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与对策
2019-06-11雷久相郭广军欧阳波仪
雷久相 郭广军 欧阳波仪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经济新常态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3-0012-08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新常态”做了阐述。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做出的又一科学判断,也是湖南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方向指引。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最直接的教育类型,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湖南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0所,2017年全日制在校生51.83万人,高职高专学生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五,已成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基地。当前湖南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赋予了高职教育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必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湖南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无论是适应性发展还是自身发展,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湖南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湖南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湖南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是湖南作为“一带一部”②地区和中部欠发达省份必须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1.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重要标志。2017年,湖南創造性地提出了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将创新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导向,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创新型经济新体系,以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2.协调成为内生特点。高质量发展必须注意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五个强省”,推进“三个着力”,构建“四大体系”,打造“五大基地”③,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社会就业、物价运行、社会大局上求“稳”,在结构调整、方式转变、改革开放、质量效益、人民生活上求“进”,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湖南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绿色成为普遍形态。高质量发展是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2012年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提出“建设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湖南”;2016年,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湖南”;2018年5月,湖南省委通过《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4.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深化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实施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群行动,二是实施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行动,三是实施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行动,四是实施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五是实施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
5.共享成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普惠性,高质量发展成效最终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湖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住房、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养老等诸多民生领域的痛点、短板,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服务供给,把落脚点汇聚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根主线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湖南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不是增速的简单换挡,而是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集中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湖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近年来经济发展以追赶型迈入了快车道,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动力发生转变,湖南经济目前已经具备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1.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态势已趋明显。2017年,湖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万亿元,居全国第9位,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值1.1%。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7∶40.9∶48.4,三次产业增长率为3.6∶6.7∶1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37.0%、58.1%。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湖南已经开始进入主要以服务业快速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2.从需求结构看,内需增长贡献持续提高,投资提质、消费升级的高质量需求结构正在形成。2017年,湖南全省完成投资3.13万亿元,投资总量居全国第7位,投资增速居全国第8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6%,投资成为拉动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重点已经转向民生、生态、基础设施,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技改、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投资提质的积极态势。2017年,湖南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比上年增长9.4%;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60元,比上年增长9.0%,居民消费结构提质升级的特征较明显。2017年,全省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比上年提高1.5%,比资本形成贡献率高4.8%。
3.从动力结构看,传统高速增长动力减弱,以“四新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创新综合实力上升到全国第11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湖南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发展壮大新的增长动力。一是轨道交通、3D打印、新能源、医药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新技术不断突破;二是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无人机、基因测序、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初具规模;三是移动跨境电商、移动互联网、快递、体育娱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制造服务化、贸易全价值链延伸、军民融合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新”经济已成为助推湖南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能。
4.从区域结构看,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以四大板块新格局为主导的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推进结构调整、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四化两型”战略④的省份,随后又启动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⑤,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全省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新格局。全省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三、湖南高职教育与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统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做强、做优、做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产教融合的机制逐步完善,服务社会的能力日益凸显。但是,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考量,湖南高职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常态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1.区域布局不合理。从湖南7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地域分布来看,近七成的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长株潭地区,湘南、洞庭湖、大湘西三大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只占10%左右。同时,湖南的9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有6所在长株潭地区,占总数的66%;湖南的16所省卓越高职院校中有13所在长株潭地区,占总数的80%以上。与长株潭地区相比,湘南、洞庭湖、湘西三大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落后,包括5个市州的大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占比仅为10%。尽管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发达,但当前湘南、洞庭湖、大湘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相比,湘南、洞庭湖、大湘西三大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和质量都已经滞后于产业发展。
2.专业布点不匹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经济的结构特点和现实需求,根据地方产业升级的需求随时调整,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之间相匹配。根据《关于公布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湘教通〔2018〕68号),湖南现有高职学院70所,专业设置备案479个,专业点2187个,涵盖了19个专业大类、88个专业类。
