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的探讨

2019-06-11吴祝昕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异同中国舞蹈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行为,属于宗教经验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至今,舞蹈仍然是宗教仪式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中韩两国宗教仪式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韩国;宗教仪式;舞蹈;异同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舞蹈与宗教之间一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宗教舞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连接媒介,伴随着佛家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韩国两个国家的佛教文化渊源流长,佛教仪式舞蹈也得以发展。但鉴于中韩两国佛家文化不同的发展现状,其佛家仪式舞蹈也出现了异同现象。

一、中韩两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东汉初年,佛教文化开始从印度传入到中国地区。自此之后,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三国时期,在纷乱的政治局面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为日后南北朝佛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在这一时期之内,中国境内的佛教寺塔建筑、佛像雕塑等各具规模;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各大帝王的推崇,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诗句中描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对当时佛教的盛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在隋唐期间,伴随着经济、政治的繁荣,为佛教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盛唐的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达到顶峰,并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同时,伴隨着盛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在我国的佛教文化得以发展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向海外进行传播;在两宋时期,虽然从政治上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程朱理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佛教的内容;明清两代的思想家由于均受到佛学的影响,在弘扬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也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1]。

(二)韩国佛教形成与发展

佛教在传入韩国之前,韩国并未拥有真正意义的宗教,只是与其他的原始民族一样,存在一定的自然崇拜。他们片面地认为,自然灾难是神的愤怒和惩罚。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组鼎力期间,韩国仍未形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宗教信仰。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高句丽王朝,中国前秦苻坚曾派遣使臣与僧人将佛像和经文送给当时的统治者。百济王朝时期,印度僧人经过东晋到达朝鲜半岛进行佛家的传递。自此之后,佛教文化在该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罗王朝时期,正值中国盛唐鼎盛时期,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佛教文化经过中国进一步传入到朝鲜半岛;在高丽时期,高丽王开始将佛教定为国家宗教,并制定了僧科,优待僧侣,进一步促进了佛家文化的发展[2]。

二、佛教仪式舞蹈概述

佛教是一个睿智的宗教,从其诞生之初就开始利用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传播。在众多的艺术传播方式中,舞蹈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途径。在《法华经》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世人利用香火、跪拜、击鼓奏乐、箜篌琵琶、舞蹈嬉戏等行为进行佛塔供应,并以此行为进行世人感化[3]。

所谓的佛教仪式舞蹈,主要是在特定的时空幻境下,人们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祈求神灵、取悦神灵,并通过肢体的形式表现,表达出对神灵的崇拜、尊重和敬畏。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连接媒介,伴随着佛教在中国、韩国的发展,佛教仪式也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人们发展的历史中,佛教仪式舞蹈也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期,百姓并未受到教化,常常邀请巫师进行法事祭奠神灵,以达到消灾求福的目的。后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化,舞蹈不仅仅是宗教的附属产品,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其他的元素。

三、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研究

(一)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相同点

虽然中韩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两国的佛教均属于大乘佛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角定了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之间存在较多的相同之处。

(二)仪式中有舞蹈

佛教礼仪主要有自行仪礼和他行仪礼两种形式,其中自行仪礼主要是指为了修道而进行的行为、为自己信仰的发展和深化所做的礼仪;其行仪礼则受是指祈愿仪礼和回向仪礼,主要是为了在家佛徒、出家僧侣进行加持祈福等。中韩两国的大乘佛教更加注重普度众生,以实现理他目的,这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最大区别。可以说,中韩两国的大乘佛教中,均具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精神,这就为两个国家的宗教仪式舞蹈相似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进行佛教仪式的舞蹈中,鉴于大乘佛教的“空”的思想,自然产生了佛、菩萨、各种护法神、灵魂和恶鬼的形象,不但如此,佛教还根据其具体的而形象,将各种行为进行了具体化。因而,在中韩两国的佛教仪式舞蹈中,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三)功能相同

