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培育下道德与法治课作业优化设计的尝试

2019-06-11余海毕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

余海毕

摘 要:作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可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和引导学生实践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展示作业和评估作业的过程中去实现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告诉了我们“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为此,我们应扭转以往“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念,多角度优化日常教学。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心智能力,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积极改进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尝试通过作业的优化与布置、完成与展示等,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调研型作业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调研型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与学校、家庭、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社会去考察、调查和访问,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关注生活和社会,通过调研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和七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在与学生商讨后,拟定部分调研主题——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变化;青春期学生情感萌动的原因与对策;青春期学生的疑虑与困惑;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等等。学生自主设问、自拟问卷、主动调研,通过采访、问卷、上网查阅等方式广泛搜集材料,整理数据,归纳结论,既增强了他们对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整个作业完成过程,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并在调研过程中拓展了人际交往、学会了责任分工和团队协作,同时也锻炼了对调查内容的选择提取和分析评估能力。

二、以评价型作业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和理性思考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的内容和效果如何?怎样评价?不妨用他们身边和社会上或新颖、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摈弃旧念、激浊扬清,在道德困境与价值博弈中崇尚真知、理性判断。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搜集你所见所闻的哪些现象为“耻”,哪些现象为“善”。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本框内容时,对“耻”和“善”的理解或许是懵懂的,在既有的价值标准和思维导向的作用下,自发地去观察和甄别。在课堂上他们分别以自己关注的焦点和角度入手,能从身边最近的作业抄袭、插队占座、目无尊长等角度说到耻,也能在走出校门后对乱吐口痰、乘车逃票、公物私用等现象说到耻,还能从酒后驾车、贪污腐败、叛国投敌的高度说到耻。他们能通过一句简单的鼓励看到真正的善言,也能从帮助别人中体味如实的善行,更能从个人的小善出发,说到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大善。如此一来,学生在展示和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对“耻”和“善”的理解和判断更加全面、理性和深入,对道德和法律两条行为底线的认知也更加清晰明朗。

纵观本次评价型作业,在学生课前的准备、课堂的发言和课后的总结反省中,教师仅起布置任务、引入话题和归纳总结的作用,而学生在信息获取、鉴别评估与对“耻”和“善”理解的层层推进等方面,无不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正确鉴别与选择、理性评估与推理的能力。

三、以探究型作业启發学生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中,一个较好的话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更能提高学生在准备素材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让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事,笔者几乎每周末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热门话题作业,让他们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后,再回到课堂中各抒己见、质疑问难。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下半年全国热点关注的“江歌案”,基于学生学习了部分法律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法治意识,笔者让他们课余充分了解案情,跟踪案情进展,并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在案情责任归属上,有单纯地表达对施暴者动机、过程和结果的愤懑,有对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属深表同情,亦有对受害者好友及其家人的冷漠表示鄙夷,还有从网络本身具有炒作缺陷等角度,保持理智,更愿意站在公正的立场静候案情的进展。在预料案情的结局时,有从犯罪特征和后果的角度讲到对施暴者绳之以法的法理依据,有从道德情感角度讲到好友的袖手旁观而见死不救的明哲保身和责任缺失,更有阐述要兼顾“情”与“法”而折中权衡,以及应给予犯罪嫌疑人充分辩护的法治精神。在反思案例的危害中,有从道德角度讲到交友的谨慎和情绪的合理表达,有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见义勇为角度阐述应有的胆识与智慧,也有对案情中三位主人公的各自结局均表示不同的悲愤与无奈,引发全场同学的深思。

上述作业检测表明,无论是学生对案情的了解与跟进,还是对涉案主人公不同遭遇的同情与愤慨,抑或对友情与爱情的认知和解读以及反思矛盾激化后的化解方法,都没有单纯地站在网络谩骂的立场,也无片面地站在受害者角度,而是从多角度入手,在对案情批判质疑的过程中,用法治的精神形成理性判断和践行人文关怀。

四、以设计类作业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

如何让学生在政治学科中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笔者尝试通过一些设计类作业来展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去锤炼双手、洗涤双眼、浸润心灵和健全人格。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新课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拟定的“成长”“友谊”“师生”“家人”和“生命”等主题,任选其一并结合所学内容自制一份主题小报,并以小报质量核定学期平时成绩。实践证明,学生们积极重视、各显其能,最后提交上来的,不乏大量别出心裁的作品。作品中散发着的有笔法遒劲、刚柔并济的文字美,有辞藻华丽、锦囊佳句的语言美,有通俗流畅、结构严谨的知识美,有浓墨重彩、温馨感人的图像美,或者兼而有之的整体美。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份简单的主题小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了美,创造了美,享受了美,还传递了美。一篇篇主题小报,无论是从版面设计还是字里行间,均可以看到学生对待生命的尊重,对待生活的乐观和对待情感的真挚。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富有广度和深度的设计类作业,实现以美育促德育,促进其思维的创新、人格的健全和自身的更好发展。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新时代所有教育者思考的话题。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其品格也是多维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日常教学可跳出知识局限,打破学科界限,突破思维桎梏,实现学科迁移和整合的横向贯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深度融合。一份能激发学生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的作业,一个能吸引学生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的热门话题,一起与众不同且扣人心弦的典型案例,均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学会理性判断和选择,在分析问题中寻找正确方向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尝试和创新。如此过程,学生的“品格”得到磨砺,“能力”得到锤炼,“核心素养”也能得到真正培育和提升。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
快来写作业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作业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