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勾勒历代音乐理论之轮廓
2019-06-11丁灵芳
【摘要】《中国历代乐论选》集合了历代乐论之精华,是研究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的史料书,该书以点带面地勾勒出历代音乐理论发展的轮廓,对于深化中国音乐史学科史料建设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历代乐论选》;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凡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效绩者,必定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身载文籍。历史之科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及内部运动规律,讲究真实与科学,音乐史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者必须在充分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充分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才有资格立论。作为一名中国音乐史初学者,更需沉下心来研读经典文献。面对于庞杂的音乐文献,不知从何而起,甚是焦虑。有幸得《中国历代乐论选》,初览全书甚为迷茫,细细品读更觉不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背诵和深入剖析,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的原因,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人在阅读之后颇有收获,现将所思、所悟、所感,悉数道来。
一、概览全局 优中择优
中国音乐理论成果丰硕,文献典籍卷帙浩繁。长久以来,不少从事音乐理论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均将眼光聚焦至历代乐论专著。在无前人研究的情况下,开展相关的探讨与论述是可取的,一般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史学观进行研究也是能取得一定成效的。如若在前人研究成果已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又重新展开理论的话,仅充当着知识“搬运工”的角色,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
《中国历代乐论选》的编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在对文章进行遴选的时候,扩大备选范围,一改以往音乐理论研究者只关注乐论专著之传统形式,将目光扩散至历代重要史书,以理性的判断、睿智的眼光从中挑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论,以时代先后为主线,采用章节体的结构模式进行内容编排。全书有先秦乐论、两汉乐论、魏晋南北朝乐论、隋唐五代乐论、宋元乐论、明清乐论、近现代乐论等七章内容,共计七十八节,旨在以此来描绘出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轮廓,并借此集中展示中国各个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水平。书中所列文论涉及范围甚广,包含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等各方面内容,不仅能够锻炼阅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拓宽阅读者的视野。
概览全局,优中择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所谓“概览全局”,表现在编者遴选文章的范围上;所谓“优中择优”,则表现在编者们对文章的选择上。该书节选内容,坚持不毁坏文章原意的原则,对无关音乐理论之内容予以剔除。此外,概览全局,优中择优也是本书编者史学观的充分体现,值得广大音乐理论研究者借鉴。从中我们不难窥探到编者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治学之严谨。
二、填补空白 夯实基础
《中国历代乐论选》的问世,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再局限、拘泥于常规形式,整合历代典型性文论,结合古韵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会面。
第一,就中国千百年来音乐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成果是十分丰硕的,但是在这些成果之中,必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中国历代乐论选》的问世正是为音乐理论学习者巧妙地避开了各种不良文论,择优而读之。
第二,概观中国音乐理论专著,有关史料仅以片段形式出现,大多用于佐证,因此经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除了历代传承下来的乐论专著之外,并没有一本综合性质的乐论史料文论专著,而《中国历代乐论选》的问世正填补了这一空白。
第三,有关音乐理论的阐释与研究,对于史料的积累与解读是最为关键的。如若前期的史料准备完备,便会事半功倍,一旦前期史料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音乐史料对于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就如同是砖块对于房子的重要性,房子成型需要砖块有条不紊地垒叠,音乐理论研究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必将需要音乐史料的积累,而《中国历代乐论选》便是积累史料的入门之法,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
从现实的角度说,现在的学生接触古文的机会甚少,除非必要,如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文篇目,否则很少有人会主动接触它。主要是由于古文言简意赅,通常一个字词便会有多重解释,若没有古文学功底,读起来晦涩难懂,因此人们对其多具敬而远之。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少古典名著流传至今,仍旧魅力不减,为人们所传颂,寥寥数语,蕴含深刻哲理,这便是重读经典名著的缘由所在。现今在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大都是由技能转向理论,本科阶段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理论训练,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仅是以了解为主,并未有深入的探索,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无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悉数阅读先秦至今的乐论资料,则是天方夜谭,且不说数量上的庞大,就是蕴意深厚的几行古文便可使甚少接触古文的学生“败下阵来”,并将其搁置一旁。如此不仅不利于研究的开展,甚至还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学习音乐理论的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了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才能够立论清晰、理论合理。因此,对于学习音乐理论的学生来说,古文史料是必须跨越的鸿沟。集合历代音乐理论文论的《中国历代乐论选》不仅解决了学生在文论选择上的难题,还为学生缩短了学习时间。此外,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中国音乐理论的基本概貌。学生在对书中文章进行逐篇细致的阅读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克服对古文的“恐惧”,实为一举两得。
第四,《中国历代乐论选》还在锻炼学生的行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读文章的过程便是写文章的过程。”我们现在行文所用的一般都为白话文,白话文虽然簡单明了,一读便懂,但我们写出的白话文却凝练不够,缺少理论深度。千百年传颂的文论,既不流行也不落后,往往在只言片语之间便蕴藏着大道理,它的行文章法、语言逻辑均严谨缜密,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历代乐论选》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便利,优中择优的文章不论是行文,、还是论点都有独有的特色,有利于我们学习不同的行文法则,锻炼写作能力。古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阅读是提高和锻炼行文能力的手段之一,只有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跟上后,才能下笔有神。
