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音乐课堂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2019-06-11周泉陈实等
周泉 陈实等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理想。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该文选取三堂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并应用基于TIMSS方法的课堂语言编码系统和基于LICC模式的课堂观察量表,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方面对课堂进行分析。同时为了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从教师本身、课堂互动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提出三点建议:管理和协调课堂组织、优化课堂教学互动形式以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课堂观察;TIMSS;LICC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村教育就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截止201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以期能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而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教育更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由于师资、学习资源等原因,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长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音乐教育长期处于薄弱状态。虽然,同步课堂已成为解决乡村教师资源短缺问题的现实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质量未得到有效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要改善农村音乐教育,重中之重就是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障课堂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并应用基于TIMSS方法的课堂语言编码体系,对农村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话语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提高课堂质量提供有效的建议。
二、问题提出
2014年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National Core Art Standards)为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使得美国艺术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更加趋向视觉化、多元化,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新的转变。该课标首次提出了“艺术素养”概念,强调流畅使用艺术进行创造、表现、制作、展示、回应和连接的能力,即体现具有艺术素养的人,能够具有将艺术知识、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环境和情境之中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学习目标方面有明确的阐释。
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重大意义。该课标更科学系统地提出了音乐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注重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體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设置课程总目标时,以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期望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其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该课标提出了详细的九年义务教育三个学段的各学段目标要求。该课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有效途径是“感受与鉴赏”;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和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力的重要途径是“表现”;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是“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素养的领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该课材针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细分,每个学段均有“内容”和“标准”两个部分,包括学生应当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水平。
对照美国和我国课标,可以发现它们都重视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创作能力,发展学生多元文化的悟性以及健全人格和个性等。但两者之间在目标、学年段的划分以及具体内容和理念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为深入探究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我们前期深入各农村教学点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和后续分析。对照课标的要求,得出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1)偏重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素质教育。即在授课中,教师普遍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调动,不注重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导学生掌握音乐鉴赏审美和自主创作的方法技能。(2)偏远地区资源匮乏,城乡学生素质教育的差异大。教育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公平也是我们的共同目标。然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政策等影响,导致了城乡之间音乐文化、教学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乡村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方面和城市出现不均衡现象。(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仍然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当是从多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教师往往因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提供监督和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标准也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核心任务。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基本细胞和提供教学活动主要场所,能够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共同完成师生之间教学与学习互动来实现教学意义,因此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而基于弗兰德斯研究成果,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因而教师把握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就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由此可见,以言语行为为主要媒介的音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的质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行为,试图通过提高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有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互动对于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从而提高农村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三、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某地区的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中选取3节音乐课作为研究对象,其时长分别为45分钟、45分钟和40分钟。通过对课堂进行实录,以获取研究分析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利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教师、学生语言频次进行分析;借助质性研究方法从3个维度展开研究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中仅以其中一节三年级的音乐课《小黄帽》为研究代表,呈现其数据分析结果。
(二)研究方法
1 TIMSS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主持,美国波士顿学院TIMSS国际研究中心设计和实施的一项教育研究。2003年,TIMSS更名为“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以下简称TIMSS)TIMSS课堂教学录像法是借助摄像机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使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工具。TIMSS编码系统设二级、三级编码,使数据呈现更加细致明确,可谓录像分析定量化研究中的典范。
本研究在借鉴TIMSS教学录像课编码、ITIAS编码系统和iFIAS编码系统的基础上,对TIMSS编码系统进行了改进,把编码系统分为教师语言编码和学生语言编码,对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究分析,研究专递課堂中师生言语的特点。
(1)教师语言编码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将教师语言归纳为6类,分别是讲授、指示、提问、回应、技术语言和助教语言。其中提问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2类,以分析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策略的特点。回应分为6类,分别是表扬、批评、追问、纠正、回应自己的问题和其他。具体的编码系统如表1所示。
(2)学生语言编码
将课堂中学生的语言分为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和同伴讨论等7类,其中回答问题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2个维度,是学生对教师提问、指示语言的反应;指示是指向教师或学生,如学生告诉同学怎么做;接纳是学生对同伴回答或教师回答的接纳。一节同步课堂的音乐课是由一个中心校带两个教学点。本研究将分析各个教学点的课堂情况,得出课堂对教学点学生的影响,以期为教学点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的编码系统如表2所示。
2.课堂观察LICC范式
