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的疾病感知与创伤后成长
2019-06-12尤青海王巾枚
黄 琦,尤青海,王巾枚
疾病感知(illness perception,IP)是患者在患病或健康受到威胁时,利用自身以往的疾病知识经验来分析解释当前症状(或疾病)的过程,即个体对疾病的看法[1],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2]。疾病感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已广泛适用于中国人群[3-5]。创伤后成长是个体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重新建立对生存有益的、积极的认知取向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人生价值更加深刻认识、个体力量的增强、生活中新的可能性的发生、人际间更加亲密、积极的心理精神改变[6-7]。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主要测量创伤后个体心理正性改变程度[8-9]。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0-11]。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到来,对癌症的治疗更加注重在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发现及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的前提下延长其生存期。目前,国内尚无对肺癌患者IP的研究,该研究试图探讨肺癌患者IP与创伤后心理成长及其相互关系,为自身调节和控制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供有利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肿瘤科经病理学或细胞学已确诊为肺癌患者107例,入选标准:① 首次病理确诊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患者;②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第8版肺癌TNM分期标准[12],选择肺癌分期为Ⅱ期-Ⅳ期患者不合并第二原发肿瘤;③ 体力评分>60分;④ 愿意接受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 既往精神神经疾病史;② 小学以下文化或不能理解问卷条目者;③ 有严重合并症者,如病情无法控制的糖尿病、结核等消耗性疾病; ④ 既往酒精或药物依赖史。年龄36~81(59.6±10.7)岁,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8.3±3.6)年。其中男61例,女46例;已婚88例,未婚7例,丧偶12例;城镇50例,农村57例;鳞癌31例,腺癌47例,小细胞癌21例,其他类型8例; Ⅱ期33例,Ⅲ期45例,Ⅳ期29例。肺部感染患者101例,同样来自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患者伴有咳嗽、咳痰、体温升高,X线片显示斑片状阴影,血常规检查炎性细胞显著升高。排除标准同上。年龄28~75(53.6±8.4)岁,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9.8±3.4)年。其中男47例,女54例;已婚81例,未婚14例,丧偶6例;城镇62例,农村39例。
1.2 研究方法
1.2.1IP测查 使用IP问卷中文修订版(Chinese revision of the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CIPQ-R)[5],共51个条目,包括疾病同一性(主要评估患者对症状与“标签”作用的察觉和理解)、疾病急/慢性(患者对疾病病程的感知)、严重后果(患者察觉到疾病可能给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个人控制性(患者对控制疾病可利用资源的评价)、治疗控制性(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疾病相关性(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清晰度和对自己意义的理解)、疾病周期性(患者对疾病复发的理解)和情绪陈述(患者对疾病所带来负性情绪的认识)8个维度。其8因子信度分别为:疾病同一性(0.75)、疾病急/慢性(0.84)、严重后果(0.77)、个人控制性(0.66)、治疗控制性(0.68)、疾病相关性(0.82)、疾病周期性(0.81)、情绪陈述(0.78)。
1.2.2创伤后PTGI 包括5个维度(人际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和欣赏生活),共21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计分法(0~5分),0分表示“完全没有经历这种转变”,5分表示“经历这种转变非常明显”。总分为0~105,得分越高预示创伤后心理成长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0。以往的研究均显示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与肺部感染患者CIPQ-R各因子得分本组肺癌患者CIPQ-R严重后果因子、治疗控制性因子、情绪陈述因子分数显著高于肺部感染患者(t=4.06、 -2.19、2.32)。见表1。
表1 肺癌患者与肺部感染患者CIPQ-R各因子得分比较
与肺部感染患者比较:*P<0.05,***P<0.001
