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之“同而不同”论析

2019-06-11郦寅房瑞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视角李白

郦寅 房瑞丽

【摘要】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给“粉丝”魏万的一首赠诗,其中详叙魏万吴越之游的全程,其游历路线是今“浙江唐诗之路”的精华区域。李白通过“同而不同”的艺术手法,连点成线,向世人展示了蔚为壮阔的吴越之景。本文选取李白在此诗中描绘的钱塘、绍兴和温州三地,分析诗人在不同视角下的诗作内涵,以更好地领略李白内在的艺术技法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同而不同”;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李白曾多次游历江南,据相关学者推测,他在天宝十二载前后游览吴越地区的途中,遇到了一路追随他的“粉丝”魏万①,并为他写下了《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这首诗既是对魏万行程的详叙,同时也是对自己旅程的总结。全诗涵盖了吴越山水的绝大部分地区,从杭州的钱塘江到绍兴的若耶溪和镜湖,再到台州的天台山、四明山和国清寺,接着到温州的赤城山、丽水的山川谷和石门山,再到恶溪,绕过仙霞山脉达永康再由水道到金华,接着来到严子陵所在富春江,最后沿江东行到达苏州并进入太湖。李白运用高超的笔法,全诗每一处秀美山水都用“同而不同”的笔法绘出,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吴越山水图。

明代批评家叶昼先生曾评价《水浒传》描述各好汉的文字“妙传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笔者认为,李白此诗亦有“同而不同”之妙,“同”之处有三:其一,全诗核心部分均为写景,并以描摹山水为主,契合吴越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其二,打破诗文韵律节奏,以文为诗,看似是诗,实际也可以理解为一篇游记小品文;其三,语言汪洋恣肆,纵横飘逸,和李白一贯的创作手法相似,但又十分贴近生活,描绘了和普通游客类似的观游历程。而“不同”之处则在于李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选取了每一地区最突出的一些景观作为诗歌切入点,采用最佳观景视角描摹,因地制宜,因而“不同”。本文将选取诗中的钱塘、绍兴和温州三地详细展开。

一、钱塘观潮:俯仰之间,涛卷云舒

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②这是对游历的起点杭州的描绘。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观潮日,相关学者推测魏万于此时抵达钱塘③。虽然杭州风景秀美,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但李白因时制宜,只选取了杭州钱塘江的大潮作为此地的切入点,以典型绘杭城,使之特点突出。

此处,李白主要采取俯视视角鸟瞰钱塘大潮,因而诗歌的气势和境界较为壮阔、豪迈。李白站在高处,因此有了“访我三千里”之说,仿佛透着奔腾的潮水看到了魏万一路跋山涉水的追溯步伐。“三千里”化虚为实,数字虽是虚数,但浩浩荡荡的潮水和一路蔚为壮观的景致却是实,虚实之间,壮阔畢现。而“访”字体现了李白“反主为客”的心态,同样是游客,李白却将自己作为此处的主人,将魏万视为千里寻人的游客,这与李白置身钱塘高处,并未移动身体的静止状态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此处风景十分留恋,而这般巧妙的主客之分也给人以新鲜的艺术体验。此外,“涛卷”一句为俯视视角,“云横”一句为仰视视角,俯仰之间,大海的波澜壮阔和山脉的绵亘不绝交相呼应,如此夸张的想象赋予了钱塘潮水以波澜壮阔的雄姿。接着又连用两个比喻,将潮水比作白马驾着车疾驰在路上,又将潮水涌过所产生的声音比作雷声,奔腾鸣响之势让人心惊胆战,短短两句,把潮水的颜色、速度、声音融入两个比喻之中,既合理贴切,又营造了惊心动魄的氛围。同时,还暗示了魏万追寻李白的路途较为艰险,但他克服重重困难,也隐含着李白的赞扬之情。

