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优质语感的培养

2019-06-11龙连城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龙连城

【摘要】语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优质语感的培养,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中的重要一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形成优质的母语语感,需要从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本文从创设语言情境、引导想象实践、把握语言规律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优质语感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优质语感;语言情境;想象与实践;语言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感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可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中的重要一环,但要培养优质的语感,真正达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目标,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看到语言的本质,把握住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语言结合情境,初步认知语言现象

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都是应先感知到现象,才能抓住其本质,语言的认知亦是如此。2017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里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的语言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够让学生轻易感知到的情境。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经典古今中外作品,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绝佳素材,但是由于学生在语文基本素养、生活阅历与文本语言所处的年代、历史价值观等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学生现代生活的语言情境与作品的语言情境相去甚远,导致他们在感知这些文本语言特别是古诗文作品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黄厚江老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要指向文本,还指活动必须要基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特定情境。”这就要教师通过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语言情境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作品情境中,看清楚其具体的语言现象。比如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因为没有类似的离别经历,他们难以感知到诗词语言中那种让人痛彻心扉的离愁别绪。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此时的你正在车站,即将离开最亲密的友人到远方去,广播已多次播报列车即将开车,你握着友人的手,千言万语说不出口……在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中,他们会更容易感知到古诗文语言的表象,会知道“催发”“泪眼”“无语凝噎”这些语言现象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的情感和意义,从而为他们去进一步探究语言的本质,获得更为优质的语感打下基础。

二、想象结合实践,深入感知语言特点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对语言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会形成一定的语感,但这种语感只是粗糙的、不稳定的,远未达到优质的层面,更不用说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进行运用了。语言的感知还需更加深入,想象和实践便是深入感知语言的两条路径。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众所周知,诵读的实践对提升语感有极大的助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诵读,就是因为这种方式是心、口、耳、目并用,感知的强度比单一感官的感受极大增强,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提高。”所以诵读不应只是嘴巴上在读,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比如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提示学生积极调动心、口、耳、目,在读出“壮”的气势到“悲”的低回的情绪转折的同时,脑海中还应想象出相应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明镜青丝急速斑白的画面,在想象与诵读相结合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感知。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用具体可行的课堂片段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走进语言文字的内核,切实地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鼓励他们动笔将自己想象抒情主人公酒醒后看到的画面、内心的感触写下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今年年初热映的影片《流浪地球》中,初中生韩朵朵在片尾部分的演讲,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吐槽,教师可以将电影的片段和演讲的台词展示出来,探究台词的合理性及不合理处,引导学生想象在影片中那样的情境下,以初中生的特定身份进行全球播报演讲,自己会怎样讲,并要求学生写出原台词的修改稿或另起炉灶进行再创作。想必通过这样自主想象和写作实践的结合,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感知会更加深入,已经能够基本把握相关语言文字的特点了。

三、语感结合语理,升格把握语言规律

语文教学,不是把生活中的语言原原本本地搬进课堂,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探讨存在的原因,在感知语言现象后更应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语言文字的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指出:“要想改变语感的品质,必须用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会产生语理。”所以,要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培养优质的语感,更应引导学生对语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这是一个语理和语感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他们对语言的理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对语言的感觉也必然会越来越敏锐。比如学生在遇到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宾语前置句时,总是一经老师讲解就懂,一到自主翻译就蒙,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感知到这种句式的语言现象,而没有把握其中的规律。若能引导学生明确大多宾语前置都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否定句、“何……之……”“唯……是……”等)。把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即使是阅读一篇陌生的文言文,遇到从未见过的宾语前置句,也能顺畅清晰地将之翻译出来。再如在古诗的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古诗时读懂“诗家语”,利用古诗语言的一些特定规律,如词类活用(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成为尘土)、省略成分(两水〔如〕夹明镜,双桥〔似〕落彩虹)、语序变换(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青山映柳色,梨花藏夕鸟)等,化“莫名其妙”之感为“豁然如是”之悟,准确地读懂诗意,进而更好地感悟诗情,能够提升学生在古诗阅读中的语感。这是因为这时的学生,已不仅仅是凭感觉去阅读,而是在把握语言规律之后,将语感和语理相融合,使语感的形成更加自觉,语言的品质更为优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感知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一项最基本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优质语感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初步感知到基本了解再到深入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学生的想象和实践、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等,是培养学生优质语感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