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冲突隐忧及协同机制研究
2019-06-11解红戴波
解红 戴波
[摘 要]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有着教师与科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而目前许多高职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冲突与隐忧。从冲突与隐忧现状出发,以纵向与横向两个视角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诸如以下措施加以改善:高职院校找准自身定位;高职院校构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发展性评价机制;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地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060-02
一、引言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11月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强调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追求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回归到“内涵式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与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两大基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回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保障青年教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与隐忧现状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内涵
首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有别于本科院校。在教学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要围绕着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操作方法,在毕业后能迅速投入生产一线的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青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学的职业特性,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融合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景模拟式的教學为高职青年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的独特内涵。虽然在同等条件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国家级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相对本科教师面临更大的困难,但高职院校与与企业、产业的紧密联系使其也具有进行实用型科研的天然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或通过产学研合作借助企业与研究院所的资源[1]进行实用型技术和新工艺研发的活动,高职青年教师的科研主要包括了三个主要部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与推广、技术咨询与服务,通过科研可以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的前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最终也会反馈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上。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隐忧分析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就职时间短,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丰富、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作者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平均每周教学学时在20学时以上。此外,有的规模庞大的专业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有的教师需要担负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需要满足教学量上的任务,院校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然而学校层面没有及时出台配套的帮扶措施引导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形成系统的职后培养体系。在科研层面,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职称的评定上对青年教师提出了论文要求,除了论文的数量以外还对论文的质量有所要求,而高职青年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有限、能获取到的科研资源同样有限,发表高质量期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冲突导致乱象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但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没有及时得到完善,使得具有知识和技能传授者、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承担着双重身份的青年教师倍感压力,导致了教学与科研冲突的乱象。首先,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为了职称的评定而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出现了抄袭、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其次,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完成科研任务,为此只能压缩备课和研究教学的时间,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再次,由于没有良性的机制,教师长期处于双重压力之下,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困扰青年教师,使得他们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由于科研与教学的成果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如果教师在两方面都付出了精力而没能取得晋升,会严重打击青年教师的自信心,严重者会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与隐忧,本研究将从纵向的科研与教学的历史沿革以及横向的高职院校发展与政府、社会之间关系的双重维度去分析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从纵向发展视角看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
在古代,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有“学徒”,在中国古代,人们形成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等不同的社会生产分工,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的调整、改造与创新,并在春秋末期形成了以墨子为代表的私学授徒的职业教育模式,这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产生的雏形[2]。在欧洲,在城市里从事某一行业都需要进行一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这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学徒制”。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德国在“二战”后工业能大幅度地跃进,经济能够迅速崛起与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810年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负责筹建了柏林大学,并与费希特、施莱尔马赫一同为柏林大学制定了基本的两项重要原则:“教学与研究的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柏林大学成立之前,全球的高等教育基本都围绕教学进行,这两项原则是首次将科研提到了与教学相匹配的地位,认为高等教育应当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这两条原则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与沿科研的基本准则。
(二)从横向政府、高校关系视角看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
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与政策取向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呈现出行业法团主义作用的结果,是由于其多党的联邦制容易形成行业层面统合,从而形成了重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系统。而对我国大部分高校而言,学校的财务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学校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的投资力度,学术型高校获得国家的经费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资源,这也导致了高校更加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但这样单一的导向会造成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不利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尤其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带来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困境。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谐互动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找准自身定位,分类发展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更为科学,近年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得到了教育部分的重视,“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也重整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并促进高校分类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本质而言是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没有好坏之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优质的高职教育。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正确认识,盲目地追求提升办学层次,将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学院升大学、专科升本科;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缺乏对行业内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的深度分析。高职院校跟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把握社会学科专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找准定位实现分类发展。
(二)高职院校构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院校考核制度的不科学。在考核的指标上,没有对各专业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专业水平指标的深入思考。在这种教学考核的模式之下,有的教师为了能取得较高的评教分数,以降低要求、宽松考核等方式取悦学生。除此以外,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都是大同小异,在各年龄层、各学科类型教师间通用,缺乏弹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设立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考核指标,结合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建立水平评估档案,由专业领域的专家、院级督导、学生、同行等多方进行客观监测,保证评价体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三)青年教师自身要积极地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虽然活动的对象与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对知识与科学进行再生产和传播的途径,两者间联系紧密,互为补充。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内容,不断地融合创新。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具体而言,青年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从教学中挖掘自身研究兴趣,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发掘新的专业技术领域,再将从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与新能力反馈给学生,实现教研相长。
五、小结
我们仍处在高等教育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上仍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历史与时代需求的双重原因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要解决这一隐忧,高职院校找准自身定位、分类发展,构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同时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实现教研相长
参考文献:
[1]刘松林.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9):60-65.
[2]郭守佳,赵冬梅.试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起源[J].兰台世界,2011(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