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教学交叉渗透的思考

2019-06-11王心严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中职院校

【摘要】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相对于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而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既要突出中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又要符合职业素养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在职业素养课的教育过程中,可与音乐课程相互交叉渗透,这主要是由于中职职业素养课在某些方面与音乐课有相通性,且两者的交叉渗透对于双方的学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将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交叉渗透,既要两者的学科独立性,发掘双方学科的重要意义,又要不断摸索二者相互渗透、交叉的方式,形成创新性的体系与机制,实现真正的“有趣、有效、有用”课堂,争取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职业素养课;中职院校;音乐课;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體。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职院校的就业率始终稳步向好,在较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大环境中,中职院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很多新兴产业逐渐发展,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大,毕业生就业存在人才需求供需矛盾、学校与企业脱轨、毕业生就业层次低、专业不对口现象。当下,我国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切实解决。

职业素养是人类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学生需要不断积累所获得或考取的荣誉、证书等,隐性职业素养则包括精神、品质、能力、形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根据现如今的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课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尤其专注于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未来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对于职业素养课而言,音乐课则具有较为普及的地位和较为悠久的历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音乐都作为一门学科被广为传授,这是我国对“美育”教育重视的结果,也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于“六艺”的定义,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分,即使作为非专业领域的音乐教育,在中职教育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音乐课与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是通过职业素养课的体系化、规范化、指导性、前瞻性来影响和带动音乐教育,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素质拓展功能以及较为普及的特点确保职业素养课的质量,两者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交叉渗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开拓性举措。

一、中职院校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的特殊性分析

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由于其既需要符合职业素养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和突出中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特征,因此具有特殊性;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要区分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突出中职的特点,将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的特殊性进行比对分析,能够充分发现其服务于中职教育的规律性,并为两者的结合找到切实有效的落脚点。

首先,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要达到指导中职院校学生职业实践的目的,因此其特征应当与中职院校的特征相契合,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需要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服务于中职院校教育大局,立足于中职院校本职工作,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弊病的存在,如“ 基于对“就业导向”的片面解读,人们过于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追求专业课程实施的唯工具性,而无视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与价值的存在。”因此,具有面向职业性、偏重基础性、方向明确性等特征。面向职业性,是由中职院校主要培养基础的,面向社会某一职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性质所决定的,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必须服务于这一学生性质,不能搞“两张皮”,否则就会不伦不类,起不到职业素养课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日常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这一“特殊性”的培养,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职业素养课教育,正如学者所说:“基于就业导向,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偏重基础性,便是在中职生源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专业技能较强,因此对于职业素养这种偏重于理论引导实践的课程,应当通过实践入手,增强其基础理论的引导教育,通过对于教育基础性的偏重,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素养课程的接受度,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方向明确性,指的是通过职业素养课程要达到的效果,要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职业素养课程,普通高校的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由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性,因此偏重于普遍的理论教育,而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则需要根据不同指向的就业方向,进行具有十分明确的方向,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要针对中职不同就业指向的学生提供不同方式的职业素养培养,从而真正符合学生实际,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其次,中职音乐课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中职音乐教育,既不具有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性,也不具有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边缘化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当下音乐教育环节中,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最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因此将在此对中职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梳理。首先,中职音乐教育不具有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性,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往往集中在专业音乐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音乐人才,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无论在音乐基础上还是在音乐教育理论接受上,抑或是对于音乐教育未来就业指向上,与中职院校是具有较大不同的。而对于中学音乐教育而言,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在我国提及多年,但在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当中,音乐教育仍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中,在各个中学中,升学上的压力让无论学校方、学生方还是家长方,都无暇顾及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美育”教育,因此,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当中,其发展都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下的,这与中职音乐课的教育模式也有显著区别。中职音乐课的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就是既区别于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又区别于中学音乐教育的边缘化,具有其自身的岗位特征,中职音乐课的培养模式,对于职业化较强的中职教育而言,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音乐教育指导职业教育,是中职音乐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当中的有效创新之处。

正如有学者提出了“正就业导向”的理论,所谓“正就业导向是学校教育中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并能够在从业岗位中获得稳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趋向。”中职音乐教育与职业素养课教育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两者共同服务于中职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是服务于中职音乐教育、与之相适应的结果,因此所谓的“特殊”,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服务于教育体系,为中职教育事业所服务的有益探索,是学科的正向发展,值得肯定与大力研究。

总之,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由于其既需要符合职业素养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和突出中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特征,因此具有特殊性;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也要区分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突出中职的特点,将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的特殊性进行比对分析,能够充分发现其服务于中职教育的规律性,并为两者的结合找到切实有效的落脚点。

二、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交叉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前文介绍了中职职业素养课程与音乐课程的特征,并指出两者所谓的“特殊性”是服务于中职教育本体的,具有正向意义的教育特征,接下來我们将结合其特征,着重分析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交叉渗透理念的可行性,继而进一步指出两者交叉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两者的意义单独来看,无论是职业素养课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就业意识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音乐课注重于学生的美育与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职教育既离不开职业素养课程,也无法确实音乐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因此两者必须齐头并抓。