从专业门类看,湖南高职教育的专业覆盖率较低,与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7年)》中19个专业大类、98个专业类、733个专业相比,湖南高职教育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的比率分别为100%、89.7%、65.3%,专业点比例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交通运输、土木建筑,专业开出率较低的专业大类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大类、水利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等。
从专业集聚度看,湖南高职教育专业点在30个以上的专业有12个,从高到低分别是会计(73个)、机电一体化(49个)、电子商务(46个)、市场营销(43个)、旅游管理(40个)、工业机器人技术(39个)、计算机应用技术(38个)、计算机网络技术(35个)、软件技术(35个)、数控技术(33个)、建筑工程技术(31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0个)。从具体院校看,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跨度过大,专业(群)之间关联性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集聚度不高;院校之间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人才供需失調,甚至造成院校间恶性竞争和教育资源浪费。
从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看,湖南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偏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2018年湖南7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办的2187个专业点,按其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分布比例为2.8∶30.6∶66.6,而2017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40.9∶4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37.0∶58.1,三次产业投资分布比例为4.0∶36.3∶59.7。对比可知,专业设置偏向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专业点开设不足。按照《湖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但是,目前湖南高职高专院校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及专业点较少,势必造成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3.服务能力不够强。湖南高职教育既要服务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在产业升级、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挖潜蓄能。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在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一是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偏弱。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仅为1.5亿元,比2016年下降28.24%;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不到0.6亿元。二是应用技术研究不强。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产生了一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但在全国有影响、得到行业企业高度认可的成果不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服务贡献50强”院校,湖南仅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1所高职院校入选。
4.产教融合“两张皮”。201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17〕8号)出台,这对政行企校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颇具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湖南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产教融合“两张皮”问题,产教融合缺乏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缺乏规范引导、供求信息交流不畅通、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校企合作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湖南现有高职院校牵头的35个职教集团,已共建二级学院5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21个、研发中心119个,产教融合平台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而言,目前湖南的集团化办学还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停留在联盟概念阶段,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股份制等体制机制大多未进入到实质性运行阶段。目前湖南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达到61所,参与的企业达到91家,但也面临着学校热而企业冷、社会认同感短期难以提高等诸多困难。
5.经费投入不充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职业教育的投入应该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但事实上,湖南高职经费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仍然不相适应。根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2017年,湖南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51.83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13%,而全省高职院校经费总投入只占全省高等教育总投入的25.19%。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落实也不够到位,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1.44万元,但有26所学校年生均拨款不足1.2万元。湖南在实现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保证高职教育充足的经费来源方面,可谓任重道远。
四、湖南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
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和《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湘教发〔2014〕50号)的要求,湖南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强化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等地方战略,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强有力保障。
1.优化全省高职院校及专业布局结构,增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和耦合性。湖南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湖南经济新常态,才能获得自身内涵的良性发展。一是提高湖南高职教育改革方向与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教育部门和经济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改革发展的政策引导,通过创新驱动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引导高职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要根据一、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和发展趋势,优化院校分布、办学规模、专业布局等结构,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让高职教育在湖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中“有为有味”。二是提高湖南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经济新常态的耦合性。如前所述,湖南高职教育存在专业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造成的。高职院校要回归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等产业类专业(群),在示范特色专业群、一流特色专业群、高职高专“双一流”建设等项目申报中予以政策倾斜,为湖南“四新经济”发展找准对接的产业,培养大批产业升级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芙蓉工匠”。
2.优化全省高职教育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增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服务能力。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的。湖南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规范和监督作用。一是要做好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政府要通过明确目标、构建框架、出台政策等措施,不断缩小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政策方面的差距,要在财政投入、招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努力提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是要优化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湖南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不同区域的民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形成明显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发挥政府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促进高职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湘南、洞庭湖、大湘西等地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配置学校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资助政策,对学校、专业、学生的资助不能“一刀切”,对边缘学校、紧缺专业、特殊专业、特殊人群等要有倾斜。在卓越职业院校、高职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高职高专“双一流”建设及其他职业教育省级重点项目申报中,对湘南、洞庭湖、大湘西等地高职院校可划出一定数量名额,条件单设,同时申报,单独评审,以梯度化、差别化的政策导向,助力非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三是要完善高职教育的服务体系。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构建体系,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服务保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认可高职教育的宣传引导;要带头认可高职教育,面向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岗位;要切实执行“每个市州和湖南优势特色行业要办好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家和省示范、卓越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薄弱职业院校的工作力度。
