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9-06-11温丽娟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

【摘要】在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受启蒙教育,各项素质和品质尚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黄金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意义的分析,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展开  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要利用课堂这一载体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师应当身先士卒,抓住“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传统文化丰富语文学科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

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基于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分析生字生词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识字基础上了解并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爱”这个生字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爱”的繁体字“愛”给学生展现出来,然后带领学生对这个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这个汉字最上面的结构是一个“手”字的变形,中间的部位代表器物,再下面是一个“心”,表示心爱的器物,最下面是“友”,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拿着心爱的东西将它送给自己的朋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又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这个字的含义。除了分析这个汉字的结构,语文教师还可以以这个汉字为载体,带领学生遣词造句,如“爱家人”“爱朋友”“爱国”“友爱”等。这样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的内涵,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分析“假”“真”“恶”“善”“丑”“美”等汉字以及“真诚”“善良”“诚信”等词语的时候,教师要以这些生字生词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既要让学生掌握汉字,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读物,利用这些经典书籍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

(二)基于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载体,利用阅读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上乘的、优质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是教育专家从诸多文章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作为教学指导者,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再以此为载体展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升国旗》等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将爱国思想融入其中,通过展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和爱国情怀。又如,小学教材中有很多讲述亲情的文章,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渗透孝道教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以此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涉及“团结” “友爱”“谦虚”“诚信”“感恩”等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其价值并发挥其载体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基于写作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写作是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一个过程,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给学生讲解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作,还要“见缝插针”地融入传统文化。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引导学生写出情感真实、内容充实、底蕴深厚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例如,在临近春节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一篇有关于春节的文章,可以是当地的习俗,也可以是饮食文化,还可以上网查询有关于春节的来源等各种传说,再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写一篇作文。这样的写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个性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全方位且深入了解春节文化。又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以“感恩父母”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或者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这种形式的写作教学融入了“感恩”“孝道”等传统文化,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孝顺等优良品质。

(四)基于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巩固,使优良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学生消化和吸收,内化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然后将粽子送给敬老院、孤儿院等一些福利机构,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端午节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屈原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朗诵屈原的作品,也可以讲述与屈原或端午有关的故事,以此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又如,在重阳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登山,插茱萸,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感受重阳节文化。除此之外,在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剪窗花、写春联,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综上所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精髓,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语文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并在识字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渗透,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好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谊玉.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传统文化诵读式教育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

[2]齐丽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8).

[3]徐玉萍.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

作者简介:温丽娟,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