其次,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程,既然是服务于中职职业教育的总体特点,就必然同时具有符合中职职业教育学生特征、教育特征以及教育发展特征的属性,两者的属性有相通之处,其教育的设置过程必然也具有一定的相通点。第一,中职职业素养课程与音乐课程所培养的主体一致,两者都是为培养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服务的,习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对于“美”的要求和对于“劳”的要求,是尤其具有中职职业培养主体特征的,从这一点而言,无论是职业素养课的设置,还是目前中职音乐课程的设置,如上文所说,都符合上述主体特点;第二,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程都属于偏向从活动中体验感知获得深层次的思想认知从而表达的课程,既与学生职业培养的实质息息相关,又并非直接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上的指导,因此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有一定的理论研究空间,又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看似与中职的职业专业相关性不大,但又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学科特征上,也具有一定的相同性;第三,两者的发展目前面临着同样的现状和问题。无论中职职业素养课程还是音乐课程,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都属于“非专业”类课程,因此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相似的现状,学校对于学科的支持和扶持不够,教师的学科探索有待加强,存在着一定的学科“危机感”但目前如大众所知,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美育教育,都是国家政策所重点倾斜的课程内容,因此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点上看,两个学科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较强的可塑性。

再次,两者的交叉渗透有必要性,正如上文提到的两者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可塑性和空间的广阔性,因此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充分地交叉渗透,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中职院校中,创新仍然是必须要重视的重大问题,在就业指导当中,创新创业也被作为重点与学生强调,因此在我们自身的教育探索中,也必须用创新精神作为有效指导。

因此,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交叉渗透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两者交叉渗透也存在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成为探索和改革的方向,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系统的地指导。

三、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的交叉渗透的方法

有学者指出:“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机构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平台不坚实和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体制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建设,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2004 年4月6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上虽然为对高职专业的出台政策,但对中职教育也具有潜在性的直接影响。在中职教育中要完成高职教育的铺垫,也是时代对于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争取取得新实效。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应以现实的或预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需求是就业导向的基础,正确地解读和识别需求是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但在中职的培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事专业领域相关技术工作的能力虽强,但总体而言,个人发展前景受综合素质的制约较为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与课程的有效改革加以解决。本文所探究的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的交叉渗透,便是课程改革领域的有效举措。

一是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制度先行,有章可依,工作便会顺利开展。学校可以统筹学科规划和课程规划,通过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 “三有课堂“的引入,利用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切身的体验感知,利用学生本身对于音乐或职业素养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到表达的全过程。将两门学科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设立,例如引入国外先进的Musical Futures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设“综合素质培育”课程,将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都纳入到相关体系当中去,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大的教育体系当中去,明确整个教育体系的整体培养目标,纳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生全员高关注度参与到课堂中,实现双学科甚至多学科的“三有化”,做到真正的“有趣、有用和有效。”

二是要将职业素养课与音乐教育课都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本身应当落实到课程培养目标上,无论是职业素养课还是音乐教育课,都应当在交叉融合与渗透的同时,关注于自身课程的建设与培养,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特点,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将课程发展继续进行下去,探索新的学科发展道路和思路,让渗透于交叉不影响学科本身的发展,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三是要坚持以创新引导交叉、创新引导融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够使学科间的融合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有实际价值,取得更好的时效,没有创新精神的指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只是一个形式,就失去了其原有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在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在提出的“九个坚持”中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教育的改革创新,创新已成为无论教育领域,还是教育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必须坚持的原则,将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相互交叉渗透,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举措,因此必须在实际操作上,坚持创新手段,引入国内外先进教育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教育等特点与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开辟一条新的符合我国中职教育体系的道路。

总之,在中职职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一定要探索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争取取得新实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坚持职业导向与美育导向并重,让培养出的人才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自身发展的广阔性。

四、结语

纵览全文,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相对于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而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中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既要突出中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又要符合职业素养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将音乐课与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是通过职業素养课的体系化、规范化、指导性、前瞻性来影响和带动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素质拓展功能以及较为普及的特点确保职业素养课的质量,让学生可以在高三实习阶段成功对接职场。两者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交叉渗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开拓性举措。将中职职业素养课与音乐课交叉渗透,既要两者的学科独立性,发掘双方学科的重要意义,又要不断摸索二者相互渗透、交叉的方式,形成创新性的体系与机制,力争立足长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朝霞.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

[2]黄燕平.就业导向课程观的生本化解读[J].江苏教育, 2010(3).

[3]毛承红.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对策研究[J].才智,2017(26).

[4]张青.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5]郝炳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6(29).

[6]涂海英,陈建萍.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7]谢振芳.“就业导向”感悟一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8]李夏生.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J].职业技术教育, 2004(1).

作者简介:王心严(1989—),女,山东省青岛市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课中职院校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小提琴
英国音乐课濒临“灭绝”
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中的思考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