概而言之,《中国历代乐论选》一书的问世,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不仅填补了音乐理论著作中缺少综合性质乐论专著的空白,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本书对于学习音乐理论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失为一部必读专著。首先,它能够为学生减少在选择文论上所花费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行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三、千锤百炼 精妙构架
一本书的好坏与否,内容的质量、整体与局部的构架以及注释等均是衡量的标准。一本好书,应该是综合高质量内容、精妙构架、精准注释等于一身。笔者认为,《中国历代乐论选》就是这样一本好书。首先,从整体和局部的构架来看,本书的整体布局上文已经展开过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说该书的局部构架,该书每一章节前都附有一个概括性的导论,主要对所选取乐论的时代、社会文化、音乐发展等进行总体的介绍,有利于学习者对乐论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其中,个别章节的导论还对重要的乐论专著进行了专门介绍,如第二章的导论对《乐记》展开的简短解读,凸显它的重要性。编者细腻的处理,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理论的学生划了“重点”,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每节都由解题、正文、注释和说明四部分构成,“解题”主要介绍文章的著者、出处、版本以及相关注释书籍等;“注释”主要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作出解释,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学习;“说明”主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有助于学生了解文论的核心。如此细致的构架,切合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做到了为学生“保驾护航”。
其次,从内容质量来看,每一个章节前的导论在进行介绍时,前后逻辑严谨,语言凝练。每一节的解题,也是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对正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毫无繁琐。而在每一节的说明中,仅用只言片语切中文论主旨,起到画龙点睛之功用。因此,《中国历代乐论选》的质量是经得起考验的。
最后,从注释来看,《中国历代乐论选》的注释较为完备。不仅对难点和重点字词进行注释,还对部分重要内容作了相应的延伸,有助于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惑。
《中国历代乐论选》,不论是内容质量还是整体与局部布局,均作出了较好的处理,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必备书籍,必将在学界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独特之举 长远眼光
《中国历代乐论选》的目的是为音乐学科研究服务,作为教材不仅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书,因而编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双方各自的需求,折中而行之。
编者首选历代乐论编撰成书,借此为音乐教育的素材,可见其前瞻性。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国人似乎已将本国的优秀文化抛诸脑后,过于推崇西方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逐渐走向衰弱,更有甚者禁不住时间的考验与国人的漠视,现已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再见其真实面貌,只剩下无声的缅怀,历代乐论也不例外。新时代到来,党中央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历代乐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代表着我国历代音乐理论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后人梳理、研究历代音乐理论的基石。因此,《中国历代乐论选》的问世适应时代主题,为培养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初级素材。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扩大。安静的读书似乎与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更别提说沉下心来阅读古典文献了,不是说现在这个社会不存在细心研读古籍之人,只是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少之甚少。如若仅让这少之又少的人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仅是杯水车薪罢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来传承的。《中国历代乐论选》以自身的实际行动,遴选出代表性文论编著成书,以培养年轻一辈的学生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
作为一本教材,编者就该书的内容特色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并附于书后,可谓是独特之举。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其中,内容标准对课程的级别进行了界分,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所需完成的内容不同;对课程内容分级与标准进行了详细阐释,明确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结论
总之,《中国历代乐论选》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產物,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国历代乐论选》充分展现出编者在文论选择上所持有的观点,即为概览全局,优中择优。打破传统取材只专注于文论专著的缺失,将范围扩大到史书典籍中,实现了文论选取最优化的原则。
《中国历代乐论选》的问世,填补空白,夯实基础。所谓“填补空白”指的是该书填补了中国音乐理论专著缺少综合性质的乐论史料文论专著之空白;所谓“夯实基础”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积累音乐的基础知识,还能锻炼行文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历代乐论选》每部分的内容恰到好处,语言凝练,逻辑清晰。文本的构架,不论是章节的整体构架,还是局部构架均设计精妙,既能让读者明白各自的分界,又能让读者明晰各种联系。
《中国历代乐论选》以乐论为切入点进行编撰,旨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来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音乐,符合新时代对文化所持的观点,具备长远的眼光。
宋人戴复古曾作有一诗曰:“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就算是著者再精益求精也会避免不了瑕疵的存在,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国语·周语下》中对于“大林”一词的解释并没有做到解惑,仅将其解释为“无射之覆”,有点让人费解。但瑕不掩瑜,《中国历代乐论选》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作者简介:丁灵芳(1992—),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教育方向2017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和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