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途径探索

2019-06-11胡耀华

山西农经 2019年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胡耀华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群体在经济发展转型期充分发挥作用。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3条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1-007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1;F249.2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经济发展中不适合当前形势的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过去依靠需求端的发展转变到依靠供给端的提升。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2017年为795万人,2018年为820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渐从“找到工作”向“找到好工作”转变,就业质量在毕业生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1.2 对口就业率偏低且分布不均

按照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类型投资目的都是取得收益。在人力资本投资之后,个人作为收益主体所能获得的最直接报酬就是劳动收入以及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各种稀缺要素。最大的收益途径就是要从事与自己专业适配性程度较高的工作,从而将多年所学转化为实践当中的高边际生产率。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4%,2015年为66%,上升幅度很小。本科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第一的是医学专业,95%;第二是工学与教育学专业,71%;第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60%~69%。专科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排名第一的是医药卫生类专业,89%;第二是材料与能源专业,74%;农林牧渔、制造、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专业相对较低,在60%以下。2016年,对口就业率排名第九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仅为52%,其后400余种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不足52%。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目的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去产能”实质就是要淘汰一批产能过剩企业,释放出我国已经由“趋资本”向“趋技术”转变的信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执行技术追赶和创新驱动将成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式[2]。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必须依靠教育长期投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既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的产物,更是教育投入的结果。高校毕业生把自身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把所学技术用于创新,才能为高质量就业贡献一份力量。

3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复杂过程,牵涉到多方配合。探索就业质量的提升途径,在当前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3.1 以就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近期大学生就业的最热词汇是“基层就业”,这不仅是政策导向,更体现了现实需要[3]。基层发展过程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吸引高校毕业生主动投身基层、留在基层,对于响应国家号召与提高就业质量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建立多维度激励机制,引导毕业生就业向基层倾斜。在薪酬待遇方面做到“同工同酬”“编制齐全”;在内在激励上,要提高认可度,给予“归属感”与“成就感”。第二,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共服务机制。基层招聘部门应主动协调雇主、就业服务平台和保障部门,还要了解高校毕业生内心真实诉求,提供精准服务,为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第三,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保障“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政策落实。科学规划,尽可能做到同级别基层就业保障程度相同,在基层岗位构筑横向公平机制[4]。

3.2 调整人力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边际生产率越高,相应工资也就越高。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以实习经验、四六级英语证书等非专业化资质优化自身人力资本结构,会大大提升就业顺利度。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广度和宽度会缩短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的等待期。以专业英语等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为代表的专业化资质,可以优化自身人力资本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在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现状下,高校毕业生应在拓宽人力资本广度的同时注意深度的培养,从而提高就业质量[5]。

3.3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明确定位,不拔苗助长,也不自我贬低。技术和应用型的高校要尊重劳动市场规律,发挥自身长处,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高校要守住研究阵地,力求在当前的技术赶超阶段研究出新技术、提出新理论。

4 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充分释放高校活力。通过政策引导、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以及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优势。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195.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3]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關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85-88+92.

[4]梁华荣,谭趁尤.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3):279-280.

[5]孟大虎,苏丽锋,李璐.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3):19-26.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