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课堂中的“生命教育”
2019-06-11周宁
周宁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信念》中提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真实的折射出教育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与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可谓如出一辙!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源自于中学阶段,所以这就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适时加以正确引导,方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希望所在。也是教育发展至今天所有教育人所期待的。尤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目标。反思近年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我们更加清晰地感觉到课改行进中所倡导的认知、体验、励志、实践则与生命教育有着不谋而合的意义,也进一步说明了生命意义教育的缺失是原本传统教学中的根本缺陷!也因此出现许多鲜活的案例值得所有教育人反思……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提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也正是受到这样理念的影响,笔者始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不断用美妙的乐声、哲理性的言语、生动情趣的教学促动孩子们真实的情感碰撞,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快乐、生活的幸福、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20世纪以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一次引起对儿童生命发展教育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适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生命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学生刚刚进入中学时,结合欣赏课教学情景导入、由浅入深的特点,教师巧妙设计安排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作为課堂教学的导引,可以出示一张婴儿嗷嗷待哺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阐述对画面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这是婴儿期盼得到母爱;有的学生指出这是婴儿出生时在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还有的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生命的意义: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为世界的一员时,应该感悟生命存在的力量,应该感悟幼小生命的期盼,应该感悟现在所做的是将生命变得更加灵动、灿烂!淳朴真挚的语言,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热烈。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赏析,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请学生感受摇篮摆动的形象塑造。借助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体味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这首作品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犹如听到一个生命刚刚来到人世的微弱气息,又如是对母亲的一种依恋。这种课堂设计,无异于让学生感悟到自身生命的开始!
二、优化渗透教学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优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着重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教育的目标、个体审美的情感,成为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审美对象,从而引导他们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深受感染和熏陶。教学中教师又要兼顾学生能够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懂得生命、欣赏生命!例如在八年级课标教材中,以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为例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讲授时,教师以“圣人”为题,要求学生谈一谈对此的理解,如孔子、李白等等。引导学生了解“乐圣”贝多芬坎坷壮丽的一生!《命运》作为贝多芬精神生活浓缩的画影更为乐曲的第一乐章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在师生共同欣赏感悟作品的同时,教师应强调这一主题贯穿全曲的积极作用,是一种神圣无形的力量激发着作者抗争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也让听者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在理解作品创作背景时,教者应提示学生贝多芬历时五年的反复推敲、酝酿,集聚了个人精神压力、创作心态及时代背景,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更是对生命的欣赏与赞美,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作品在第三乐章中,学生能够再次感受到重回第一乐章的音乐,在这里,命运主题仍旧四处蔓延,时而不安,时而跃跃欲试。恰似心脏的脉搏,使人不能有一丝松懈,紧紧地抓住生命的号角……正如德国文学家霍夫曼所言:只有通过它,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才能坚定的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贝多芬毅然决然的精神让人们演奏着他发自超我的“命运”的亢歌,对于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充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命运不死,生生不息!
三、拓展思维训练方式,传递学生理解生命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健康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议论》中提到学校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每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达到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也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课堂合作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懂得交流、享受快乐!例如在常态授课中,可以采用音乐课堂常用的击鼓传花、诗歌朗诵、律动空间等形式,教会孩子们充满自信、享受生命的快乐!让这些快乐将成为他们一生美好的回忆。与此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正能量的作用永远都不该被遗忘,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现今的拥有无上的希望,也因为他们才能够让更多人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九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这首出自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三宝的作品《你是这样的人》的歌词,深刻缅怀了新中国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学生在用心朗读并欣赏全曲后,对这样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人,钦佩之至!更重要的是从总理身上感受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价值。教师授课中结合周恩来总理为国一生操劳的壮丽情怀而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至深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唱学习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加能够理解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情感可以丰富生命本身,亦可说它就是人存在精神上的升华,当学生感情丰富了内心也必然是丰盈的,人生也会是多彩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情感的表达,作为音乐教师需要巧妙地把情感轻轻推送出去,让这种情感扎根于学生生命的本心,滋养学生心灵的每一寸土地,为其打好人生开篇的底色。
这也让所有的音乐教师懂得如何让音乐课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是需要我们继续认真实践、深入研究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