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可视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9-06-11刘金虎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历史与社会可视化

刘金虎

摘 要:“可视化”教学是指将抽象的、不可视的知识、思维乃至方法,用结构图、框架图、思维导图以及表格等外化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会呈现思维图示及共享学习的经验和快乐的一种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既要追求知识可视化,更要追求思维可视化;同时,通过方法模型化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

可视化是指将教学过程中抽象不可视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和思维过程等,采用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以及地图、表格等外化技术,通过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关系,呈现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经验和快乐的一种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知识是对历史现象概括的结果,是理性、抽象的结论。现行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思路以时序为主,分为多个学习主题。每一个主题虽然都有所侧重,承载着丰富且繁杂的中外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学科逻辑体系不适应,也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采用地图、表格、思维导图等外化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把抽象理性的内容具象化、可视化,不失为改变上述现象的有效方法。

一、知识结构化: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与统整

知识结构化关键是要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可视化”教学资源库。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知识要点梳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地图册和填充图冊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历史与社会教材设有总标题、导语、子标题、阅读卡、课题活动、综合探究等板块。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主要是利用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通过对具体知识点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形成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的知识框架,使知识结构化、可视化。

例如,在“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是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原因)?”和“为什么欧洲人能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条件)?”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作为本知识点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图说”的方法。再次,梳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最后,搭建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示意图,让学生在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冲击下掌握其过程。

这种“知识结构化”教学内容的处理,更好地揭示“可视化”教学本质,既实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又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方法。

(二)单元内容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单元内容整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及其特点,以教材单元为单位,通过学生阅读,整体感知和构建,整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实施拓展训练,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重建知识结构,探求学习目标达成。知识结构化的单元内容整合其教学操作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前置性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探究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步,合作交流,探究核心问题,粗略勾画知识框架;第三步,拓展升华,知识结构化。

例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时,因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教师可以时间轴为主线索,将政权更迭、相关标志性事件、学习要点提示与方法指导标注其上,使分散的知识结构化。

通过上述设计,将整个“单元”知识内容的隐形线索串联起一条以时间轴为主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历史线索,将三国鼎立、北方人民的南迁与江南开发、北方民族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件大事整合为一体,有效弥补正文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广域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知识结构化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教材中相关知识要点内容的整合串联与结构化处理,也包括相关网络资源、影视资源以及地方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1.梳理教材内容,课本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梳理教材内容首先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结束后,为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脉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册“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夏—清)”组织复习教学,并根据该表进行简约化处理,形成《中国历史纪年简表》,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样,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也是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教材交代得也比较简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以时间轴的形式加以设计,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一目了然。

2.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丰盈知识结构化的内涵。教学中,可挖掘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在“郑和下西洋”教学中,可通过网络及其他参考书,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运用表格,将其与哥伦布远航简况比较,指导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学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此外,还可以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可视化教学。乡土资源具有地方性、开放性、可触摸性与物化性等特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增强“可视化”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学科间内容整合,凸显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化

特定历史的发生、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以至于科学的发现,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孕育而生的。因此,在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和课程与教学资源时,一定要置身于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视角。

如,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是典型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代表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要求学生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再出示印度佛塔、中国佛寺和日本佛寺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的结论;再次,出示同一区域两种不同宗教建筑比较的表格,说明同一区域并存两种宗教时,宗教景观的差异表现更为明显,如甘肃省两大宗教景观;第四,对同一宗教不同时期(如基督教)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以此阐述同一宗教建筑也会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变化,烙上时代的印记;最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基督教教堂前有宽阔的广场,清真寺周围及内部有很大的空地,而中国的寺庙大殿对面往往都有戏台(即造成宗教景观差异的原因)?同样是戏台,为什么南北方不同?一个简单的宗教建筑景观的不同,隐含着历史学、宗教学、地理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并加以梳理,尽可能凸显跨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彰显历史学科的史学韵味。

二、思维“可视化”: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实施

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促进思维“可视化”,核心内容可以从巧用示意图、活用表格、善用时间轴和精用思维导图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巧用示意图,变通知识,使思维直观化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是以经验型为主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形象思维支持。历史与社会教材除文字以外,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各类表格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如“隋朝大运河”教学内容中,教材仅用165个字和1幅图,单凭文字很难把大运河的概况、意义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此,可以指导学生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先引导看图指出大运河的分段、中心、南北起讫点、沟通的水系,然后用“一条运河、二千多公里、三个节点(洛阳、涿郡、余杭)、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方法总结,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运河对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活用表格,学会比较,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运用表格开展基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比较,是较常见的历史比较法。

1.基于時间维度,就某一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层次作比较。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总是呈现出阶段性。从时间坐标出发,对特定的历史进程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往往能够比较清晰地解释历史发展进程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

例如“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关于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对比表,从根本原因、发动国家、结果(签条约)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知识归纳,揭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基于空间维度,就特定历史发展作古今中外比较。古今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常用方法。如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路一带”的路线和作用比较等,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又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活化处理教材,善于从空间的维度灵活设计和使用表格,更好地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复杂的历史通过“可视化”的表格设计,实现教学思维的可视化。

(三)善用时间轴,整合知识,把握学习体系

所谓时间轴就是指“将一些历史事件划分到某一时间段,并将这些时间段串联起来,最后以多种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使人们便于用某一时间段来为历史事件定义,并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4]的图示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时间轴,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如“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如图1的时间轴,既系统反映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精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将复杂混乱与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串起来,借助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手段,有助于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有助于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

1.明确“思维导图”构建要领。学生思维导图制作的一般流程:课题提出,明确目标—中心发散,关系连接—发挥联想,联立关系—绘图完成。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为例,其建构要领首先是确立主题,即“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然后主题名称“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置于思维导图中心位,再画出文化、政权、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等子主题;每一个子主题配备顺序指示,相互间用线条连接并指示关系;然后再填上下级主题,使之与上级主题衔接,作为上级主题内容的具体化。

2.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学生在明确“思维导图”构建要领,经过“思维导图”构建训练示范后,对于教学内容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尝试利用表格与地图精细化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及时对制作比较典型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和讲评,从而为学生开展关于特定专题、章节、单元,以至拓宽学科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较快地梳理内容,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地图等形式展示重难点。

参考文献:

[1]陈程.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法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究[J].才智,2014(4):193-194.

[2]张良柱.以漫画形式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90.

[3]张玫.以思维可视化技术启发并引导学生正确逻辑思维,提升完型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89-90.

[4]周小兵.用时间轴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5):36.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历史与社会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