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9-06-11邱荣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核心素养

邱荣槐

摘 要:社会学科与研学旅行课程具有互鉴融合的空间和意义,开发社会学科为背景的研学旅行课程要着力于整合社会科内容和乡土资源,选择有意义的研学营地;以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有意义的研学主题;建立形态多样、过程开放、评价多元的课程实施框架。

关键词:社会学科;研学旅行;核心素养;课程开发

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课程,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实践性学习的需求。历史与社会学科(简称“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研学旅行活动是实践性的活动课程,是一门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1] 可见,社会学科与研学旅行具有互鉴融合的空间与意义,开发以社会学科为背景的研学旅行课程,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效和培育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以社会学科为背景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导向,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整合社会学科内容和乡土资源,选择有意义的研学营地

关注生活的时空,整合乡土资源既是社会学科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课程标准中一些内容目标的具体体现(如内容目标1-1-6,1-2-1,1-2-2,1-3-2,1-3-3等)。以社会学科为支撑,选择当地典型的自然景观、古村名落、历史文化遗存等作为研学营地,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当下最为可行的路径。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主持开发了“研学遂昌行”课程,该课程内容包含“游历山水田园,寻访古村名落,感悟乡土文化,领略绿色农业”四大主题,每一主题由若干个研学目的地组成,教师可以结合七、八、九不同年级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水平,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县情考察为主的研学系列活动。

参照《意见》要求,初中阶段还可以根据区位和交通条件,将研学活动范围扩展至市域、省域及周边省市,选择具有学科特色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和线路。如:以江山江郎山、丽水东西岩、缙云仙都峰等为研学地,考察丹霞地貌景观;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湿地生态保护;去丽水通济堰、龙游姜席堰考察古代水利工程;等等。另外,学校还可以把视角转向学生生活的环境,开展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研学活动,如调查乡村河道整治、社区垃圾回收及处理、工业区的污染防治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农村弃耕抛荒现象等。

总之,研学营地的选择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信息——研而有物;(2)与学生现有学业水平相对称——研而有法;(3)调动学生投入研学的兴趣——研中有趣。

二、以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有意义的研學主题

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公民自觉”“综合思维”“社会实践”。[2]研学旅行活动集旅行和研学于一体。一方面,旅行是载体,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程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亲近自然的田园性情,这是研学旅行活动育人价值的体现,彰显社会学科人文性和生活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作为研学是本质,课程要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如笔者设计“研学遂昌行”课程时,对乡土历史文化部分作如下设计:

研学主题(单元主题):感悟身边的历史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能够在现实情景中区分史料的类型与价值,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身边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作出评价或判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能够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视角去认识家乡的历史(家国情怀素养);通过考察身边的历史遗存、访问当地老人、查阅当地的历史文献等途径,搜集符合实践主题的不同类型资料,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地理实践或社会实践、史料实证素养);能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辨析,并运用搜集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证问题、辨析是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史料实证、综合思维素养)。

根据上述课程目标,设计具体研学活动的主题及研学目标(见表1)。

三、建立形态多样、过程开放、评价多元的课程实施框架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际运作要围绕课程目标,设计逻辑清晰的课程实施框架,包括课程形态、组织实施、评价方式与策略。

1.课程形态的多样性。顾明远教授认为,研学旅行“不能局限于课程,在课外活动里也应多渗透研学旅行的内容,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研学旅行课程可以独立成型,或以渗透、整合的形态呈现。在“田野”中(包括野外、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等社会场所)开展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活动都可以是课程的实现形式。

2.实施过程的开放性。《意见》强调集体旅行和集体生活,然而从现实看,“集体旅行”给学校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困难;同时,学生自主性受限,兴趣得不到尊重,影响课程实际效果。鉴于此,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由学校就近组织远足、春游、秋游、野外考查、社会调查等集体性活动,寒暑假、节假日可以在教师引导下,依托旅行社或家长陪同的方式来实施。这样兼顾了集体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和实施者,是课程评价的主导力量,这一“主导”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和具体情境任务的设计上,明确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应到达哪里”“有哪些表现证明已经到达那里”。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自我、合作同伴、指导教师、家长或社会组织者都可以依据学校的总体设计,参与研学活动过程和研学效果的评价,学校搜集多方评价信息,综合评定学生该课程的学业状况。

4.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社会学科为背景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业评价可采用学科纸笔测试与项目表现性评价两种方式进行。

(1)融入社会学科期末纸笔测试。为促进研学旅行与社会学科的融合,笔者以研学旅行为元素融入社会科期末试题中。如:

示例1:我县某校研学旅行小组开展“走进独山古寨”的社会调查活动,为获取有关“独山古寨”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方法可取的是

①查阅《平昌独山叶氏宗谱》

②到古寨实地拍摄照片

③探访古寨的老人

④到县电视台了解情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示例2:遂昌好川文化遗址中的发现

资料:墓地规模大,墓葬数量多,以大中型为主。大型墓葬随葬品种类齐全,数量多,制作精;小型墓葬随葬品种类不全,数量很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少量玉器、石器、漆器。陶器以陶豆居多,还有鼎、钵、罐、杯、鬶等基本组合。玉器多锥形器、玉珠等装饰品;石器最多的是石镞,还有石锛,石钺等。

上表主要依据分析问题的维度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适切性、创新性来划分四级学业水平表现,以此来推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

研学旅行是一项具身学习活动,研学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缺一不可。在当下,研学旅行既有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力,也有学校层面的自觉认同,什么样的课程适合学生?这是大家首先面对的问题。研学旅行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与生活紧密联系,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对接,具有地域性、校本性。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社会学科遇见研学旅行,基于两者固有的交集,思考和探索两者的互鉴与融合,构建适切的课程,使两者增值,让学生受益,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正是当下初中学校的美丽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人民教育,2017(23):14.

[2]牛学文.中学社会科考试评价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核心素养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