鉴于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国的舞蹈均属于大乘佛教仪式舞蹈,两国的舞蹈在供养、修行、布教和超度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供养上来讲,两国舞蹈集中体现了将各种东西呈献给菩提,并表达出能闻法的感恩心情;从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修行上来讲,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中均表现出了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具有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目的;从布教上来说,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中均表现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内涵,具有拯救众生、普度众生的含义;从超度上来讲,两国的道教仪式舞蹈中,均体现了灵魂超度的内容。

四、中韩佛教仪式舞蹈不同点

(一)形式不同

佛教仪式舞蹈最为基本、重要的条件,就是利用舞蹈者的形体动作,作为媒介和手段,并表达出其内心的欢悦之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了解社会生活、宣传宗教等目的。在具体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必须要连续完成一个又一个动作,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具有较强的实现意义。

在中韩的佛教仪式舞蹈中,两个国家的舞蹈形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以韩国的长鼓舞为例,韩国的长鼓舞属于佛教仪式舞蹈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并 体现出欢快、轻盈和飘逸的动态美感。这与我国的芦笙舞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两个佛教仪式舞蹈过程中,舞者的肢体动作、舞蹈道具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第一,头部姿态不同。在舞蹈的过程中,中国的舞蹈者以欢快多样的变化为主要特点,而韩国的舞蹈则在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劳动性;第二,上肢姿态不同。在舞蹈过程中,中国舞者配合整个身体的灵动多变,并吸收了其他的舞蹈形式。而韩国的舞蹈者的上肢姿态中,则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征;第三,下肢姿态。在佛教仪式舞蹈中,中国舞者的下肢配合身体并达到艺术性的高度。而在韩国的舞蹈中,则在保证完成高度艺术的同时,对传统的宗教仪式舞蹈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

(二)功能不同

虽然中国、韩国的佛教仪式舞蹈是人们对风俗习惯、对农耕文明的一种有效表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两个国家的佛教仪式舞蹈的功能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在韩国佛教仪式舞蹈中,民俗舞蹈所占据的比例更大,而中国的佛教仪式舞蹈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佛教仪式舞蹈这种不同的特点,也与民族特征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以中韩两国的扇子舞为例,对两个国家的舞蹈功能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一,舞蹈性质有所不同。中国的舞蹈形式属于艺术形式的表演,而韩国的舞蹈形式则具有宗教性质和祭祀性质;第二,演出时间差异。在中国的舞蹈中,适合于任何一个演出的舞台;而韩国的宗教仪式舞蹈演出的舞台相对比较狭小,以仪式活动居多;第三,舞蹈过程差异。中国佛教仪式舞蹈过程中,变化更加多端,且在灵动中透漏出凝重;而在韩国的舞蹈过程中,传统特性传承的更加明显,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柔、轻、凝滞等特征;第四,扇子舞蹈动作要领差异。在中国佛教仪式扇子舞中,中国的舞蹈动作融入了各类舞蹈元素,并且从各类舞蹈要领的精华中进行吸收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的而艺术特色;而在韩国的扇子舞动作要领中,对其传统的舞蹈动作要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且每一个动作都比较复杂,几乎每一次停頓均可成为一个雕塑。

(三)借鉴意义

鉴于中韩两国佛教仪式文化之间的差异,韩国佛教仪式舞蹈更加端庄大方、安静柔美、情感内敛等特点,中国佛教舞蹈必须要对其给予借鉴,吸收佛教仪式舞蹈的理念,并对其进行弘扬,以全面提升中国佛教仪式舞蹈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在中国和韩国具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仪式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韩国两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佛教仪式文化。对此,笔者以中韩两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和传播为研究切入点,对中韩佛教仪式舞蹈之间的相通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殷芳园.浅谈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的异同[J].北方音乐,2017(2).

[2]陈明.浅析中国佛教舞蹈的发展与传播[J].戏剧之家,2014(4).

[3]臧丽荔.浅谈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参花,2017(4).

作者简介:吴祝昕(199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舞蹈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异同中国舞蹈
舞蹈课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