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2019-06-11田露
田露
摘 要: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访谈法,运用logistic方法,对新疆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问题展开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提出了鼓励大学生自觉进入基层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基层就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1-00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长久以来,我国二元制城乡结构差异,导致城市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农村矛盾越发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乡村振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乡村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在于“人才振兴”能否实现[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和创业成为必然选择。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共发放280份调查问卷。收回真实有效问卷258份,问卷填写有效率达到92.14%。
1.2 研究方法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258个调查样本中,46%的被调查者(118人)想进入地级市工作。他们认为地级市房价较低且工作机会相对较多。19%的被调查者(49人)有意愿进入省会城市工作。1.55%的被调查者有意愿去乡镇(村)工作,理由是离家近、就业容易等。
从就业类型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有意愿进入国有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工作,人数为125人,占比达48.45%。有意愿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为60人,占比为23.26%。有意愿自我创业的人数为61人,占比为23.64%。其他占4.65%。
2.2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个人因素
年龄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意愿不断增强。
性别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男性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意愿更为强烈。
年级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年级越高的学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意愿更为显著。
班级干部变量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班级干部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意愿,促进大学生进入基层组织工作[4]。
专业性质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与基层工作。
独生子女变量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进入基层工作的意愿显著降低。
男女稳定感情关系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稳定的男女朋友关系能够显著促进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
2.2.2 家庭因素
父母年龄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父母年龄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存在显著关系。
父亲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所受到教育程度越高,子女进入基层就业意愿越高。
父母工作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工作单位是政府、事业单位或公职单位,子女进入基层就业的工作意愿越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本及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该类大学生快速找到工作[5]。
家庭收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不愿意进入基层就业。纳入家庭区域因素考察发现,相比来自基层大学生,来自省会城市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更低。
2.2.3 社会环境因素
工作报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带来的物质收入越高,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意愿就更强。
发挥专业特长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1%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基层能够让大学生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大学生是愿意进入基层就业的。
工作未来预期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基层工作能够带给大学生很高的未来预期,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会增强。
就业环境中政策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1%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国家政策在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技能满足工作所需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在1%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专业技能对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控制工作因素、就业环境、工作难易程度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之间存在关系的稳健性,纳入了是否继续深造变量进入回归。发现继续深造在5%的置信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工作因素、就业环境、工作难易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未能形成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缺乏提升自我、锻炼人生的职业选择。在接受调查的258个调查对象中,46%的被调查者认为地级市房价较低、工作机会相对较多,有意愿进入地级市工作;19%的调查样本量想进入省会城市工作。
大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年龄、班级干部经历、生源地、男女朋友感情等特征变量,对大学生进入基层就业意愿起到显著作用。父母与祖辈工作性质对大学生基层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可以看出上一代积累的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关系在后代子女就业意愿中发挥显著作用。社会因素中,工作报酬、专业性、工作前景、就业政策等变量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显著相关性[6-8]。
长期以来的二元制度导致城市和乡村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是大学生不愿进入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振兴乡村经济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对策。抓住新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基层经济优势。应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尤其是加快发展对本地就业贡献大的纺织、手工业、农产品加工等类型的生产企业。
落实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建立乡村基层定向培养大学生制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加强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正确引导和宣传,改善大学生家庭对乡村发展的落后认知,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
基層用人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人事环境,提高大学生进入基层工作的薪资待遇,创造美好职业前景和晋升渠道。
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上产生显著影响。个人心理认知成为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明确个人成长定位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服务大局、成就自我,将进入基层工作当作一项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杨钋,程飞.教育、行业分割与性别收入差异——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3):95-113.
[2]Barozet E.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J]. Revista De Ciencia Política,2002,22(2):131-133.
[3]Trow M.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72,18(1):61-84.
[4]田雄,朱考金.农村大学生就业行为与社会结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十所高校调查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1-104.
[5]吴燕华.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成因和影响及解决对策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6]何玉芬.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实施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08-109+113.