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文本,挖掘写作教学资源

2019-06-11徐亦梅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习作

徐亦梅

【摘要】立足文本,巧用教材文本材料,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教学资源,对于提升学生语言的审美能力,激活学生写作思维,提高学生逻辑性表达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点思考。

【关键词】教材文本;习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品读中学会遣词造句

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遣词造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案例1】六年级《在那颗星子下》

文章写的是中学时代的趣事,贴近学生心理年龄。一件小事,却几经波折,读来颇有意味。作者笔下的“撵鸭群”“学吹口哨”“中山路骑车”句句鲜活有生命力,新鲜有趣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在体现人物心理的手法上,作者对动词的选择更是精准而到位。以圈画、品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浸润到扎实的文本中,体会作者用动词来呈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再从文本中走出来,由教师设定情节和人物心理,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手法运用动词来表现这个心理活动,发挥合理的想象。如“拿到试卷时,揭晓分数前的忐忑”“上台演讲表现很好获得高分后的喜悦”,等等。有了对教材文本的细致揣摩,学生会将自己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并对“忐忑”心理下人物的动作进行合理的想象,原先直白却又老套的“心里像揣着十五只兔子七上八下”慢慢被“用手捂住分数,一丝一丝往下挪”这样的描写所取代,语言的生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见,这样的“举一反三”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二、在感悟中发掘写作素材

尽管教材文本内容包罗万象,情真意切,但让如今的孩子领会当时情境下的特殊心理,还是有点难度的。因此,我们应从既有的文本中提取训练点,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发掘更多的写作素材。

【案例2】六年级《窃读记》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我们也跟着作者的文字体会到读书时腰酸腿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但现在的孩子真的能体会到这种“窃读”的滋味吗?毕竟现在书店是开放式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哪用得着偷偷地,还生怕被人发现呢?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比如在家做作业时偷偷看课外书怕被爸妈发现;在自修课看漫画书等特别紧张,总是担心老师发现了该怎么办。我以问题“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做什么事情得偷偷地去做,生怕被发现的感觉?”来引出话题,请学生交流。交流过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或是一件事情展开,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行文,表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选择余地的宽泛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而且写的是实事,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会比较贴切,如去补习班路上捡到钱包,瞒着家长坐在路边等主人以逃避补习班,暑假偷偷在房间吃冰淇淋弄脏床單,秋游时把偷偷带出来的手机弄丢却对父母谎称是有人抢手机,放学后因为贪玩没赶上校车却跟父母说是因为出校门时摔跤,因为嫉妒同桌偷偷把对方尺子藏起来……这些被埋没在学生记忆中的素材因为“偷偷地做一件事”的有效引导而纷纷被挖掘出来。当然也还有不少学生不知从何落笔,未能从自己的回忆里搜索出可写的事例,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片段来展示、评讲,并让学生大胆评价,说出自己的看法,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更进一步,循序渐进获得提高。

三、在分析中尝试自我评价

学生写作文,最常见的通病,便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谋篇布局和起承转合。其实,教材文本中有不少优秀的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训练路径。“心电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情感和心理,并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贵曲折”。

【案例3】六年级《在那颗星子下》

《在那颗星子下》一文中,作者的心情随情节变化而跌宕起伏,理清这条清晰的心情变化线是很多老师的教学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能贴着文本去理解作者的心情,我设计了一张坐标轴图来呈现作者的心理变化。横坐标代表情节发展,纵坐标代表心情指数。课堂上,教师刻意带领学生一起圈画品读“考试当天”三个阶段(考试前、考试时、发成绩时)的心理变化。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以后,学生对于人物行为和人物心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用这个方法自己品读“发成绩时”“评卷课上”和“评卷课后”作者的心理就水到渠成了,最终呈现一张完整的心理轨迹图。

我们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牵线搭桥,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情节和心理两条线写清楚的,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转向深层,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这张轨迹图亦可应用于学生习作的自评,是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一大利器。于是在学生习作《我和阅读的故事》批改前,我让学生用轨迹图的方法先进行小组互评,再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习作很难出现理想中的曲线,甚至会出现断点的情况,学生意识到这是由于故事情节一味铺陈,缺乏矛盾冲突,缺乏一波三折的趣味性。最后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即落笔写作前先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此事件与其他事件的联系理清楚,再运用“悬念”“误会”“巧合”“人物心理变化”等方式合理地组织材料,化平淡为巧妙。

四、在仿写中训练逻辑思维

一万个读者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从经典文本中积累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验,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混乱走向条理。到了初二,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写人记事散文,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语库。在理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再进一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段入手,放眼全篇。对课文构段谋篇的方法进行仿写,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使文章做到言之有序。

综上,教材文本中处处有真情,处处有动人的故事,只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用心领悟,就会发现看似平淡的教材文本却如潺潺溪流,有着源源不断的写作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从教材文本中学会遣词造句,写作更能言之有物,学会选材立 意,写作更能言之有度,学会构段谋篇,写作更能言之有序,相信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加轻车熟路。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习作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