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9-06-11沈铖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文言文初中语文

沈铖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作为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常常为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头疼。由于文言文不但有晦涩难懂的词汇,而且不同的篇幅有着不同的表达风格和表述特点,这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记忆和背诵。而诵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立体的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对运用诵读教学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见证之一。虽然文言文现在已不作为日常的书面用语使用了,但文言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事实证明诵读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文言文,在理解字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观点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够将课文通读,从整体上先初步地理解、感知文章。接下来,笔者将深入探讨如何借助诵读教学法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设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切忌用现代文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章分层、分段、概括段意、总结文章主旨和写作技巧来进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使得整篇文章变得松散,失去了文章原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与此同时,这样的讲课方法往往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章整体思想,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背后的人生哲理。因此,在有序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由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来发挥。为此,教师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自己基本掌握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在课堂中流利、顺畅地引导学生。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巧妙的教学导入环节,例如教师可以为每篇文章撰写一个导语。导语不必辞藻华丽,但一定要和文章的内容有关,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一读就能够对文章有一定的认识并激发学生想要读下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游园诗会”等活动,给学生一定的舞台让学生自由发挥。一方面,这样的课堂活动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学生会为了这个活动花费更多时间去主动练习文言文的诵读,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反复诵读,体味文章情感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大声诵读,通读后自然掌握是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文言文在创作的过程中,自有其韵律和节拍,因而从古时候就有“吟诗作赋”一說,古人常常采用吟唱的方法来朗读诗文。由此可见,朗读确实对文言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效用。因此,在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能够读准字音,学会停顿,读出作品的韵律和节拍,找到其中蕴含的语气和感情,让学生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思想、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长句、难句就望而生畏,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耐心地进行反复诵读,逐步明确句义,比起教师一上来就指点,这样的效果是更好的。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作品、不同题材和不同的思想情感,在诵读的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时有区分地进行指导。诵读并不是稀里糊涂地囫囵吞枣,这样的诵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教师要保证学生每次都认真地把握字音、节奏、语音和语调,只有学生读进去才能够达到理解和感悟的境界。除此之外,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特点为学生播放一些背景音乐,这样能够更快地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培养语感,提升文化底蕴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要求学生在现有的语文学习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平日里要注重积累,从而经过反复的语言实践,熟练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逐步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方法就是诵读法。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将眼睛、嘴巴、耳朵、大脑等多个感官同时调动起来,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首先需要学生加强语言实践,在反复的练习中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才能形成语感。通过诵读教学,学生诵读一篇又一篇的课文,将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技巧,品味和体会这些经典名家名篇的内涵和底蕴。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初中生语感也有了、文化素养也具备了。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运用诵读教学让学生逐步培养语感。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参考书下注释自行反复诵读15分钟,随后再为学生们示范一遍如何声情并茂地诵读《小石潭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对刚才自己读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并体会老师诵读时的语音、语调。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诵读几遍,在课堂上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朗读和背诵。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掌握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段学习《小石潭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对精彩的片段进行仔细地学习。在整篇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进行通篇诵读,在此过程中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情感。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逐渐掌握课文,并形成自身的语感,在一点一滴中提高文言文素养。

四、理解思想,加强文化传承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广大师生要提高对文言文的重视,加强文言文、古诗等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化内涵也得到充实,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和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碰撞,这时更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根本。想要落实文化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语文课堂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教材的效用,借助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此情此景,掌握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下去。文言文和古诗作为中国历史上保存完好的文化珍宝,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古人在写诗作文时,往往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蕴含在简单的意象之中,这背后的思想情感不是简单的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的。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适当的语境中尝试着去理解背后的思想,从而品味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   意志。

仍以八年级的《小石潭记》为例。教师让学生仔细诵读、品味课文,在读到“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以及“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等语句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创造出的幽静的氛围。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当时柳宗元的生平遭遇——刚好被贬,身处逆境之中,看到这样幽静寂寥的景象更加觉得内心孤寂、悲凉。接着向下诵读,当读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和“似与游者相乐”等处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面对人生低谷时依旧怡然自得、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也顺利了解到其背后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学习是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广大师生需要从观念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借助诵读的方法更好地把握文章整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