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的启示

2019-06-11袁军荣李兵兵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师高校教师协同

袁军荣 李兵兵

[摘           要]  双师协同教学作为一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可以给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施双师协同教学过程中,作为高校教师不仅需要面对从单干到合作、从封闭到开放的挑战,而且需要着重处理专家的遴选、分工与合作、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问题。台湾地区在2010年出台了较为详细的协同教学指导要点,可以给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协同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86-02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这一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职业院校的课堂,基于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职业院校可实行双师协同教学,即由专职教师和行业专家两个人承担同一门课程的内容开发,共同给学生上课,借助知识结构的互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我国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会讲”,“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学术同仁们聚集在一所房子里,大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辩,学生则洗耳恭听。宋朝书院盛行时期,岳麓书院内朱熹与张拭两位大师,则当众辩论《中庸》之义,讲堂上并排着两把太师椅,听讲的学子赞成哪家的观念,就加入哪位大师阵营。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一般会安排大师们的公开论辩,但双师协同教学正式出现在普通高校课堂,时间并不早。2013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以“构建‘多师同堂教学模式”为题报道西南政法大学从2001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的双师互动教学模式,也即我们现在讨论的双师协同教学。近十多年来,我国关于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讨论和实践并不少,双师协同的理念也正在被更多教育者知晓并认可。

在我国台湾地区,“双师同台”在职业院校内是非常普遍的,如屏东县私立大仁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的部分课堂里,专任教师和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同台授课,他们除了课堂上的合作,还需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商议教学流程,课程结束后再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双师协同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1+1>2”

双师协同教学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之间知识共享、转移,特别是行业专家可以把实务操作和实践经验通过“协同”转移给高校教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对大部分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上班”的高校青年教师,协同教学是补充自己实践经验的快捷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专家同台的机会可以让高校教师迅速成长。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做中学”,通过和行业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找到“做”的场所,除了课堂上的“做”,还可以到专家所在的机构实地参观和见习实习,让课堂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生培养体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职业院校学生对实践操作往往比较好奇,如有行业专家来到课堂,学生会很有激情,专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最新的教育素材,另外,专家对职业的理解和社会经验往往比高校青年教师要丰富得多,这对课堂来说是一笔财富。高校教师主讲理论,行业专家主讲实践操作,两位教师可以轮流讲授,也可以相互契合,一唱一和,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当高校教师讲完幼儿园的方案教学时,可以邀请园长介绍他们幼儿园的某一具体方案课程的实施,从理论迈入实践,之后高校教师和园长再对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从实践重新升华到理论,让学生可以充分吸收,同时也能提高师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此外,当课堂延伸至实践单位时,学生更能亲身体验学习,从而提升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二、双师协同教学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从单干到合作

传统的高校课堂,一位教师一群学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全程掌控,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评价等,都由教师一人决定。缺乏有力的支持和监督。当然,也有的教研组会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但到了实际课堂,往往由于情境的变化,教师容易再次回到完全自主的状态。双师协同教学,一门课程中两位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他们需要共同为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这必定会促进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交流与合作。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制订教学目标,一起分析学生情况,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对高校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产生冲突,但能让课堂变得活跃和丰富,教师会乐此不疲。

(二)从封闭到开放

原本一个人的讲台要让两位教师来分享,对两位教师来说,都可能是挑战。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其局限性,高校教师往往对理论知识研究深入,但单纯的讲授常常会让课堂变得无趣,而行业专家一直在机构或企业工作,直接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很多新的信息,双师协同教学的出现必将打破原有课堂的闭塞。双师同台,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可以相互督促,接受对方和學生的监督,促进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双师协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专家的遴选

什么样的专家适合进入大学课堂,这是推行协同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知名幼儿园的园长、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优秀的骨干教师是双师协同教学的首要人选。其他行业中,由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担任比较合适,很多学校都会倾向于选择本校杰出校友进行双师协同教学,除了传授技能,还可以联络感情、激励学生,值得借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在2010年对行业专家的遴选提出了四条标准:(1)大专以上毕业,并具有5年以上与任教领域相关实务经验,且表现优异者;或者具有10年以上与任教领域相关实务经验,且表现优异者。(2)任省级以上专业竞赛选手、教练或裁判者;(3)曾获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牌或荣誉证书者;(4)其他经学校自行认定并能够担任协同教学的工作者。遴选条件中对专家的学历要求并不高,较为强调的是专家的个人经历以及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由此可见,高校较为期待行业内的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

(二)分工与合作

一个课堂由两位教师分享,一定会牵涉协调分工与合作的问题。作为主场作战的高校教师理应承担统领和协调工作,在学校教学计划下共同商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时间安排、考试评定等事务。关于分工与合作,台湾地区有详细的规定,以专任教师授课为主,行业专家协同教学为辅;专任教师仍应全学期主持课程教学,课时费照发。协同教学的时数,以不超过全学期授课总实数的1/3为宜,同門课程不限由一位行业专家协同授课,但专任教师应妥善规划各行业专家协同教学。对行业专家工作内容,台湾地区也具体提到,行业专家以协同实务课程教学为主,学校也可根据校内实际需求,规划行业专家工作,包括共同规划课程及编撰个案式教材、指导学生实务操作、校外竞赛、考取证书和参加展出等。

对协同教学者在课堂内的分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少非认为,需要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1)采用协同教学的何种形式?讨论、轮流呈现,还是平行教学,或者嘉宾教学?(2)如果是讨论,内容如何分配,谁来主导,由谁总结?(3)如果是轮流呈现,内容如何安排?辅助者是否要在场?如果在场,在哪里?教室前面、后面,还是学生中间,或者在教室中巡视?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如何配合主讲教师,如何与主讲教师沟通?如何与学生小组或个体互动?(4)如果是平行教学,小组如何划分?随机还是分层?教师如何分配?(5)如果邀请了嘉宾,是讲话还是谈话?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如何定位,作为话题的引发者,还是介绍人和总结者?(6)如果涉及角色的转换,如何设计以保证转换的平衡,而不会导致学生注意的分散和任务时间的减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问题都需要参与协同教学的教师在课前讨论和协商,课后再进行反思。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双师协同教学的效果由谁来评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可能最有发言权,当然,随堂听课、任教教师互相评价和同行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或评估由量化和质化两部分组成,量化部分既包括学生成绩或竞赛获奖上,也包括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上;质化部分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要想相对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须编制相应的评价量表,包括《行业专家双师协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学生版)》和《行业专家双师协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教师版)》。此外,学校还可以举行小型报告会,邀请参与协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少非.协同教学:模式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3):32-36.

[2]夏伟,肖坤,罗丹.高职院校“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5(6):108-111.

[3]台湾技职司.技职再造:技专校院遴选业界专家协同教学作业参考手册[Z],2010(2):6.

[4]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3-117.

[5]付子堂.构建“多师同堂”的协同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02-25.

[6]高青松.“多师同堂”教学模式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7):71-72.

猜你喜欢

双师高校教师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