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博物馆藏清代素三彩瓷器
2019-06-11刘丽文
刘丽文
素三彩是低温彩釉品种之一,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时期素三彩有绿、黄、紫、褐等颜色。正德时期素三彩器不多见,但制作精巧。嘉靖时期素三彩色调浓重,鲜亮不足。万历时期素三彩器有各种色地,其彩直接施于坯胎上。清代素三彩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熙时期的产品最为名贵,是中国陶瓷史上素三彩制作最繁荣的时代。不仅器物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以及色彩变化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就镇江博物馆藏清代素三彩瓷器作一介绍。
清代素三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康熙时期素三彩最为盛行,康熙素三彩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工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方面,以黄、绿、紫为主,造型以大小不等的各类盘、碗为主。在创新方面,出现以米黄、黑等多种低温色釉为地的素三彩瓷器。色彩以黄、紫、绿彩为主。
康熙素三彩瓷中精品首推白地素三彩,其特点是采用釉下暗刻花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方法进行装饰,彩色花纹清晰明丽,暗刻纹饰若隐若现。如康熙款白地素三彩三果盘,高4.6、口径24.8、底径16.5厘米。口微侈,浅腹,平底,圈足。盘内腹绘有果树,紫色枝干,绿色叶片,枝干上垂挂着桃子、荔枝、石榴,熟果湿润鲜美,配以黄、绿、紫色调,显得浓翠欲滴。果树之间的空隙是枝叶遮盖的天空,祥云中暗刻的游龙腾跃,若隐若现。外腹绘牡丹和茶花,黄、绿、紫色花朵鲜艳夺目,各具特色。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图1)。全器花纹用墨线勾勒枝干、花叶、花瓣、花蕊的轮廓,色彩浓淡适宜、柔和典雅。桃象征长寿,传说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实,食之可长生不老,于是人们便称桃子为寿桃,是长寿的象征。取“祝寿”之意,谓之“寿桃”。“荔枝”与“立子”谐音,所以人们用荔枝来预祝生子,有祝早生贵子之意,同时荔枝亦可取其谐音“利”“立”,都为吉祥之意。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寓意多子。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将石榴种子从伊朗带回中原,伊朗那时叫安石国,所以石榴古时称安石榴。康熙款白地素三彩暗龙纹花蝶碗,高6.7、口径14.5、足径6.7厘 米。口微侈,深腹,平底,圈足,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碗外腹绘花蝶纹,用墨线勾勒枝干、花叶、花瓣、花蕊的轮廓,填以黄、绿、紫、湖绿等低温釉,釉下暗刻龙纹(图2)。紫色枝干,绿色叶片,黄色花朵,鲜艳夺目。花卉下暗刻龙纹若隐若现,与花蝶纹的清晰明丽相映成趣。暗刻,出现于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间得到充分应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寂园叟《陶雅》提到“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艳”。其特点是采用釉下刻龙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裝饰方法,瓷器表面呈现出在彩釉纹饰下隐现的龙纹,显示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康熙素三彩中创新之作。除白地素三彩外,还有黄地三彩、黄地紫绿彩。黄地三彩,是先在素胎器上刻花后施彩,釉面肥厚润泽,色调鲜明,纹饰层次清晰。如康熙款黄地三彩绿紫龙纹盘,高7.2、口径40.3、底径26厘米。折沿,曲腹,圈足。折沿上绘腾跃于彩云中的龙,盘内腹绘梅花、菊花、荷花、牡丹花,每枝上的花卉都开得繁茂,片片花瓣形成很多层次,疏密有致,黄地、白花、紫花、绿叶,色调温润鲜艳,绚丽工巧。内底部为二龙戏珠纹,龙一紫一绿,四周祥云缭绕,气势贯虹,栩栩如生,外腹绘二龙戏珠纹,间以花卉纹。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双圈款。全器色彩有黄、紫、绿、白、蓝等,色彩浓淡适宜,釉面光亮坚致。(图3)。黄地紫绿彩,是沿袭明代万历时的品种,从康熙起,直到宣统止,成为清代廷续不变的传统品种。康熙款黄地紫绿彩龙纹盘,高2.8、口径13.1、底径7.5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紫彩款。盘内绘紫绿龙纹,盘外壁绘紫色葡萄、绿色叶子(图4)。康熙素三彩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种,“虎皮三彩”。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浸晕而成,宛如斑驳的虎皮,故名“虎皮三彩”。传世品中多见康熙虎皮三彩碗、盘等。如康熙款三彩虎皮纹碗,高5.5、口径12.5、底径5.9厘米。撇口,下腹弧折,圈足。足内双圈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图5)。内外施黄、绿、紫、白色相间的釉斑,俗称“虎皮釉”。墨地素三彩在清代比较少见,是康熙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饮流斋说瓷》“素三彩”条曰:“茄、黄、绿三色绘成画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制作时,先在器上施以绿釉,覆施墨釉,即为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笔道勾描花卉、荷莲等,填绘黄、绿、紫、白各色。如清景德镇窑墨地素三彩西厢人物故事方瓶,高55、口径12.5、底径11厘米。喇叭口,深腹,平底,底部内凹成方形,内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腹部开光,内绘西厢人物故事,两面内容一样,从上至下,第一幅画面为张生身着绿色长衫,头戴紫帽,独坐书案,手托下腮进入梦乡,梦见莺莺一身黄衫紫衣,反映张生深切的相思之情。第二幅画面描绘张生左手执扇,右手长袖后甩,爬上高墙,墙外红娘笑迎,莺莺拂袖似怒(图6)。另两幅画面内容一样,从上至下,第一幅画面莺莺“长亭送别”。第二幅画面为张生、莺莺在树下对弈,红娘在旁观赏。第三幅画面表现张生和莺莺西厢相会的情境,庭院一角,张生弯着腰,望着窗内的莺莺,而在倚栏庭院内的莺莺则用罗帐遮住半边脸,腮晕潮红,羞娥凝绿(图6)。瓶底“大明成化年制”款(图6),应为康熙民窑仿成化款。康熙以后素三彩瓷器少有制作,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乾隆款黄地紫绿釉蝠桃纹盘,高7.6、口径40.3、底径23.5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内沿绘龙纹间以团寿纹,内壁绘八宝纹。八宝是藏传佛教的主要供器,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等8件器物组成,被藏传佛教视为吉祥象征;内底绘五只蝙蝠环绕一篆书团寿字的图案,外壁绘缠枝桃纹间以蝙蝠纹(图7)。蝙蝠纹出现于明代,因“蝠”与“福”谐音,有在瓷器上绘百只蝙蝠,谐音“百福”。清代时期,蝙蝠纹为多见的器物主体装饰题材之一,常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围绕一寿字或桃子,俗称“五福捧寿”, 寓意多福多寿。除以上几件素三彩外,镇江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清景德镇窑绿地素三彩香炉,通高28、口径13.5、底径13.5厘米。六边形,平唇,短颈,折肩,平底,三足,肩腹部饰一对兽形耳;有盖,盖钮饰狮形(图8)。香炉是古人用以熏香取暖、除异味、添香气以及书房焚香,后多用于为神佛烧香。出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铜炉,经考证为熏炉,认为此种形制的熏炉适合焚燃树脂香料的。汉六朝以后,佛教盛行,以焚香供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因而各种形制的香炉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