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课文学仿写之我见

2019-06-11王永安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雾凇小鸭子刘备

王永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其实,如果能从“讀课文”入手,将教材作为写作模仿的例子,把课文作为习作之“源”,那么习作才可能成为有源之水,并源远流长。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我们希望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轻松愉快地写好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读课文;学仿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学生怕作文,甚至厌作文,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许多一线老师也不会教作文,他们落实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忽视现行语文教材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就阅读教阅读,人为割裂读与写之间的联系,读悟训练一手硬、读写渗透一手软,导致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效益低下、不尽如人意。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读写结合”,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作文的现象,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读课文学仿写,就是最好的办法。

张志公先生认为:“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可见,要写好习作必然离不开模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仿写的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内容上的仿写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九寨沟》一文时,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你看,这段话把金丝猴的可爱形象写活了,让人读后如同亲眼所见,原因是作者在写金丝猴时抓住了它“体态粗壮,喜欢攀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人窥视”的特征。可见,习作时,抓住动物的特征来写,不仅让人读后如同亲眼所见,还能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一个学生在习作《小鸭子》中这样仿写:“小鸭子全身长着淡黄色的羽毛,从远处看,就像一个黄色的小绒球。它的嘴是扁平扁平的,吃起东西来叭叽叭叽的,可真有趣。”你看,小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小鸭子的“羽毛,嘴,以及吃东西的”特征,因而不仅把小鸭子写活了,而且还表达出自己对小鸭子的喜爱之情。

二、形式上的仿写

《雾凇》(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一文中,雾凇之美特别是雾凇的形成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把雾凇的形成过程写具体生动的呢?结合课文看看: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课文中,“慢慢地”一词写出了雾气凝结的速度很慢;“轻轻地”一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中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凝结形成雾凇。这些词语准确抓住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因而把雾气凝结时的情景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练。

在习作中抓住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来写,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自然景物的变化之美。如习作《美丽的朝霞》中这样写道: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了淡红色,接着它又由淡红色变为了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染上了绚丽的色彩。

上文抓住了朝霞的颜色变化特征来写,如:“鱼肚白变成了淡红色,接着它又由淡红色变为了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因而使朝霞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修辞上的仿写

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了小河弯弯曲曲的形状;另一方面具体地表现出了小河的清澈,显示出了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因为只有一碧如洗的天空倒映在清澈见底小河中,才能显得那样蓝。由此可见,比喻对于形象具体地表现事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学习用比喻来形象具体表现事物的这一方法。有的同学写道:“秋天到了,柿子树的枝头挂满了一个个红得像火一样的柿子。”而有的同学认为:火只能表现出柿子红的颜色,而不能表现出柿子的形状,改成“秋天到了,柿子树的枝头挂满了一个个红得像小灯笼一样的柿子”就更好了,不仅表现出了柿子红的颜色,而且表现出了柿子的圆的形状,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进一步发现:学习比喻时,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写作方法方面的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手术中)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这一段话通过“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 汗如雨下”等细节,表现出了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自若与坚强勇敢的品质。可见,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同学在习作中也学习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这一方法:“有一天,我进教室走向座位时,随手把书包往桌上一扔,只听‘啪的一声,同桌的文具盒被碰到了地上,铅笔、小刀、橡皮等撒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向同桌道歉,他却弯下腰,一个一个地捡了起来,还朝我笑了笑。”你看,小作者写同桌捡笔时,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通过“弯下腰”“一个一个地捡了起来”以及“还朝我笑了笑”这些话语,把同桌捡笔的细小动作神情描写得细腻生动。这段细节描写不仅形象表现出同桌同学不生气、不发火的性格,还更具体地反映出了同桌那种宽于待人的品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刘备)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这段话描绘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前的台阶下等候诸葛亮醒来的情景。文中“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连用,渲染出了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之长,刘备心急如焚但又十分耐心的样子,表现出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如果改为:“(刘备)等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则达不到渲染刘备的艺术效果了。可见,时间词语连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更能表现人物心情。

有个学生的妈妈外出打工已半年了,今天下午四点前就能回家,小作者写自己等妈妈回家时,在文中就运用了“时间词语连用”这一方法:“望啊,等啊,三点钟了,三点十五了,三点二十五了,三点半了……怎么妈妈连个影子也没有……”

你看,“三点钟了,三点十五了,三点二十五了,三点半了”这4个时间词语连得非常妙,间隔时间从15分钟到10分钟,再减少到5分钟,就形象地写出了小作者急切渴望见到妈妈的焦急心情。

其实,仿写是在写景课文中落实“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手段。日常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让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词析句赏篇,引领学生感受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欣赏到课文之美和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乐于去表达、去仿写,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读写有效链接,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雾凇小鸭子刘备
读懂刘备
雾凇奇观
小鸭子得救了
刘备与徐州
雾凇岛
美哉,兴凯湖雾凇
刘备的爱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