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由点切入,以读代讲

2019-06-11张小清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长文短教

张小清

【摘要】通过一节《孤独之旅》的教学课例,经过试教、修改、再教、反思,思考了长文短教这个问题。处理好教材中的一些长文,做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要巧设问题,同时也要找准长文短教的正确切入点去领会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要对精读句子细品语言,以读代讲,这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甚至可以趣教。

【关键词】《孤独之旅》;长文短教;巧设问题;找准切入点;细品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例背景

(一)新课程标准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由此,巧设问题,找准切入点,以一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更注重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赏析,能轻便有力地架构起学生活动的思维框架,牵动对全篇课文的品读、理解和讨论,建立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杜绝了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

(二)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写的是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无奈跟着父亲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孤独的心灵和艰辛的生活在磨炼着这位少年的心。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杜小康感觉到自己终于长大了,收获了温热的鸭蛋,也收获了人生中那颗温热的鸭蛋——坚强。这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课本第三单元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节选小说。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有二十多个自然段的课文,这对刚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可称得上是长文了。如果都要教,在有限的课时里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这类长文时采用长文短教。

二、课例过程

(一)第一次试教

教学设计如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跳读课文,理解“孤独”。走进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杜小康经历 “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3.深入探究,研讀“孤独”。(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2)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3)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畅谈“孤独”,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说说你的感悟。

(二)反思修改

教学课时为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是阐述杜小康的心路历程,体会孤独;二是小说当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第一次试课的时候,实际的操作虽然是实现了这两个教学目标,但在课后感觉自己比较仓促,时间拿不稳,让人的感觉就是:急。因此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对自己进行了剖析。第一,我并没有对文本吃透。孤独之旅,它的题目中的文眼是“孤独”,而我则在教学中放在了“旅”,杜小康的心路的变化使得一篇有深刻含义的文章,在我的解读下显得肤浅幼稚,没有去探讨深层的意义。第二,问题比较琐碎,问题的设置比较浅显。整堂课,学生一直仿佛按我计划好的模式在走,但是没有展示出生成之美。的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学生的自我文本解读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那么,在初中阶段那么多长文,怎么做到长文短教?经过反思第一次试教的不足后,我首先优化了我的教学目标,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变化对比,感悟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树立青少年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然后优化课堂的问题设计,从之前的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理解文本,在思考中达到课文的理解,改为以分析杜小康的人物为主问题。

(三)第二次试教

教学设计如下:

1.过去的杜小康;(了解背景)——优越厚实。

2.现在的杜小康:(重点研读)——孤独艰难。(1)文章中哪些地方是体现杜小康的孤独的?(2)题目“孤独之旅”改为“放鸭之旅”“漂泊之旅”,好不好?

3.未来的杜小康;(拓展延伸)——苦难教育。

三、课例反思

(一)巧设问题,取舍得当

在第二天另外一个班的教学,我改变了我的切入点,我就提出了主问题:杜小康的人物变化。其中,重点研读了文章中哪些地方是体现杜小康的孤独的。

学生在课文中很快就能找出来,有的找的是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有的是找出了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我很惊喜,这些不都是我原来希望学生找出来的吗?想不到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杜小康的孤独,还让学生找出了环境描写对杜小康孤独的烘托作用,从上节课我对学生强加的环境描写作用,巧妙地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融入自己的独立学习思考中。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很自然就得出了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也明白了鸭群在杜小康成长的意义在哪里。

(二)由点切入,串联全文

一篇较长文本的教学,选取的教学要点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可能一一深入探究,就算点拨,教师也需要有轻重多寡之分。因此教师进行适度点拨,让学生学会怎么去阅读,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很多学生会注意到,却不懂得去揣摩它,而直接利用课文当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这一点是很多语文老师忽略的。这次我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说明性的文字,以最快的速度从课文中找出最恰当的描写句子。学生被这种新颖的导入吸引,立即拿起笔,在课文中寻找。学生积极寻找的句子,正是需要细品读的语言文字。

文章插图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但在教学内容环节中这样去设置利用起来,却成了我们理解课文的很好的突破口,把文章的语言都串联了起来。

(三)细品语言,以读代讲

面对父子俩最大的敌人“孤独”,杜小康选择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巧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孤独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学生找到了两处有代表性的语言,一处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一处是“我要回家”,找到的是杜小康在文中两次想家的体现。其实文中体现杜小康孤独的句子有很多,但是我引导学生就只找这两句话,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两句话是最能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之感。

这给了我一个很大提示,篇幅长的课文,只要找到最关键、最有意义的句子,花上时间去品味,那么学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找到的两句话,是杜小康的语言的描写,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朗读,就应该这样煽情动人地读,学生能够有这样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朗读是很重要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基本的教学,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可以作为一面旗帜一样,指引学生。

课文水到渠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了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小说的高潮部分就是经历暴风雨,抓住了这点,重点研读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怎么体现杜小康的成长,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很自然也很深刻地领会到这篇文章的主旨,杜小康经历孤独和磨难,成长了,坚强了。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杜小康的哭,让学生觉得困惑的地方,很快就能领会到这种泪水是激动之泪,是委屈之泪。强化了课文的主旨,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一节课的体会如此之大,让我感觉很是惊喜,杜小康收获了人生的鸭蛋,而我,也在这节课当中,收获了我教学的温热鸭蛋!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长文短教,妙在选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6)[J].语文教学通讯,2012(2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长文短教
谈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的切入与化解
长文短教 简约高效
试论高中语文“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把握编排特点,实施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策略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长文短教,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高中语文“长文短教”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