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难堪”少一点,让“体验”多一些
2019-06-11吴康
吴康
【摘要】打开语文课堂和生活实际的通道,让学生有相关的语言储备,培养孩子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孩子会讲得体的话,善观窗外之景,能大胆地去体验与提问,从“修学游”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关键词】旅游;课堂;语言;体验;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学生参加校外修学游已不是一件稀罕事。带孩子们去旅行,想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其实不然,“修学游”中,一些孩子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那么,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修学游”中,学生有哪些比较普遍的不良表现?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呢?下文是我不久前带学生参加“台湾人文、地理探索冬令营”后对这两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现象一:把“无礼”当“幽默”——不得体的语言,让人难堪
大巴车上,台湾导游在为孩子们介绍司机师傅姓“陶”,请学生们一起和司机师傅打声招呼。车厢里响起的是稀稀落落,拖着调的,不太情愿的几声“司机师傅”——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给出回应,从给出回应的声音里,也听不出一点“热情问候”的意思,连在“司机师傅”后,加个“表示问候”的“好”字都不会。当年过五旬的导游阿珍姐在介绍了台湾的货币、特产等情况后,问:“到台湾来参加活动,你们开心吗?”又一个拖着调的声音响起:“不——开——心!”……
听着孩子们“很不合作”“特不给人面子”的回答,“难 堪”——是我作为老师当时最大的感受!这些高年级的孩子,应该都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为什么需要孩子们在生活中用礼貌的态度、得体的语言去和他人交流时,他们的表现就会如此地不尽如人 意呢?也许,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让孩子知道了道理,而忽视了让孩子们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口语交际”部分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说文明语,讲得体话”,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孩子习得的本领。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孩子说话得体呢?
对策一:打开语文课堂“口语交际”练习和生活的通道
我們要打开语文课堂的“口语交际”练习和生活实际的通 道。以“学习打招呼”为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掌握打招呼的语言, 还要模拟各种情境,让学生知道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更要让孩子习惯于见到为自己服务的人,主动表示问候、表达谢意。
除此之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和人打招呼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懂得我们和人打招呼,不应该让人“添堵”。当你不知道对方大概的年龄时,称呼可以往“年轻”的方向喊。很多场合,像买东西,问路时,都不要将对方“喊老了”——这里应该重视的是让对方感到愉悦,而不是“科学性”——不是吗?鞠萍姐姐、金龟子姐姐,从年龄的角度,都应该称其为“阿姨”,可是我们都从“喊起来更亲切”的角度,称她们是“姐姐”。
对策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孩子懂得“语言得体的重要性”
当孩子们说话没有礼貌时,要及时提醒,让孩子换位思考或者让他们互换角色演一演,让当事人感受到不礼貌的语言带给他人的“不适感”,使其懂得歌德的名言“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的含义——事实上,你说话不得体,最应该感到难为情(最丢脸)的人就是你自己。
现象二:把手机当宝贝——“屏蔽”一切美景,拒绝观察
此次修学游活动的第一天,孩子们几乎是人人眼不离“手机”,既不细听导游的讲解,也不关注车窗外与家乡不同的风景。到了宾馆,不关注逃生通道的位置,不看宾馆周边的环境,不去了解当地的特色,一坐下来就是:继续玩手机。领队建议他们打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竟有好几个孩子说:“手机的电用光了!”“修学游”,需要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这样孩子们才会有深刻的感悟。事实上,许多孩子都得了“手机病”——他们的快乐只来源于手机上的游戏,或者是视频、音乐……离开了手机,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这样形式的旅游,他们会错过多少值得去关注的风光呀!
对策:明确要求——放下手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引导孩子主动去发现
提出了上述要求后,孩子们会在老师的“监督”中无可奈何地开始观察。然而,有意识地“在观察中思考”的本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利用“修学游”的机会,我们语文教师就可以以“聊聊自己的发现”的方式,在旅途中“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去发现,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观察与发现”要比“玩手机”有意思得多。
现象三:把体验,当过“难关”——胆小、怕羞、拘谨,不敢尝试
“人性的涵育,品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需要儿童借助丰富而深刻的角色体验来完成。”如果孩子因为“胆小、怕羞”而不敢尝试,就会错失很多体验的良机。
在中视电视台的“实景演播台”前,当孩子们得到了“体验小主播”的机会时,除了两个胆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拒绝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而他们拒绝的理由是:“在主播台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而在和台湾小学生联欢,轮到他们表演节目时,孩子们在台上的表现是特别紧张。站在舞台上的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动作全忘了——好几个孩子脚在抖,眼睛都不知该看哪里了。在台上唱歌的几分钟,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是在展示自己风采,而是在忍受“煎熬”。
对策一:搭设舞台,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在丰富的语文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语文活动课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交流读书心得……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在众人面前自然大方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正确看待参加各种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将参加活动看作是对自己的锻炼,重过程,轻结果,以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对策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用老师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感染孩子
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榜样,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平时,老师不妨自己也参与一下孩子们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老师从中得到了许多快乐”,用老师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感染孩子,告诉他们体验新事物是值得一试的事。那天,当我笑着从主播台下来,激动地告诉孩子们,从主播台的那一边看“提词器”上的字特别清楚的时候,那些原本表示“绝不去出洋相”的孩子,开始跃跃欲试了;当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愿意去主播台坐一坐、说一说时,在场的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此外,我们还要多多开展各类展示自己才艺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于当众表现自己,敢于大胆提问,帮助孩子不再胆小、害羞。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相关指导,让学生会讲得体的话,善观窗外之景,能大胆地去体验与提问,从修学游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伊娜.关注孩子的角色体验[J].江苏教育,2015(4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