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9-06-11张炫胡敬茹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音乐学

张炫 胡敬茹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专业作为一个包含音乐与教育学的双重意义的学科,有着培养音乐教师的责任。音乐学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但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却偏离了这一根本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当今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现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对于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音乐学专业自从开设以来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上功不可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人才,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音乐学专业是兼有“音乐”和“教育教学”双重特点的学科,但是,目前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出现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的趋势,不利于高等师范院校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现存问题

(一)目标定位的偏差

目标定位偏差的首要含义就是师范类院校出现“专业化”的倾向。师范类院校与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专业类院校重在培养演奏、理论、作曲等专业性人才,而师范类院校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音乐技能与教学技能并重的”音乐教师。但是,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会在目标定位上出现较大的理念偏差。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数学生没有认清自己专业的“师范性”属性,从大一入学以来就没有将自己的定位于“未来的音乐教师”这一发展目标,他们想的只是在自己所谓的“主项”方面有更深的造诣。他们在所以从大一入校之后的“入学考试”与“师生双选”开始,就把现在及日后的用功之处放在了自己的“主项”上,希望将来能像自己追崇的演奏家、歌唱家一样在舞台上大展风采。他们对于“师范生”“音乐教育”没有确切的概念,更不明白学校为何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与教师技能息息相关的课程,将这些课程视为浪费他们练琴时间的可有可无的课。此外,“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大多是以合堂、大课形式进行,这也使很多学生借此机会不去上课而去琴房苦练专业。

从学院和教师角度来看,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开设的“系内专业课”与专业院校十分相似,这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紧密。比如纯理论教学的“和声课”与实践演奏的“即兴伴奏”课,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但学生们在学习时并无法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和声的理论熟练应用于歌曲伴奏之中。再者,许多专业技能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力推荐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二是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绩。这也导致学生忽视了自身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偏离了高师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实习环节的淡化

教学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完成由“师范生”向“中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但是目前的高师在教学实践的安排上是与课程的学习相分开的。拿笔者本科所在的年级来说,学生在大二至大三期间学习有关教师教育的课程,大四时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些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本应每节课都找几个学生进行模拟试讲,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而教授课时较少,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下来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演练、试讲的机会。现在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师范院校还缺少“见习”和“实训”这两个教师技能的培养过程。见习和实训应当被看作是实习之前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们由于没有在实习之前去当地中小学进行见习学习,不了解教学对象、教学过程,那么实习时很难一下子适应并融入进中小学的课堂,无法使整节课流畅地进行下来。同样,缺少实训也会造成学生们在实习和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教学时感到捉襟见肘。

筆者本科时实习开设在大学的第七个学期,实习时长为期八周。在实习地点的分配上许多学生被分在同一所中小学,平均下来每个人真正体验教师角色的时间只有两节课左右,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授的时间少之又少。不仅实际教课时间少,一些中小学也会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带领学校的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进行排练,为校庆、开幕仪式、联欢晚会等排练节目和统筹安排这些活动,这又与学生们所预想的实习有了出入。除此之外,实习时间恰好与考研复习时间有所冲突,许多学生不得已匆匆应付两节课的实习,甚至屡次请假不去实习地点而专心复习考研,没有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以上是笔者对于音乐学专业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分析,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当前高校应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完善当下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音乐素养、教学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二、高师音乐学专业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明确目标定位

音乐教育家王耀华先生于2009年就提出:“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中,首先必须正名、正目标。此名就是‘教师教育,此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当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理所当然地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创新型的多面手。但是,‘教师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根本不能丢,应当是在满足‘教师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型、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需要。”高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和理论家,而是充分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精神更与实践能力,音乐与教学技能并重的音乐教师。

明确目标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不仅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此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而且也要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本专业的特点有核心概念和学习目标。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应明白自身的“师范性”,不应以专业音专业乐学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的专业达到一个高、精和尖的水平,也不能因为所教对象的年龄特点而轻视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和音乐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首先学生应明白自己今后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应具备的能力,音乐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师范生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特点。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能力结构体现为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等。培养学生完善这诸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在一方面得以深造,而是成为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教师人才。同时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不仅要掌握老师所授予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老师在教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完善教学实践

笔者本科时所在的年级中音乐学专业的教育与实习是这样安排的,在大二至大三期间完成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之后,将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的8周时间内,实习的时间少,而且缺少“见习”这一关键步骤。因此高校可以安排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便进行教育见习,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中小学,对在职教师的音乐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小学音乐课堂。只有学生充分了解所教对象和教学的过程,才能对他们所学的教学法和教育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以后更好的胜任教师一职。所以见习应当被高等师范院校充分重视。高校可以在大三就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并鼓励学生多多反馈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从而大四再进行短期实习。这样“实习——反馈——再实习”的形式,能有效提高实习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应建立自己的教育实习基地,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中小学的联系,选取合适的中小学作为高校的固定实习地点,并在各个学校配备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与监督。学校重视实习自然会引起学生们的重视,让实习不再是以前的“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管理能力。

(三)严格评价考核

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体现出师范性的特色,在课程的开设与考核的制度上应更贴近中小学音乐课堂,可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作为一些课程的辅助教材,使学生学习这些课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熟悉中小学的课本。还可将一些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作为“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科目的考试曲目,规定范围后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抽检。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又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音乐课歌曲并将技能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高校应对于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加大考核力度,并完善实习环节的评价制度。学生们都有一个心理特点,他们清楚的明白哪些课容易轻松通过考核或考试并拿到学分,哪些课过关率不高并容易“挂科”。教育类课程和实习实践如果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机制便很容易成为学生們眼中不受重视的课程。高校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加大教育教学类课程的考核力度,提高考核的标准,并在实习中进行自评与互评,指导教师评价与中小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方面评价制度,使考核和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拿到学位证。用这种看似“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认真学习与贯彻落实到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音乐学本科专业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如果偏重于单一技能的专业化,那么高师毕业生很难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当今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一些实用性的本领,才能在毕业后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陈婷.试论高师音乐教学与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有效构建[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9).

[3]董正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上)——以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为中心[J].中国音乐教育,2018(1).

作者简介:张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胡敬茹,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音乐学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实验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案例教学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效率研究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