LICC(Learning,Instruction,Culture,Curriculum)课堂观察模式是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LICC模式将课堂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和课程性质四个要素;同时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对四个要素进一步划分,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利用LICC模式开展课堂观察活动需要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围绕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完整合作。该模式对于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科研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以及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课堂观察工具以LICC课堂观察模式为依据,结合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特征,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了改进。选取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堂文化3个要素14个视角,构建了应用于同步互动专递音乐课堂的课堂观察量表(如表3所示)。
(三)数据分析
1.基于TIMSS方法的课堂语言频次分析
(1)教师语言频次分析
根据音乐课堂语言的次数,分析了教学点三年级音乐课堂《小黄帽》教师语言频次。
结果显示,该音乐课堂教师语言频次中位列前五位的依次为“内容的指示”“管理的指示”“聚焦实际问题”“聚焦独立问题”和“表扬”。教师语言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指示和提问两个部分。这是由于音乐课堂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和练习。进行打节拍、唱歌等活动时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同时教师通过管理指示言语来维持学生纪律和注意力。该教学点教师聚焦实际提问最多,为80次,分析原因为教学对象均为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注意力水平较低,因此教师主要通过提问来增强教学互动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使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其次,在回应部分,课堂的表扬次数占有最高比例,相较之下,教师的批评和追问次数很少甚至没有,表明学生在该音乐课堂表现良好,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积极回应,通过鼓励赞扬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肯定和支持,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从教师言语类的覆盖度来看,教师语言类型的覆盖度达到了15种,但其中没有辅助中心校教师的言语,说明该课堂主要以主讲教师教学为主,辅助教师的作用不明显。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频次均较低且低于新媒体的使用,表明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更适合的媒体进行知识的传授。
(2)学生语言频次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语言频次可以得出,音乐课的学生语言都是以回答问题和接纳为主,缺少提问和同伴讨论等行为。在回答问题方面,学生主动性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音乐课缺少主动提问的环节,表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单向互动为主,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达成有效的师生双向互动。但这也与学生年龄较小、无法独立提出有效问题有关。学生语言中极大的比例用于被动接纳教师的语言,这表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常常是被动接收教师的讲授。在生生互动方面,缺少学生之间的同伴讨论语言,表明本节课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学习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合作学习。
2.基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质性分析
(1)教师维度
a.环节视角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黄帽》课堂讲授片段涉及的教学片段有:开放性提问、音乐知识的讲授、学生唱歌曲《小黄帽》,各环节用时依次为1′38″、3′35″、6′18″;《小鹿》课堂教学片段涉及2个教学环节:欣赏歌曲《小鹿》、进行《捉人游戏》,各环节时间分别为5′4″和48″;《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课堂片段涉及4个环节:开放性提问、乐理知识的讲授和纠正音准,用时分别为22″、3′、50″。三个课堂的教学环节设置丰富,类型各不相同,都能够合理分配时间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互动方面,三个课堂均有教师教唱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带领下进行跟唱,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同时还设计开放性提问和游戏环节,在环节安排上,能够兼顾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学习能力范围,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环节的推进和展开。
b.呈示视角
在讲授中,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媒体和乐器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达,例如教师先钢琴弹奏,学生进行聆听欣赏、播放歌曲《小鹿》让学生欣赏等,并都利用文字和图片进行乐理知识、节拍、节奏的讲授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迎合学生学习喜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善于运用表情、言语、行为动作等来使学生更多地投入课堂,如教师领唱、打拍子等来带动课堂节奏。
c.对话视角
在课堂开始时,为了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例如教师问学生“请柬是干什么的?拿着请柬坐火车是要到哪里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地参与互动。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积极地回应,体现教师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想法,通过表扬等话语鼓励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但同时教师也会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进行纠正。
d.指导视角
三个课堂的教师都能够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聆听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和通过音乐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深入思考,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通过比赛和游戏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在活动中的价值和魅力。
e.机智视角
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想象,采用较多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例如,教师在讲到比较难的节奏型时,反复强调,并加大音量进行描述,同时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辅助表达,对音节进行划分时按照节拍进行拍打,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师要表达的内容含义并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还能让学生跟着节奏进行参与其中一起带动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面带微笑和点头以及口头的表扬“很棒”“非常好”等话语,让学生更加放松喻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对于不遵守课堂记律或是没有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教师也能够通过点名以及维持记律等适当形式进行课堂记律的管理。
(2)学生维度
a.准备视角
通过对三堂音乐课的观察可知,学生的准备情况与教师的提醒作用密不可分,其中辅助教师的作用占主要地位。
b.倾听视角
随着教授内容的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倾听表现。通过对三堂音乐课的观察可知,当教师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时,学生的专注度较高,90%的学生都能倾听教师,并对教师展示的教学内容表示很感兴趣。但是当教师讲授到讲解性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严重分散,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其中,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节课中,当教师讲解音乐基础知识时,有近50%的同学的关注度随着教师讲解时间的延长而慢慢发生转移;同时由于技术设备和网络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出现了障碍。回答问题环节,学生的倾听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课堂氛围的影响。当教师前期讲解内容较为有趣、学生参与度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倾听教师的提问,并且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应;而当前期讲解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氛围混乱时,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倾听程度明显降低,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回应教师的提问。
c.互动视角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和模仿练习来进行的。在提问环节,师生互动明显受到教师讲授内容的影响。例如,在《小鹿》这节课中,当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辅助进行提问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节课中,讲授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的内容时,教师的提问较少得到学生的回复,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表示不感兴趣。模仿练习主要表现为学生模仿教师唱拍子、打拍子并练习歌曲。在互动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沉迷课堂的状态,他们通过身体的摇摆等体态语言来回应教师;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中,这表明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而由于课堂的特殊性,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进行因材施教。
d.自主视角
通过对三堂音乐课的分析可知,在课堂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与学生的客观情况、教师的教学风格、课程的性质等密不可分。首先,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其次,三堂音乐课的教师教学风格都趋向于教师主导型,以教师的动作、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由于音乐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的行为、语言进行模仿而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e.达成视角
