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表现

2019-03-18方慧孟凡伟王庆姜洪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肠系膜磁共振

方慧 孟凡伟 王庆 姜洪燕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P)腹部磁共振(MR)检查的影像特点,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脂膜炎的MR影像表现, 根据MR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结果 本组6例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 见“假肿瘤包膜”、“脂肪环征”, 其中2例见“梳齿征”, 5例病变内见软组织信号结节。6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及病变内结节呈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T2WI抑脂像、增强扫描对于病变检出帮助较大。

【关键词】 肠系膜;肠系膜脂膜炎:磁共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22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 MP)又称为肠系膜脂肪肥厚症、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可以避免侵入性诊断方式或治疗的发生[1], 目前多层螺旋CT是首选检查方法[2], MR影像诊断认识存在一定不足。本文收集6例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影像表现, 结合相关文献报道, 旨在提高对本病MR影像的认识和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0月~2018年1月经腹部MR检查和临床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 其中男2例, 女4例;年龄最小59岁, 最大85岁, 中位年龄70.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MR和临床诊断标准诊断。3例患者伴肺癌, 1例伴乳腺癌, 1例伴肝门区胆管癌, 1例伴卵巢癌。1例患者随诊14个月, 病变无明显变化。纳入标准:患者经CT诊断标准、手术病理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CT诊断标准存在以下3种或以上: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的软组织包块, 肠系膜软组织小结节, 脂肪环征, 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不均匀增高, 假包膜征。

1. 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公司Interia 1.5T MR扫描仪, Sense体部线圈, 仰卧位, 冠状位T2WI(TR 720 ms、TE 80 ms)、横轴位TSE T1WI (TR 720ms、TE 80 ms)及T2WI SPAIR (TR 598 ms、TE 80 ms), 层厚7 mm, 间距0.7 mm; 并行采集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Dyn Thrive(TR 3.8 ms、TE 1.9 ms), ACQ 188×160。

1. 3 MR诊断标准 小肠系膜团块, 界清, 抑脂像T2WI信号不完全衰减, 团块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且除外肠系膜肿瘤、感染性疾病。由2名有经验的MR诊断医生诊断, 判断有无“梳齿征”(comb sign)、“脂肪环征”(fat ring sign)[1]及“假肿瘤包膜征”(false capsule)[3]及强化特点, 有分歧讨论达成一致。

2 结果

本组6例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 见“假肿瘤包膜”、“脂肪环征”, 其中2例见“梳齿征”, 5例病变内见软组织信号结节。6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及病变内结节呈轻度延迟强化。

3 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于小肠系膜, 偶可累及结肠系膜、大网膜或后腹膜。发病机制不清, 可能与外伤、感染、基因缺陷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常见于肉芽肿疾病、风湿病、血管炎和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 一般与腹部创伤、妊娠、腹腔脏器炎性反应、患者自身免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临床诊断困难, 需要通过手术活检予以确诊。老年患者多见,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其内走行的血管结构及血管周围的强回声脂肪组织, 发现边界不清的高回声包块, 不累及肠袢及腹壁。该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所以超声诊断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按照病理成分, 肠系膜脂膜炎可分为3个亚型:脂肪营养不良、肠系膜脂膜炎和收缩性肠系膜炎, 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脂肪慢性炎症、脂肪坏死和脂肪纤维化[4]。早期阶段, 肠系膜脂肪发生退变或坏死, 肠系膜弥漫性增厚或出现散在肿块, 此时称为脂肪营养不良, 患者无症状或腹部不适;病情进展, 肠系膜表面收缩、聚集和皱褶样改变, 此时以慢性炎症为主, 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邻近肠管可轻度肿胀, 患者可有腹痛、恶心、不适、低热、体重减轻及肠道功能紊乱;终末阶段胶原沉积、纤维化, 肠系膜收缩及瘢痕形成, 腸系膜聚集包块形成, 称收缩性肠系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病变自肠系膜根部向左下腹部延伸, 边界清晰, T2WI抑脂像信号不同程度增高, 病变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边缘被一薄层条索状软组织信号影包绕, 即“假肿瘤包膜”。这是肠系膜炎症与正常组织的分界, 代表是一种自限性反应[5]。肠系膜血管与炎症细胞间残存脂肪组织抑脂完全呈环形低密度, 即“脂肪环征”。层面与血管走行垂直时呈环状, 平行时呈带状, 此为肠系膜炎症组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 不像恶性病变那样侵蚀血管。本组“假肿瘤包膜征”及“脂肪环征”均在6例肠系膜脂膜炎中出现, 比国内外[6]用多层螺旋CT研究肠系膜脂膜炎的文献报出现率稍高。MR比CT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1], 更易于发现肠系膜病变区与非病变区间、病变区与血管周围正常脂肪组织间信号的差异, 有助于发现肠系膜脂炎的纤维成分[3], 显示外周假包膜。发展到收缩性肠系膜炎阶段, “脂肪环征”和“假肿瘤包膜”均会消失。肿块内可由于脂肪变性坏死或黏液样变性而出现囊变。偶尔可见点状或粗大的钙化。由于受牵拉包绕, 肠管管腔可狭窄, 出现不全肠梗阻或完全性梗阻的表现。另外本组病例中5例出现病灶内结节, 为脂肪营养不良表现。肠系膜血管可能因为血栓形成、动脉充血增多增粗或静脉回流受压[7]等原因而呈“梳齿征”, 本组研究对象“梳齿征”阳性率[33.3%(2/6)]较低, 考虑可能与本组样本数量有限、均为腹部MR检查中偶然发现可能有关。

