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朗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19-06-11周友娣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感悟积累朗读

周友娣

【摘要】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对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整体提升朗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朗读;语感;积累;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应该加强朗读指导,提高阅读实效。但是,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下,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不注重朗读的指导,只注重问题的解答,一节课下来,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使课堂失去了语文味。作为一名教师,摒弃旧的语文教学思想,融合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合自己,符合时代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为之思考、探索和研究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不断付诸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具体阐述如下: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发挥自己读书的个性,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式朗读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

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多种朗读方式之中,以具体的文本入手,深层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体会文言文的独特之美。《伯牙绝弦》一课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把学生引入意境,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首先是自由读,读准字音、读流利、读通顺;再划分节奏朗读;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诵读;最后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深情吟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精准之美、节奏之美和音韵之美。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知音难觅和伯牙失去知音时的悲痛欲绝,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

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播放《知音》的音乐伴奏,让优美的琴曲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尝试背诵课文,让文言文的精准之美、节奏之美和音韵之美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二、通过朗读,积累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重把课本上的抽象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积极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间段,让他们多朗读背诵一些古诗词以及语言优美的作品,做到熟读成诵,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目前,教师只注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注重课文的背诵记忆,更别说课外优美文段的朗读背诵。殊不知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能力质的提升。教师应该加强诵读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增加些名篇背诵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积累语言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积累语言。好的句、段、篇都要求学生摘抄、精读或背诵,要求学生用心灵去朗读,用心灵去感受,在读中理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读出情趣,读了之后有所收获,在不经意中识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描述这片土地时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还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我们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鲜活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兄弟,表達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与眷恋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配乐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土地的圣洁,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情。这些语句让学生熟读成诵,为习作中积累语言材料。

三、通过朗读,品味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化行为,学生就会在读中身临其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一分钟》是一首现代诗。作者表达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时内心的情感,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把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爱国情感和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首诗韵律优美,情感丰富,适宜朗读品味。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备课时我就定下了基调: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感情,体味爱国之情。教学时,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一百年漫长的等待,一个多世纪的殷切期盼,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男生读)一百年漫长的等待,一个多世纪的殷切期盼,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 钟),怎能不激动?(女生读)。就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把握住情感,把心中的期盼、急切和激动都读出来了。

四、通过朗读,提升感悟

在文章中,作者会通过特定事物、情景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思想感情,有的是作者直接抒情,有的则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管哪种情形,都应该注重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从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地朗读,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生命  生命》一文,课前我就定下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基调。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初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三个事例;寻读,在读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悟读,抓住关键的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为习作积累好词佳句。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味十足。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飞蛾求生的欲望为什么使作者震惊?老师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   翅”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品读中感悟,悟出弱小生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懂得生命的可贵。

《桂花雨》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学生抓住两句关键的句子和“浸”一词进行朗读体会,桂花盛开的时节,香气四溢,花香随风飘散,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味里;不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人们用桂花泡茶做桂花糕,整个村子全年飘洒着桂花的香气,人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这浓浓的花香里了。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这“香”无论花开花谢,都始终伴随着我们;这“香”不但满足了嗅觉,还能融入我们的血肉里。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感悟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作品的内涵,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感悟积累朗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