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溯源看东吴

2019-06-11李绍斌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制壶万历茶具

李绍斌

苏州东吴博物馆馆藏颇丰,仅紫砂器系列收藏就有500多件。部分藏品曾在省内多家博物馆巡回展出过。年前该馆甄选了106件精品,推出了“紫玉金砂”明清紫砂百壶特展。我也慕名专程前往参观学习。

紫砂展陈列的皆是存世稀少之器,一件难求之壶。紫砂门类之全面、数量之丰富,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宜兴紫砂发展史。这在全国众多紫砂展览中都极为少见。尤其是提梁壶鼻祖赵梁之作、古朴大气的元畅和时鹏之作、首创匣钵封闭烧制的李茂林之作,明四家齐聚一堂,光彩夺目。

自魏晋六朝以来,佛教的禅宗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禅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我不信佛,但喜好喝茶。于窗明几净之斋,花前月下之境,沏上一壶佳茗,静静地浅斟慢饮。眼前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虫鸣鸟啼,万籁之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于是品味古人“禅茶一味”之说,慢慢心境澄明,平淡超然,竟有了禅意。感到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什么爱憎、得失,都归于空灵无物,宠辱皆忘,自然恬淡。

吃茶而离不开茶具,茶具中我最青睐紫砂壶。一边参观“紫玉金砂百壶展”,一边在思索着作为陶都宜兴的紫砂文化的渊源。

紫砂茶具草创于宋。据说苏东坡曾居住宜兴蜀山,并亲手设计了一款提梁式砂壶,有他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为证。然而人们至今无法确认一件东坡壶实物。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开始,紫砂壶制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据说有唯一的一把树瘿壶传世,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宜兴的收藏家储南强先生捐赠。为了不使供春树瘿壶绝技失传,1953年以后南京博物院曾请宜兴制壶高手仿制若干把,世上得以流传。其实,从时大彬开始,历代制壶者均有仿制树瘿壶的。所以国博收藏的这把“供春壶”,是真是假还有争论。真正既有记载又有实物传世的我以为应从明代万历开始。

明代中叶陶瓷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从朝廷到民间以壶煮茶、泡茶的习惯开始形成。江南城镇多有茶楼,饮茶风气兴盛,文人以茶待友为时尚,茶具的需求自然增多。因此,宜兴紫砂壶生产十分繁荣,盛极一时,名匠辈出,壶型多有创新。

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是一本紫砂壶的专著。作者周高起论到“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说明当时饮茶习俗改变,宜兴紫砂壶已经替代了银、锡、瓷壶。“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紫砂壶成了实用与欣赏兼备的艺术品。

书中记述万历时期制壶名家有:

董翰,号后溪,开始将壶制成菱花式,工艺极尽精巧。

赵梁,又作赵良,善做提梁式紫砂壶。

玄锡,又作元畅(古代玄与元通用)。所做紫砂壶以古朴见长。

时朋,又作时鹏,生于嘉靖,活动于万历。制壶名家时大彬之父。

这四人被誉为万历紫砂工匠四大名家,都是采用供春的制壶手法。四人中董翰风格文巧,是最早创制菱花式紫砂壶的名手。其他三家所制之壶则多显古拙风格。

李茂林,名养心。万历婺源人。制作小圆式,慧巧而朴素,都属于名玩。

制壶工艺自此以后,有了重大改变。

以前的茗壶,夹于缸坛中,一同入窑烧造,难免沾染缸坛釉泪。到李茂林以后壶胚不再直接入窑烧制,改成另作匣钵,将壶胚封闭其中,再入置陶窑。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工艺,因此提高了烧造质量,紫砂壶进入了工艺美術的新层次。

周高起认为,如果说供春是紫砂壶的创始者,那么上述五人则是正始者。

在参观东吴博物馆“紫玉金砂”明清紫砂百壶特展时,对一些珍品名壶我有幸上手细细端详,特别是零距离接触到明万历紫砂大家正始者的作品。抚摸着400多年前的紫砂艺术品,与古人对话,感觉真好。

除了正始者的精品紫砂外,“紫玉金砂”百壶展览中明清紫砂大家名家的作品同样丰富多彩。

时大彬为承上启下一代宗师,他所制茗壶存世非常稀少,展厅中我看到多件时大彬的精品,其中时大彬款提梁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其他如徐友泉、陈用卿、邵文银、欧正春等皆显大家气象。

此次展出的百十把紫砂壶,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展览不仅为热爱紫砂壶的广大观众提供了精神文化大餐,更为中国紫砂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制壶万历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品雅茶具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冯可宾买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