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2019-06-11常枭妹冯晓唱柴金萍杨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常枭妹 冯晓唱 柴金萍 杨柳

【摘要】从“无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过渡,已经成了发达地区的先行追求,但区域间的不均衡状态又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实现优质均衡,第一要义是均衡,核心是优质,基本要求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根本方法是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是人类教育史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2000年,又一座丰碑《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向我们指示:全民教育必须转向全民优质教育。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努力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优质均衡的第一要义是均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总体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快发展。教育部于7月19日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89万所,在校生1.45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1]。这表明我国已完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化了高中教育。

在全国水平发展较好的同时,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早已更上一层楼。例如,2008年,江苏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2010年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为99.96% ,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为98.7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50%,在2015年,江苏成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已提前实现了2020年发展目标的发达地区,高质量的教育普及和优质均衡,将是今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优质均衡的核心是优质——教育均衡和优质均衡的区别与联系

进入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指数不断上升,但是追求教育外延的扩张以及教育硬件的建设,是教育资源的均衡,而非教育质量的均衡,新时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质量的均衡,即优质均衡,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基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根本”“根本的”“大体上”,基本均衡就是“大体上的均衡”,是指无论在量和质上都还未达到圆满,只能大体上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2],主要通过教育资源的扩张和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持办学条件的公平。而优质均衡并非公平分配物质教育资源,而是在均衡基础上以优质为核心,将教育资源作为改善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辅助条件,从而实现均衡和优质的统一[3],所体现出的“质”的核心、内涵发展的路径则与基本均衡不相同。

将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作一部阶梯,那么底端应是不均衡,基本均衡是中段,优质均衡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一般称作“高位教育均衡”。按照学界的一般说法,教育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没有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长期维持,教育质量的提升就会被掣肘,所以,我们应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教育均衡不是教育质量的充分条件,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之间并非呈现无限的正相关[4]。学界实践证明,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之间有个临界值、饱和点,在临界值之下,教育资源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办学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再增加教育资源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5]。

两者的关键词存在差异。通过对比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和2017年发布的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可以发现,基本均衡主要包括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计算机台数、图书数、师生比等,而优质均衡除上述外,也对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优质教育资源做出要求,更是规定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室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室总数的20%等。

实际上,二者的区别还在于优质均衡更针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基本均衡针对教育起点的公平。这也正是二者的联系所在,二者都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并且具有递进关系和共存关系。无论是基本均衡还是优质均衡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6],因此,基本均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增加教育资源,减小区域间、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异,而优质均衡是在教育资源充沛的情况下,通过内涵式的发展,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经历从不均衡到均衡,从均衡到优质的漫长的动态过程[7],我们仍不能忽视这种共存关系。

三、优质均衡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的内涵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形式,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外延发展诸如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扩大教育教育面积、增加教育投入、增设设备仪器等,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则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软实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其实质是学校“质”的飞跃。这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追求学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首先应该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决策依据,要让办学理念更加科学化,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将制度管理走向人本化管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每个基于国家标准以上自由发展特长爱好的孩子,“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最需要的,或者说最适合他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8];再次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式,减负增效,使教育更适合国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还有就是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提炼学校特色,转同质化发展为特色发展,挖掘内部潜力,形成學校独特的发展机制;最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保障,教师队伍的建设除去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教师质量的提升以及结构的优化,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优质均衡的根本方法是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应建立区域间教师队伍共建,优质学校援助薄弱学校培训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拥有高绩效、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关键都在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要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优质学校援助薄弱学校。另外,学校应通过岗前职后的培训、学历提高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要积极探索建立城乡间、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很多国家,譬如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到1996年有近十万教师实行了流动换岗[9]。优质师资的交换轮岗为一些地区带去的新兴的理念与鲜活的血液,对我国很多偏远地区乡村地区是非常有利的。

五、小结

在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已向国家软实力转变,而全民族的高素質教育无疑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在义务教育完全普及的今天,实现了教育公平中的起点公平,我们更要教育质量的优质,要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育质量的均衡。这种均衡并非教育结果完全同一划,而是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并且具有爱好特长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将是一条漫漫长路,须吾等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网.

[2]周军,黄秋霞.刍议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的区别和联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8)53-57.

[3]吴徐莉.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调整[J].教育导刊,2014(11):7-9.

[4]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1-5.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

[6]张春晖.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4(4):160-163.

[7]顾月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4(5):11-13.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我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3,105.

[9]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向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59-60.

作者简介:常枭妹(1992-),四川雅安,西藏大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