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9-06-12黎锦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肠壁肠系膜淋巴瘤

黎锦波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结果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结论 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诊断;胃肠功能;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中图分类号]R574.62;R735.3;R8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117-04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小肠黏膜下的淋巴滤泡,多数肠道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局部表现,多发生在长期慢性乳糜泻、免疫缺陷患者中[1]。目前,临床上对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其发病多与机体免疫系统失调、病毒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贫血、小肠穿孔、肠套叠及腹泻腹胀等,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2]。数据报道显示[3]: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占小肠恶性肿瘤的20.0%~50.0%,且国外学者层提出五项诊断标准:(1)未见体表淋巴结肿大;(2)白细胞计数、分类正常;(3)CT下未见纵膈淋巴结肿大;(4)手术患者未发现病灶累及小肠及肠系膜部位淋巴结;(5)未见肝、脾损害[4]。该诊断标准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并且上述診断中存在手术过程,容易增加诊断风险性,导致临床诊断依从性较差。近年来,随着CT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因此,本研究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作为对象,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81岁,平均(54.6±4.5)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12例,腹部包块2例,消化道出血7例。恶心呕吐、纳差及体重下降5例,低热2热。纳入标准:(1)符合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标准,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6];(2)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行CT检查;(3)能遵循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治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及伴有明显精神异常者;(2)不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或手术过程中伴有严重并发症者;(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本课题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检查方案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1仪器与设备。采用GELightspeedplus4排螺旋GEOptima16排CT机。2检查步骤。检查前1天晚上叮嘱患者利用1000mL开水混合15g番泻叶饮用,完成肠道清洁;检查患者患者禁食12h,并且在检查前30min~2h饮用1000~1500mL纯净水保持肠道充盈。根据每一位患者实际情况设置相关参数:层厚5mm,螺距1.0,CT扫描范围从膈顶部到耻骨联合下缘部位。患者CT平扫完毕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利用高压枪经肘静脉注射80~100mL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mL/s,注射造影剂后20~25s视为动脉期;60~70s位静脉期,可延迟3~8min。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设置重建参数:层厚5mm、间距5mm[7]。3图像处理。将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中完成MPR、CRP及MIP图像重建,读片时由我院两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对于存在争议的病例由第三位医生介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8-9]。(2)胃肠功能。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

2 结果

2.1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分别占:60.00%和35.00%;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见表1。

2.2 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效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见图1。

2.3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后胃肠功能

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

(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见表3。

3 讨论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小肠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最为常见的小肠恶性肿瘤,占全部小肠肿瘤的40.0%~75.0%,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特征,多数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0]。因此,加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本研究中,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由此看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小肠中,多与患者免疫水平有关。因此,加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早期诊断对临床上制定有效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CT是小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常用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实现多平面、多角度诊断。对于CT平扫难以确诊的患者可以行增强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图像放入工作中进行后处理,经过MPR重建后能更加直观的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形态,有助于多方位显示受累的肠管及继发征象[12-13]。本研究中,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由此看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治疗中效果理想,能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患者预后,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CT能了解患者手术效果,能为患者术后进行放、化疗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14-15]。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将CT影像方法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能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并且手术过程中通过加强CT监测能评估患者预后,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房娜,王艳丽,曾磊,等.18F-FDGPET/CT显像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中的应用[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5,35(2):147-148.

[2]宋双双,于澜,周晓明,等.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CT小肠造影的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7):1010-1013.

[3] Carbonnel F,Lavergne A,Messing B,et al.Extensive small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 of low-grade malignancy associated with a new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J]. Cancer,2015,73(4):1286-1291.

[4]杨创勃,李新胜,任成龙,等.能谱CT在鉴别小肠腺癌和原发小肠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1):834-838.

[5]李坚,黄楠,肖泽彬,等.小肠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1):1784-1789.

[6]关炜,王全师,吴湖炳,等.原发性肠淋巴瘤的-(18)F-FDGPET/CT影像学表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9):1175-1180.

[7] Lee YT,Liu CJ,Hu YW,et al.Incidence of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Following Colorectal Cancer:A distinct pattern of occurrence betwee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s and association of co-morbidity with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98,876 Patients in Taiw[J].Medicine,2015,94(26):e1079.

[8]杨朝武,何光武,李征宇,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MRI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23-26.

[9]周峻,陈芳林,王浩,等.肠套叠为首发表现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9):1561-1565.

[10]刘静,焦俊,张英俊,等.小肠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征象分析和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2):1919-1923.

[11]李少玲,付骞千,张甜甜,等.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7,44(1):28-33.

[12] Schapiro AH,Lin TK,Frischer JS,et al.Extensive 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of the small intestine: imaging with(99m)Tc-sodium pertechnetate SPECT/CT enterography[J].Pediatric Radiology,2016,46(13): 1873-1878.

[13]陈海珠,宋腾,张会来,等.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95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8):519-525.

[14]夏朝霞,方建晨,汪春年,等.原发肠道NK/T细胞淋巴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2):170-174.

[15]付远志,刘振翠.原发性小肠腺癌与小肠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10-112.

猜你喜欢

肠壁肠系膜淋巴瘤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淋巴瘤为什么不叫“癌”
吃苹果过快影响营养吸收
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无误解无伤害关于淋巴瘤,我们只要正解!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专家答疑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