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表演艺术产业经济与社会整合推动机制研究

2019-06-11黄晓懿钟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机制经济

黄晓懿 钟林

【摘要】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作为文化实力核心组成部分的表演艺术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中国表演艺术产业发展特点的经济与社会整合推动机制,并探索相应的发展路径,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表演艺术产业;经济;社会;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表演艺术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综合舞台艺术,其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引导,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撑。本文提出适应我国表演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经济与社会整合推动机制,通过经济与社会力量的整合相互推动和促进,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

一、构建表演艺术产业经济与社会整合推动机制的意义

由于经济活动并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构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1],因此,经济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社会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并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表演艺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碰撞产生的火花,具有创造财富的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这两大功能決定了推动我国表演艺术领域经济与社会的整合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表演艺术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促进和夯实表演艺术的社会基础。首先,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保证,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储备;其次,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和委约世界知名作家进行创作提供条件,而这些优秀作品的传播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能为表演艺术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社会进步能促进社会力量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表演艺术领域中,从而提高表演艺术产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社会进步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力量和消费者市场相整合的规模经营,进而提高表演艺术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社会进步能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带动艺术消费市场的扩大,为提高表演艺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打下市场基础。

二、我国表演艺术产业经济与社会整合推动机制构建

我国表演艺术产业构建经济与社会整合的推动机制,主要包括经济主导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主导的经济促进机制和经济与社会交互的网络发展机制。

(一)经济主导的社会参与机制

《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可见,社会资本的注入能为表演艺术团体注入活力。因此,引导、扶持、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到表演艺术产业中,是加快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目前我国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社会资本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可以增加其社会影响力,积累无形资产,但社会资本参与到表演艺术领域的积极性不高,社会组织的捐赠和赞助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

为此,可以考虑建立经济主导的社会参与机制。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鼓励并支持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表演艺术产品的生产、经营、传播等市场环节,最终实现共赢。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降低进入壁垒和进入成本,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外资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表演艺术领域,积极探索表演艺术团体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途径,建立长期合作模式;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经济政策。如建立扶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表演艺术团体税负;完善表演艺术团体的金融服务政策,为表演艺术产业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第三,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的表演艺术重大项目,推动表演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导的经济促进机制

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是我国表演艺术的出路之一,但在从计划体制下的生存方式向市场体制下的发展方式过渡中,表演艺术产业特别是国有表演艺术团体普遍存在竞争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但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体制已经明确了从行政范式到契约范式的整体性转换,即以推动“科层行政命令结构”向“网络契约协调结构”转变为中心,突破文化事业体制中纵向层面上的保护——依附关系,并从横向层面引入契约交易和契约竞争[2]。这意味着,我国表演艺术产业外将形成一个买方资源市场,表演艺术团体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公共服务合同,这使国有表演艺术团体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为此,在体制转型中可以考虑建立社会主导的经济促进机制,即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导和推动表演艺术团体展开良性竞争,走市场化发展道路。首先,建立完善包括公共财政政策、激励约束政策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扩大公共财政支持表演艺术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改善其投入方式,加强其投入资金的运营及管理,提高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政策,抑制表演艺术团体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边缘地带的机会主义行为,既能实现“效率优先”,又尽可能地“兼顾公平”;其次,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建立表演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引导表演艺术团体走市场化道路,推动企业品牌建设,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发展经纪代理、版权交易、推介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表演艺术产业的产业链协作和竞争力提升。

(三)经济与社会交互的网络发展机制

在创意产业演化进入到创意经济后期及创意社会阶段,其特点不仅仅是注重产业链在产业层面的延伸,更要强调并鼓励来自消费者的创意参与,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性与体验性[3]。然而,由于表演艺术市场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作缺失和失衡。

因此,应建立经济与社会交互的网络发展机制,以弥补上述不足,即通过实体交易平台、虚拟的社会网络等平台,使信息在多边充分流动,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相平衡,使表演艺术生产经营者的产业力量与消费者的参与力和影响力相平衡,这样,将多边力量集合起来,共同推动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合理地加大在各种平台建设和完善上的有效投入和政策扶持,培育并推动有利于活跃网络发展系统的机制。同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其次,表演艺术的生产经营者应加大艺术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促进艺术产品在社会上的传播;第三,政府和企业应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表演艺术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将来自消费者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经营者。

三、结论

当今世界,文化实力的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次的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因此,可以构建经济主导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主导的经济促进机制和经济与社会交互的网络发展机制,整合经济和社会力量,从而推动表演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Granovetter,M.Economi c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2]傅才武.当代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及其对国家政策环境的特殊要求[J].艺术百家,2011(1):11-16.

[3]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220-222.

作者简介:黄晓懿(1982-),女,汉族,四川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管理;钟林(1968-),男,四川彭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经济分析。

猜你喜欢

社会机制经济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皮革机制
经济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