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6-12罗自通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急救

罗自通

[摘要]目的 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外科严重创伤;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传统急救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231-04

严重创伤主要因爆炸、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因素而导致,此也为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1]。外科严重创伤者往往伤势严重,病情不稳,易损伤脏器功能、休克、大量失血等,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方式和效果则受到医学界各医护人员和医学研讨者的广泛关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多为分科救治[2],患者需辗转在各科室中接受救治和会诊,此方式耗时较长,耽误病情,错失救治最佳时机。而近年来所新兴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临床得到推广和认可,且实践结果显示[2],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提升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为进一步证实此观点,本研究纳入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分组讨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vs40例研究组)。入选标准:(1)合并2个或以上的器官或解剖位置损伤者;(2)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同意诊治。(3)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心、肾、肝等疾病者;(2)合并严重精神、智力疾病者;(3)患者或其家属无法或不愿配合此次诊治者。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5~78岁,平均(69.2±2.1)岁,创伤至就诊时间10min~5.6h,平均(4.2±0.5)h,致伤因素:13例坠落跌伤,18例交通伤,5例斗殴伤,4例挤压伤;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69.8±2.2)岁,创伤至就诊时间12min~5.7h,平均为(4.5±0.4)h,致伤因素:14例坠落跌伤,19例交通伤,4例斗殴伤,3例挤压伤。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1)院前急救,医院急救科医护人员轮流班制随急救车到院外实施急救;(2)院内急救,各醫护人员随即组成相应班次,各班次工作人员按照自身职业实施此次抢救。患者入院后,首先接受相应常规检查,并按照患者个体状况,联系相应科室治疗和会诊。针对需接受手术治疗者,按照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包含急救管理网络、院前和院内抢救、衔接相关专科、急诊科、生命支持、转运监测等内容。

(1)组间急救管理网络:抽取医院各科室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急救小组,明确划分各医护人员自身职责,并围绕急救科实施救护工作。设立并健全急救管理网络系统,完善配备急救所需的手术室、抢救室、救护车、医护人员等。与120指挥系统取得沟通,并设置预报信息系统,实时动态追踪救护车状况,并将救护车位置和患者状况定时反馈到医院急诊科,医院急诊科再按照信息系统做好抢救方案和准备。(2)入院前抢救:随行院前抢救的医护人员需快速准确的评估其状况,并及时将患者实际状况反应到医院急救处。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循环的有效性。创伤休克者,则需按照其实际状况适当给予生理盐水,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并给予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保持胶体渗透压。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状况,降低感染可能性和出血量,并尽量减少搬动。入院前,需同步衔接院内急救方案,缩短院内抢救时间。(3)院内急诊科抢救:患者入院后,及时实施抢救,各医护人员明确分工,保证急救工作流畅进行。将急救小组成员分4组:1循环支持组:负责建立静脉通路、按压胸外心脏、给药等;2气道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3检测体征指标组:负责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其伤口出血状况,包扎状况等;4联络组:负责安抚家属、联系其他科室等。实施抢救时,首先总体评估患者状况,各组再分工合作。(4)急诊处与相关科室的衔接:严重创伤者在急诊科接受CT、B超、X线片等检查后,需将其转移其其他科室接受相应治疗,开通转诊各缓解绿色通路,缩短检查时间,转诊前,需告知相关科室此次救治患者基本信息、急救用物和相应措施等,直接将患者转诊到手术室内,简化科室与科室间转诊流程。(5)转运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支持:转运患者途径,需携带所需急救药物和仪器,并在能力范围内处理患者伤情,备够急救用品和药品。密切观察其体征等,并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此次救治效果包含抢救成功、死亡、致残,记录并比较。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救治时间比较

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创伤指因遭受外力撞击等损伤皮肤黏膜和组织器官,全身或局部功能出现障碍。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情况复杂,伤情变化速度快,多发复合伤,加之病情复杂,临床易漏诊隐秘位置损伤,甚至发生心脏压寨、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丧失生命。临床急救过程中必要时可给予有效且科学的生命支持。数据统计显示,严重创伤患者中大约有50%的患者发生创伤后[3],往往因主要大血管发生撕裂,几分钟内则会死亡。所以,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存在“黄金1h”的说法[4-5]。黄金1h内给有效且及时的抢救措施,对抢救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不仅需缩短院前至院内抢救时间,还需简化医院内个科室转诊流程,提升存活率和急救效果[6-7]。

以往所采用的急救模式,急诊医师接诊后,给予常规检查,按照医嘱实施救治,再联系相应科室做术前准备和会诊,最后由专科科室确定是否需手术抢救或留院观察,此类急救模式缺陷在于未合理分工、配合不到位,患者无法得到及时且最佳的治疗,加之各科室间沟通交流不充分,易发生误诊与漏诊[8-9],无法客观评价患者实际病情。因此,传统急救模式近年来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推广受到限制。报告显示[10-11],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提升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成功率,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一体化急救模式集术后康复、损伤控制性手术、院内专科救治、入院急救、现场抢救等为一体的环環相扣、整体化、信息化的急救模式[12-13],与传统模式比较,此模式分工明确,各科室、各医护人员互相协作,缩短救治时间和转运时间,各部门间协调度不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中纳入80例患者分组讨论,结果显示,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2.50%、42.50%,此结果与以往报道相符,提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在确保救治成功率的基础上缩短救治时间,有明显优势,分析原因为此救治模式耦合了专科治疗、院内急诊、院前急救等多个环节,建立快捷绿色通路,整合资源,节约抢救时间,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交流沟通畅通,各部门均可更好的掌握实际状况,并按照实际状况合理制定方案,提升患者存活率和急救成功率[14-16]。此外,各科室可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提升急救中整体急救能力和配合度,把握最佳救治时间。综上,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俊,黄和民,陈麒麟.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0):2429-2430.

[2]李博,李莉,白冰,等.基于流程重组建立一体化创伤急救流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105-107.

[3]化伟,白秋铁,张军.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急救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7,23(13):2686-2689.

[4]周建仪,李淑芳,曾奕云,等.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30):3808-3812.

[5]余奎.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s2):204-205.

[6] Mehrdad M.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Trauma System in Iran:The Time of Translating Information into Action[J].Archives of Trauma Research,2015,4(1):e28117.

[7]王振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严重腹部创伤急救患者应激反应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112-113.

[8] Bakke HK,Steinvik T,Eidissen SI,et al. Bystander first aid in trauma-prevalence and quality: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2015,59(9):1187.

[9]李玉香,陈思美.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2):1511-1513.

[10]薛雯,符爱兰,韩惠芳.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0):180-181.

[11]周开国,李建忠,贾慧林,等.不同院前干预救治模式对重症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3):362-366.

[12]赵晓东,刘红升.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早期救治的研究进展-团队模式、标准化细节[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5):553-556.

[13]秦臻臻.FOCUS-PDCA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3):253-255.

[14]陈茂松,安涛.海南省创伤中心对严重创伤176例的救治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7):667-670.

[15]张峰海,武卫,郑旭东.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81-884.

[16]李伟健,黄婉坤,叶健敏,等.社区居民对急救技能培训模式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2):147-149.

猜你喜欢

急救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以及护理方式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急救程序化护理应用于多发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赢在起跑线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探讨
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体会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的急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