肠系膜脂膜炎起自肠系膜根部, 不同阶段信号特点不尽相同, 但具有一定特征性。肠系膜脂膜炎早期阶段以炎性渗出、脂肪坏死为主, 需要与含脂肪信号的肠系膜水肿、感染性疾病引起局限性肠系膜信号改变、脂肪肉瘤相鉴别, 三者均无“脂肪环征”、“假肿瘤包膜”, 有助于鉴别;另外, 肠系膜水肿常继发于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等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有胰腺炎、阑尾炎等病史, 还可伴有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脂肪肉瘤侵袭性更强, 增强扫描强化也较肠系膜脂膜炎明显。收缩性肠系膜炎阶段病变内部脂肪信号显著减少, 需要与腹膜转移瘤、间皮瘤、类癌、淋巴瘤等相鉴别[8], 钙化、形态学及对比增强特点有助鉴别。肠系膜类癌可见“辐条轮征”, 常伴钙化, 增强强化明显, 邻近小肠壁常增厚, 可管腔狭窄。肠系膜间皮瘤病变广泛, 可累及网膜、肠壁浆膜面, 常伴腹水。淋巴瘤常伴淋巴结肿大, 肿块信号均匀, 少囊变、钙化, 强化较均匀。转移瘤患者常有原发病史, 转移灶也可累及网膜、腹膜表面。硬纤维瘤13%患者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史, 无包膜, 见蟹爪征、触须征, 极易包绕周围管腔结构致肠梗阻。

综上所述, 肠系膜脂膜炎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可以在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同时对病变大小、范围进行评估, 是多层螺旋CT的重要补充, 其中T2WI抑脂像、增强扫描对于肠系膜脂膜炎诊断帮助较大。对于疑似该疾病的患者, 需行活检病理组织学确诊, 避免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Biscaldi EE , Romairone EE , Rollandi GA . Regarding six cases of mesenteric panniculitis: US, spiral CT, Magnetic Resonance. Radiologia Medica, 2002, 103(5-6):511-518.

[2] 王凤丹, 王萱, 孙昊.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特点.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7(4):371-373.

[3] Matsuki M, Inada Y, Nakai G, et al. CT and MR features of sclerosing mesenteritis mimicking a mesenteric metastasis from the carcinoid tumor. Radiat Med, 2006 24(3):220-223.

[4] Sharma V, Martin P, Marjoniemi VM. 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ion with sclerosing mesenteritis: a new association?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0, 34(2):190-192.

[5] Daskalogiannaki M, Voloudaki A, Prassopoulos P, et al. CT evaluation of mesenteric panniculiti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diseases. Ajr Am J Roentgenol, 2000, 174(2):427-431.

[6] 周仁娣, 楊嘉, 徐蓉, 等.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8):1286-1289.

[7] Seo BK, Ha HK, Kim TK, et al. Segmental misty mesentery: analysis of CT features and primary causes. Radiology, 2003, 226(1):86-94.

[8] Coulier B. Mesenteric panniculitis. Part 1: MDCT--pictorial review. JBR-BTR, 2011 94(5):229-240.

[收稿日期:2018-08-03]

猜你喜欢

肠系膜磁共振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
瑞典研究人员将核磁共振时间缩至1分钟左右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