二、绍兴泛舟:移步换景,魏晋风流

接着,李白继续南下到了绍兴一带,“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④此处李白泛舟湖上,以环视视角观赏两岸景致,并且移步换景,提到了绍兴地区的多个景点,主要包括会稽若耶溪、上虞镜湖、嵊州剡溪三地,连点成面,力求展现绍兴全貌。

李白在描绘绍兴一带时,并不是像钱塘那般单纯描摹景色,而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融情于景,这也与他移步换景的观游状态有关。尤其是最后三句,“人游”句运用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浪漫氛围,将地上的“人”和水中的“舟”移至“空中”,仿佛和“月”结邻,表明水之清、人之乐;“此中”句由剡地之景想到王羲之、许询等魏晋名流,因此,李白在此地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魏晋楷模带给他的精神愉悦;“笑读”句巧用孝女曹娥和黄娟“八字隐语”⑤的典故,哀乐正反为用,增强了艺术效果,也使文章立意提高,在单纯叙事和写景之上融入了个体感情。究其本质,也可看出李白的个人精神倾向,他选取了绍兴这三处有特色的景致,因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仅仅有对自然山水的倾羡,更多的是对魏晋名士的渴慕以及对绍兴一带人文底蕴和历史佳话的赞赏。

三、温州渡海:远眺视角,仙风道骨

李白在诗中还提到了温州永嘉一带,“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⑥不同于钱塘地区的俯视视角和绍兴地区的移步换景,李白对于温州地区的描摹更多是采用远眺视角,在温州渡海之时依旧不忘远方的天台山,这与他的道学经历有关,也与他名山求仙的精神诉求有关。

开头引出温州海路难走,奠定艰险的基调和作者不畏困难的勇气,也再次暗示魏万旅途艰难;与此同时,艰难的海上环境也会让李白想起之前较为美好的游历经历,而本诗中温州前一段的诗歌,写的正是天台地区,故此处再次回溯天台山便合情合理。

李白对道家文化十分渴慕,也留下了很多关于道家的诗句,如“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六首》)等。此处提到“赤城霞”和“千霜月”两个意象,也和道家文化有所关联。首先是烟霞意象,“在道士们眼里,日月不断运行,恒久不息,如果人能摄取日月之精气,必定也会长生。”⑦因此,烟霞与道家的结合主要和道家的修炼方式有所关联,而赤城霞更是天台山仙道的象征,除了李白,还有如皮日休的“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寒日书斋即事三首》)等诗中也有此等描绘。而“月”意象,一方面月亮承载了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成为了连接月下之人心牵两地的桥梁;另一方面,月亮较之太阳稍暗,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关于月亮的很多传说也容易引起诗人对仙境的联想。类似的还有李白的另一首诗:“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天台晓望》),同样选取了这两大意象。因此,李白从温州海域远眺“赤城霞”和“千霜月”,念念不忘天台的景观,寄托了他对成仙成道的心理诉求,而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则是希望通过终南捷径实现政治抱负的渴望以及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的调和。

虽然李白在同一首诗作中选取了不同的视角进行描摹,但这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李白的游历路线直接相关,同时也和诗人的精神追寻有很大关系,如对魏晋名流的仰慕、对飘逸洒脱生活的向往、对道家成仙文化的倾心等。诗人融情于景,用“同而不同”的艺术魅力形成兼山水之游和精神之游的无上境界。

注释:

①考证时间详见:査屏球.盛唐诗人江南游历之风与李白独特的地理记忆[J].文学遗产,2013(3).

②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一七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88页.

③査屏球.盛唐诗人江南游历之风与李白独特的地理记忆[J].文学遗产,2013(3).

④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一七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88页.

⑤八字隐语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具体见《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⑥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一七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88页.

⑦陈再阳.道教文化与诗歌意象——以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为对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65-70.

作者简介:郦寅(1997-),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在读,中国计量大学本科在读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指导老师:房瑞丽,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视角李白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