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同。《小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小动物,《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歌曲曲谱,《小黄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交通规则和认识歌曲的节奏类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小黄帽》这节课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交通规则的学习中,且学习效果较好;但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近1/3的学生没有完成认识歌曲节奏类型的任务。而对于教会学生唱曲谱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例如,在《小黄帽》这节课中,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学生的示范作用和良性竞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的学生都学会了《小黄帽》这首歌,达成了学习目标。
(3)课堂文化维度
a.民主视角
三节课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语言多为陈述句加问号,例如好不好?可不可以?对不对?是不是?等等,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设计的问题既有聚焦于实际的封闭性问题,又有聚焦于独立观点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频次较多,当教师进行集体提问时,学生积极响应做出回答,学习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
b.创新视角
这三节课中,教师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向学生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搭建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桥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借助肢体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师弹奏钢琴,给予学生行为示范。
c.关爱视角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对所有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注意,一视同仁。在学习新课时,指导学生要仔细看教材同时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耐心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地站起来唱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教师通过做游戏、组织比赛等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d.特质视角
教学导人新颖,例如某某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上教师以带领大家去森林郊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学生表现的反馈,给予学生表扬,肯定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引导,追问学生一些深入的问题,增加师生互动频次。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组织学生做游戏、开展唱歌比赛等,如捉人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一起当小评委,对其他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学习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唱歌,还让学生动起小手打节拍来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现一种亲和力面带微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研究发现,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能够采用诸如欣赏歌曲、比赛、做游戏等教学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但在整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结构的设计上,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明显,多媒体的技术和资源还没有充分应用在教学中。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和情感交流,例如在教学中创建频繁提问和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知识的建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回应,但同时忽视了将互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管理和课堂组织方面,教学能够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带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和活动中,例如在课前、课中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但也出现了辅助教师的作用并不明显、多次维持记律、设备使用不熟练等问题。
為此,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应结论,从管理和协调课堂组织、优化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音乐课堂质量提升策略,期望为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管理和协调课堂组织
通过数据分析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笔者发现中心校的主讲教师和教学点的辅助教师两者之间尚未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由于数据传输缓慢导致教学信息滞后,如中心校的教师请学生回答“第一段歌词和第二段歌词的不同”时,教学点的学生反映听不到教师的讲话,导致课堂沉默、混乱。这时辅助教师应与主讲教师及时地沟通,建立联系,协助主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辅助教师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应当加强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堂教学有序高效的开展。在教学中,多次出现主讲教师对于纪律的管理,导致中断教学进程并影响教学进度,对此,辅助教师除了发挥其职责外,主讲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树立威信,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要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技术,以便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支持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的发展和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互动形式
在这三节课堂中,教师的课堂互动形式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多数为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指示做出相应的行为,几乎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和表达想法;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对缺乏。在问题设置上,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低认知水平,比如:学生只需要回答“好”或“不好”等,这类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创造自由开放的言语互动的对话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授常识l生知识时可以请同学讲授自己的亲身经历。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互动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疑惑和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布置团队任务,以此来加强小组协作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
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供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高效多元化教学。农村音乐教师要善于设计和开发本土的音乐教育资源,寻找乡村音乐元素和民间音乐器材,利用数字音乐条件,将具有独特生命气息的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此外,教师要善于固化音乐教育过程性资源。对农村学生成长而言,最大的资源来自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历届学生留下的美好音乐资源,如活动、作品、创作过程和欣赏体会等等,都是宝贵的,而且是最为鲜活的音乐资源。这些都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完成过程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本研究中,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有的教师仍旧继续使用传统媒体进行授课,还出现因技术使用不熟练而延误教学的进度情况。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有效整合,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创新、丰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趣味性和高效性。
此外,农村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方面,不要仅局限于掌握乐理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离不开学生自己对音乐产生的兴趣。兴趣来自于学生的体验,来自于教师的激发,来自于学校、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对音乐的兴趣更来自于生活的感悟和求知的热切。针对农村学生对音乐的渴求,教师应该借助一切力量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条件,创造宽松的音乐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對音乐领域的鉴赏和创作。教师可以多结合农村实际生活来设计、安排音乐实践活动。对于农村学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创造各种音乐演出、交流、汇报和观摩的机会。同时,可以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建立专家在线平台和示范课等形式来促进中心校和教学点教师的联系。学校和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成立教师工作坊、开展专家会议和研讨会、组织教师培训等活动,全方位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让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帮助农村学生的音乐学习,丰富农村学生的音乐情感,充实农村学生的音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