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2019-06-11周嘉奇
【摘要】分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介绍作者生平及作者的音乐特点,作曲背景及作者所表露的情感内涵,文章中包括曲式分析,演奏技法,及笔者分析这首曲子之后的弹奏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技法分析;音乐表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靠近匈牙利边境。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再到弦乐重奏上,他用弦乐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和声演奏形式。在弦樂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在交响乐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并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因此,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个音乐家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献给冯.根青格夫人的,是一首向她示爱的音乐。曲子结构令人感到海顿在驾驭曲式方面自信、稳健、成熟了,他更适合大钢琴的风格作曲,对钢琴的发展及其特点发生浓厚的兴趣,而他此时在曲中显露出一种难以描绘的超然物外的气质,象征简单、直接、单纯、朴素的情感,从曲子内部的音乐线条中就可以很好地发现这一点。
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3/4拍的节奏,用其技术手段以体现他的构思、框架,充满了创意性的发展。乐章集中在古典奏鸣曲的简练,标准的框架内,在调性上一直保持着张力,常常表达出对调性与结构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旋律具有强有力的和声特征,简单明了,且有一种强烈的韵律和紧凑感,用简单大气的音思来表达作者的内心特征。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如下:
开头部分每个乐句四小节,第一乐句两小句,并且明朗活泼像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有趣,第二句则是在第一乐句基础上变化和模进,短小精炼让人印象深刻,如下:
这种对答得形式不仅仅出现在曲子的开头,在中间段落也很好的呼应主题,这个部分像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之间的对话,并且双手的位置也进行交替开来,像是在回应乐曲所表达的乐思。
在乐曲的进行中,作者在相对简单的织体结构中又加入了不同类型的装饰音,分别有回旋音、颤音、前倚音。回旋音使乐句更加丰富化,颤音使一句话变得延伸而又不是单调性,前倚音更加突出作者对于乐曲的趣味性的把握,让和声部分听起来更加精彩。
全曲中有明显变化的部分是展开部的开始,像进入另一个小世界一样,变得温柔而又幽默,运用复调的手法再次展现主题材料而又开始往下引出副部主题,声音在柔美中强调旋律,不断进行几个声部的发展,仔细听,每一个手都在说不同而又相似的话,这个部分比较有趣,同时演奏时也需要把握好复调作品演奏的方式方法,每个手都有说话的权利,而又不强调的自己本身,双手在表达自己的同时还与对方相呼应。
在演奏海顿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时,断奏的音符按照音符时值的一半或短于时值的一半来弹奏,但是又不能太短。没有连线标记时,把音符弹奏成断连的感觉。对音乐语气的强调作用以使用断连音为主,演奏时只弹奏奏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另外一种是连音的演奏,和现代演奏中的连音奏法是一样的。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为钢琴而创作的,早期的钢琴体积较小,使用木支架,击锤很小弦也很细,共鸣比较小。但这个时期的钢琴声音清晰,强弱的变化可以通过手指触键的不同体现出来。在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海顿将钢琴越来越丰富的技能运用得愈加熟稔,频繁地使用了pp、p、f、ff、dim、crescendo、fz等力度符号。当时的钢琴和现代的钢琴在发声原理上有所不同,如果用现代钢琴演奏完全按照谱面上的踏板提示,共鸣效果会过大,不能表现出海顿所要求的音响效果。在弹奏快速跑动的音群时,为了使声音干净清晰颗粒饱满,应该避免使用延音踏板;在歌唱性段落、慢乐章,长音符或乐句的地方,为了丰富和声效果,加强连贯性。避免声音过于干涩,可以使用延音踏板,在和声转换的地方进行踏板的更换;连线的划分不能被延音踏板的使用打乱;踏板应该踩得稍浅,符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总而言之,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演奏者对作品时代、情调、风格、乐思的理解与考虑,酌情考量之后,制定出合适的演奏速度。
海顿的音乐精神始终与普通大众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音乐风格淳朴谦虚,风趣幽默,大多描绘的是风俗世态性的画面。他的创作手法纯熟而富有个性,处处洋溢着对自然的赞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热爱。他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带给人们积极性上的心态与热情。在演奏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时,要注意其中明快的节奏与丰富变化的装饰音,要对作品的风格把握得当,在触键、力度、踏板、装饰音、速度方面做好相应安排,在演奏中最大限度还原作曲家的本来想法与意图,恰如其分地表达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
作者简介:周嘉奇,女,汉族,黑龙江尚志人,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