3.落實扩大全省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责任机制和动力机制。湖南高职教育存在产教融合“两张皮”的问题,原因是外部主体(行业、企业和政府)和内部主体(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动力。产教融合既包括教育与产业相融合的宏观目标,也包括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相融合的微观目标,是高职教育适应湖南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目标和根本途径。因此,要切实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一是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目前,高职院校在及时开设专业、引进行业企业师资、加大教师激励等方面力不从心,政府对高职院校权力的过度控制比较明显。因此,要落实《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行使办学自主权,为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清除权力障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是产教融合的关键,而专业备案和审批增加了院校专业设置的成本和困难,降低了院校专业及时调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当然,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并不是政府放手不管,而要通过引导和激励的办法影响全省专业布局,确保人才需求与供给匹配。二是强化政府和院校的责任。政府和学校对推进产教融合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建立责任清单、问责制度,促使政府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履行职能,促使院校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担负责任。三是倡导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情怀。在不断完善利益、资源和制度驱动的前提下,要大力倡导和培育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情怀。激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情怀,从而主动寻求企业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让高职教育成为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的情怀,通过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制度改革、落实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责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等,强化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2018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须尽快正式行文公布实施。
4.加大全省高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探索依法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模式。湖南高职院校自筹经费能力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也不高,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加快依法建立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多元化经费投入模式。一是提高财政性投入。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训条件建设等刚性支出比本科要高,但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比例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不仅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也造成高职教育不重要的政策导向。因此,要提高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建立持续增长的机制。同时,还要优化投入结构,加大薄弱环节的财政性投入,尤其要加大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投入力度,推动高职院校适应湖南经济新常态。二是加大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府要加快建立社会力量投入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士对高职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拓宽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三是提高院校“自身造血”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通过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从而稳定生源、降低流失率,确保学费为主的事业性收入得到增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补充经费。
5.推动全省高职教育优质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高职院校要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品牌和声誉。一是要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径,而产业经济动态变化又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大的动荡影响,高职院校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制订个性化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方案。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坚持职业化的发展战略;在专业发展上,要摒弃大而全的理念,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盘活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专业集中化的发展战略;在技术服务、文化传播上,要坚持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办学的基础,是开展各项活动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确立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目标,结合发展战略和现实基础,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和策略,要将师德师风作为前提,以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为主线,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打造一支能把人才培养好、把科研服务做好、把文化传承好的一流师资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流专业群。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一流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产业链全面对接的专业群;另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专业群,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一流的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先进设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四是要打造特色品牌文化。高职院校品牌是利益相关者对学校质量、服务和形象的评价与认知,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恒久源泉,其核心要素包括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文化传统、个性形象、精神理念等。高职院校要高起点推进品牌建设,坚持特色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具体来说,要建设优质实训条件、优美校园等能够承载品牌文化的物化环境;要通过培育教学名师、技术大师、能工巧匠等,以及优秀学生和校友等能够承载品牌文化的品牌人物;要从营销的角度精心策划和组织能够形成品牌效应的品牌事件;要从美学的角度设计名称、标识、广告等能够塑造良好形象的品牌表征。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3.
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首次提出了湖南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一带一部”成为中央对湖南发展的新定位,重构了湖南发展的战略坐标。
③建设“五个强省”,即著力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推进“三个着力”,即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四大体系”,即加快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造“五大基地”,即着力打造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④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⑤《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一核”,将长株潭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三极”,推动岳阳、郴州、怀化新增长极建设;“四带”,打造京广高铁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环洞庭湖经济带和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多点”,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文.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5-06-02.
[2]张春保,苏晓洲.杜家毫接受新华社专访: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EB/OL].(2018-04-09) [2018-08-07].https://hunan.ifeng.com/a/20180409/6487697_0.shtml.
[3]刘婕.湖南召开高职教育特色发展推进会 培育职教新亮点[EB/OL].(2018-02-28)[2018-08-07]. http://www.hn.chinanews.com/news/kjww/2018/0228/328020.html.
[4]杜家毫.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N].学习时报,2018-07-30.
[5]杜家毫.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J].新湘评论,2017(3).
[6]杨祖增,来佳飞,冯洁.进入增长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浙江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和升级趋势观察[J].浙江学刊,2015(6).
[7]湖南日报评论员.发展“四新”经济,容不得半点迟疑[N].湖南日报,2017-07-22.
[8]张音宇.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6).
[9]刘芬.湖南启动“双一流”培育高职教育新亮点[N].科教新报,2018-03-07.
[10]应若平.同心同向 砥砺前行 全面推动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进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2018-03-06)[2018-08-07]. http://zcc.gov.hnedu.cn/c/2018-03-06/902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