2.2 肺癌患者CIPQ-R量表内各因子的相关分析Pearson偏相关分析显示CIPQ-R量表内各因子间相关显著。其中,疾病急慢性因子与严重后果因子、疾病周期性因子和情绪陈述因子呈正相关性(r=0.49、0.34、0.20,P<0.05),与个人控制性因子呈负相关性(r=-0.28,P<0.05)。疾病严重后果因子与治疗控制性因子、情绪陈述因子呈正相关性(r=0.26、0.35,P<0.05);疾病相关性因子与疾病周期性因子和情绪陈述因子呈负相关性(r=-0.31、-0.42,P<0.05)。见表2。
2.3 肺癌患者PTGI量表得分本研究中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均分是( 50.27±15.78),其中各因子得分为:人际关系(14.38±6.04)、个人力量 (10.44±2.94)、精神变化 (4.84±2.11) 和欣赏生活(7.78±2.62)、新的可能性 (12.82±5.01)。肺癌创伤后成长总均分最高分仅为创伤后成长总分105分的一半。提示肺癌患者心理状态需要调整。
2.4 肺癌患者CIPQ-R与PTGI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IPQ-R量表中治疗控制性因子与PTGI量标中精神变化维度、欣赏生活维度呈正相关(r=0.31、0.29,P<0.05)。疾病周期性因子与新的可能性维度呈正相关(r=0.29,P<0.05)。见表3。
表2 肺癌CIPQ-R量表内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肺癌患者CIPQ-R量表内各因子的相关分析比较:*P<0.05,**P<0.01
表3 肺癌患者CIPQ-R与PTGI各因子相关分析
肺癌患者CIPQ-R与PTGI各因子相关分析比较:*P<0.05
3 讨论
IP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大脑对疾病及其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主要理论来源于疾病自我调控模型[13]。该模型认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绪表达及其影响的相关行为,是疾病康复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组CIPQ-R中严重后果因子和情绪陈述因子分数显著高于肺部感染组,说明肺癌患者认为疾病会带来更多的严重后果,具有更多的负性情绪表达。这些结果更显示出癌症患者独特的心理特征:悲观,对死亡的恐惧和社会孤独[14]。同时,肺癌患者治疗控制性因子评分较高,说明患者已经意识到疾病的控制与自身的调节有一定的联系,通过积极的自身调节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对治疗效果抱有较高的期望。Hoseini et al[15]对200例乳腺癌患者的IP研究显示,患者对乳腺癌的治愈率/可控性的信念较弱,对疾病可能带来的身体、社会和经济后果过度延伸。可能由于本研究的肺癌患者均经过了积极有效治疗,因此对于疾病他们表现出更高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
一般认为癌症患者对疾病病程的负性认知会加重其情绪的负性表达和对疾病后果严重性的信念。Foster et al[16]对108例慢性背疼患者的疾病认知研究显示,患者认为疼痛问题会持续很长时间,可控性不佳,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生活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提示,疾病急慢性因子与严重后果因子、情绪陈述因子等相关性显著。疾病急慢性因子是指患者对疾病病程的感知,说明患者认为疾病病程越长,带来的后果会越严重,并且由此会产生更多不良的负性情绪。同时情绪陈述因子与疾病严重后果因子、疾病周期性因子呈正相关,说明情绪的调节可以减轻疾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降低疾病的复发性,更好地理解疾病及其对自身的意义。自我调控模型认为积极正性的情绪有较好的指挥作用,它能够协调人体的心理、神经、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13]。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情绪的调节在癌症患者的疾病认知和疾病康复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疾病后出现的观念转变和积极性的行为变化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有利。IP与创伤后积极行为、观念的发展或转化密切相关。社会认知转变模型理论[17]认为很多癌症患者在治疗和恢复中可能出现的积极或消极的观念和行为。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治疗控制因子与精神变化维度、欣赏生活维度呈正相关,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越高,预示着更好的心理变化,更积极的生活态度。疾病周期性因子与新的可能性维度呈正相关提示患者认为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小,越容易获得新生活。由此可见,改变患者的疾病认知,可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更好的内心成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IP在癌症治疗和康复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研究中国肺癌患者的疾病认知和积极观念行为相关的特点,为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促进恢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