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019-06-11丁红玲
丁红玲
文章编号:WHR2018072613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搜集的117例健康體检者,117例入组对象应用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方式。采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2mL、1.8mL、1.6mL)对凝血功能的结果影响以及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与立即进行送检的对照组加以对比)。结果: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与立即送检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够显著提高凝血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处理过程;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的最终目的是正确指导临床用药,对待检测项目做出准确的检验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由于凝血检验标本与生化检验标本和常规检验标本不同,所以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有更高要求[1]。为了保证凝血检验指标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进行质量控制[2]。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血液样本的采集和质量处理的过程会对凝血功能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搜集的117例健康体检者,117例入组对象应用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方式。117例健康体检者中有68例男性、49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9.69±20.02)岁。
1.2 方法
使用配套试剂和血凝仪器,为健康体检者实施相关检查之前,叮嘱其禁食12h,采用3.2%枸橼酸钠抗凝剂,采集2mL、1.8mL、1.6mL血液样本量;采集血液样本后立即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3000r/min,离心时间:30min),分离血浆后,在半小时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采血之前,核对好研究对象的基础身份,在容器上标注好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对多次反复采血的健康体检者尽量在同一条件下加以采血处理。采血时切勿将止血带扎的过紧(最好不要超过5min)。倘若采血速度过于缓慢或者遭遇采血困难情况时,会激活凝血机制。在采血过程中,还需避免用力拍打采血部位,避免溶血情况出现。将检测后的血液标本分别放置在离心管中(一共3支,每支存量血浆量为0.3mL),将不同的血浆样本放于不同温度(22℃~28℃、4℃、-20℃)环境中。对照组为1.8mL血液样本所检测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2mL、1.8mL、1.6mL)对凝血功能的结果影响以及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与立即进行送检的对照组加以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分别为(12.35±0.42)s、(32.53±1.58)s、(3.02±0.28)g/L,22℃~28℃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分别为(13.35±0.66)s、(39.60±2.18)s、(3.33±0.42)g/L,4℃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分别为(13.28±0.60)s、(38.74±2.32)s、(3.30±0.47)g/L,-20℃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分别为(12.48±0.48)s、(35.13±1.51)s、(2.12±0.22)g/L,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与立即送检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检查凝血功能指标时往往存在误差情况,继而导致凝血功能在分析之前出现误差,上述误差能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来提供预防处理[3]。凝血标本的采集要求健康体检者能够在空腹状态下加以进行,常规采集血压标本的时间在:早晨六点到早晨七点之间[4]。但是,此时血液采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夜班工作人员,因此存在精神不够理想状况,最终导致标本采集不够规范情况出现[5]。血液标本的采集试管比较多,不同试管内的负压大小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会导致护理工作人员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出现血液控制不够理想状况。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与立即送检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检验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检验结果也存在显著误差。常规条件下,凝血检验样本能够在室温中加以保存,在2℃~4℃下能够存放4小时左右,零下20℃可存放14d左右,零下70℃可存放半年左右。凝血标本受到温度影响,最终会改变Ph值。
综上所述,加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够显著提高凝血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李颖博.凝血检验合理性的临床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05):164-165.
[2] 张全温.临床凝血检验合理性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04):49.
[3] 陈茜璐.探讨各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其具体对策[J].医药前沿,2016(04):366-367.
[4] 熊鹰.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381.
[5] 杨喜顺.凝血检验危急值用于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06(09):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