如此。如果教师是一位热心于孩子阅读的“点灯人”,那么他的学生无疑是幸福的。其实只要拥有一颗“以人为本”的心,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开启孩子阅读之门,点亮心灵之灯的人。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阅读的兴趣就有层次。有的可能有丰富的亲子共读经验,有的根本没有。所以,教师面对孩子的词汇量,理解能力,阅读兴趣,情感体验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别灰心,在教室里,让孩子持续爱上阅读有非常好的条件。其中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班级集体的氛围,是培养孩子阅读种子的两个法宝。教师可以利用好自己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地位。例如就师可以约定,每天踏着晨光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就是诵读时间,这样不间断的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养成了诵读习惯。有老师带领的坚持不懈的诵读,在班级实现的可能性和效果要远远大于家庭阅读。孩子们一起朗诵课文、诵读经典文体和优美诗歌,精神共振得到的愉悦感远远大于一个人诵读时获得的快感。
三、结语
只有孩子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对书籍爱不释手。知识是慢慢积累的,读的书越多,知识就越丰富。智能是用知识来开发的,所以利用阅读去转变一些问题孩子也是最佳措施和手段。我们一边尝试,一边引导,孩子会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但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和坚持不懈的耐心,这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有阅读的兴趣和行动。在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文明风尚的潮流中,构建书香校园,打开万卷书,让孩子们走进读书的世界,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